第二章  词语的锤炼
【教学目的】
    认识词语修辞的意义,了解词语修辞和语言美的关系;了解词语修辞的目的;掌握词语修辞的主要方法;运用词语修辞的理论分析评论作品中词语使用的优劣。
【学习建议】
1.认真阅读教材,把握词语修辞的基本原理。
2.揣摩教材中的用例,体会词语运用的奥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3.结合课程学习加强修辞实践,提高词语修辞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言语的分析、评论水平。
词语修辞是修辞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修辞学从筛选、锤炼的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必然会涉及到从声音、意义、彩、用法等方面对词语加以安排、润,必然会涉及到如何选择不同类型的词
语(如同义词、同音词、反义词、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词等),利用词汇的规律准确地表达思想,提高语言的表达力,以求收到最佳的修辞效果。
一、词语锤炼的目的:
(一)什么是词语的锤炼:
词语的选择和使用,修辞学上称为词语的锤炼,又称炼字。其目的是准确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比方说, 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又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二)词语修辞和语言美的关系
词语美的标准是切合语言环境,即切合语言环境的词语都是美的,不能切合语言环境的是
不美的。而修辞的意义就在于在更高层次上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为此,应做到:1.选择词语时要适应言语环境,这是基本的原则;2.用心去体察,善于去发现什么样的词语修辞具有好的效果;3. 词语的锤炼要做到恰当自然,各具风格。
(三)词语锤炼的目的
1.准确明白
这是用词的最起码要求。那么,什么样的词语才是准确的?符合作者意图、适合上下文的词语就是准确的。
还有一个词与非词的问题。有的语素,如“桌、椅、窗、袜、衣、语、素、骨、丰”等是不能单独作为一个词来用的。一个字的姓氏、人名、地名、国名,都不能单独作为一个词来用。John本来是一个音节,翻成汉语是“约翰”,两个音节;Laos本来也是一个音节,翻译成汉语是“老挝”,也是两个音节。
2.稳妥和谐
汉语是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构成音乐性的因素不少,如押韵、协调平仄、运用联绵词等等,但是节奏的和谐匀称是基本要求,对于非韵文来说,主要就是要求做到这一点。
3.形象鲜明
语言要具体形象,描写事物则使之活灵活现,彩分明;模拟声音则真切可感,悦耳动听,以期收到绘声绘的效果。如果是抒发感情,则要力求将爱憎、悲喜、激昂、柔婉、庄重、诙谐等感情溢于言表,打动读者和听众。
4.新鲜生动
要注意选用能反映事物的突出特征、能一下就抓住读者和听者的词语。要使语言新鲜活泼,就要在词语的锤炼上下功夫。
二、锤炼词语的方法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提到:“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成章,积章而成篇。”指出词语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其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表达效果。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词语锤
炼与运用的方法:一、精心挑选;二、巧妙配合三、灵活运用。大家可以结合阅读和写作来体会。下面只作些重点提示。
(一)精心选择
要达到词语锤炼的目的,就要学会选择合适的词语。不论我们写的是什么,只有一个词是最适合、最能表现它的,因此我们要去。但这个不是那些难字、怪字、僻字,而要在普通常用的词语中去挑选。动词、名词、形容词的选择尤其为重要。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变化、联系等的词。动词用得是否贴切,往往是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写得是否形象生动的关键。尤其是诗词写作更加强调语言的形象生动,特别讲究动词的锤炼。古往今来,有多少著名的诗家文豪精心锤炼词语的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例如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笔下有两句千古绝唱,叫“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的“绿”字原本用的是“到”,后改为“过”,再改为“入”,又改为“满”,最后才改定为“绿”。“到、过”等字并非不准确,但绝对不如“绿”给人以生动传神而又新鲜的印象。它不但给人动态的感觉,而且也给人以彩的感觉。既有动词的作用,又有形容词的功能。“到”与“绿”虽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个“绿”字成就了王安石的两句千古绝唱。由此可见,词语的锤炼对于写诗
作文是何等的重要。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写文章总要用到形容词。文章要写得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和扭力,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形容词的运用。形容词用得出,文章便生。而形容词要用得出,就必须精心锤炼,苦心推敲。选用形容词,要注意彩、程度,修饰描写要恰如其分。
名词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似乎该叫什么叫什么,不存在挑选的问题,其实不然。如标题:树顶巢居两年  阻止砍伐古杉(shan)
          “有巢氏”凯旋(图片标题  北京青年报)
图片说的是美国环保人士朱利娅在伐木公司同意不砍伐加州的一片古树木后,从她居住两年的“树巢”上下来。“有巢氏”,中国古代传说中巢居的发明人,出自《韩非子·五蠹》。标题“有巢氏”借指巢居于树木之上的人。
用这个词不仅新颖贴切,而且把古老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巧妙地联系起来,提高了标题的文化含量,更具有可读性。名词的使用主要是注意概念的准确、彩的
恰当、用法的规范等。
(二)巧妙配合
1、同义词语的选用
这种方法主要指选择同义词。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大量的同义词,现代汉语的同义词尤其丰富。如果想要准确地表现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不能不进行同义词的比较选择。同义词往往是同中有异,就是差别,表现出来了,用词就准确了。所以同义词选用的作用就在于表意准确。例如:
不大一会儿,果见一着装女郎走过来坐在我对面。四目相对,竟吓了我一跳!美,出奇的美!美得使我心惊肉跳,不敢再看,可不看又不行,为什么不行,我也说不清,于是又偷看了一眼,正好她也看我。人家那种看,不像我这种看,人家是用一种审视的目光,上下打量,似乎要辨清我这身草绿包装里,装的是个什么躯体,为什么老偷眼盯人家姑娘的脸?!我有点尴尬,继而心虚,但仍想再瞟她一眼,……      (于济川《夸妻》)
这段话里集中用了许多“看”的同义词语。描写作者自己的用了:“看、偷看、盯、瞟”;描写“
她”的用了:“看、审视、打量、辨清”等。 由于恰当地使用了一系列同义词,非常细腻而有趣地展现出男女主人翁初次见面都被对方容貌吸引的神情心态。试想,如果把描写男女主人翁眼睛不同状态的词语,都换用一个,而不进行同义词的比较选择,那就只会是一种呆板乏味了。
2.相同词语的配合
这种配合可以使语言显得新鲜,富有趣味,可以用于不同语境,表现不同的感情彩,可以增强语言的分量,提高语言的力度。
3.同素词语的配合
同素词语的配合可以使相同语素所表示的意义显得十分突出,特别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有同有异,它们配合运用,可以产生互相映照、衬托、补充等等效果。
4.同类词语的配合
同类词语,又称类义词,指提是属于同一范畴的词语。属于同一范畴的词语之间,有上下
位关系的,有属于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有属于等级关系的,有属地离散关系的等等。恰在此时当地使用同类词语,能使表意更加明确。
5.意义相反、相对词语的配合。
这种配合通过意义上相反、相对词语的对比、映照,可以鲜明地表现是非优劣。如“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节约”与“浪费”相对,“光荣”与“可耻”相对,褒贬分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清清楚楚。意义相反、相对词语的配合,也有的表现不同状况的发展变化。如“女儿村”有了“男子汉”。
6.同音词语的配合
同音词语是指语音形式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有时把同音(或近音)的词语配合使用,可以使语言生动、诙谐。
(三)灵活运用
教材讲了三个方面:特殊语的使用、别解变化、成语的运用。前两者只作简单提示,重点讲讲成语的活用问题。
1.特殊词语的使用
使用文言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都要考虑有无必要,不能滥用。外来词还有一个翻译方式问题:已经有音译加意译、音意兼译的词了,或者已有汉语新造的词了,就不必用音译词了。音译也有个书写规范问题。此外还有敬词和谦词、委宛语语等。这些特殊词语的使用都有其特定的场合,使用恰当,可以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塑造人物,表现某种彩。平时我们要注意积累这方面的词语,须使用时方能做到信手拈来。
2.别解变化
词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地更改,然而在使用中有时可以将词语作别样解释,使其词义了生变化,从而产生新鲜的趣味。如“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不自觉地灵活运用词语,如某人在装修房子,就问他“最近基本建设搞得怎么样”。其中的“基本建设”就是一种词语的灵活运用。词语的所指、彩、用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加以变化,以增强表现力。
3.成语的运用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沿袭使用的一种文字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固定词组。成语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书本上来的,二是从口语里传下来的。从书本上来的又分两类:一类来源于古代寓言和历史故事,即有出典的成语,如“揠苗助长、塞翁失马”等等。另一类是古典作品中的成句,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等。还有一类是从口语里传下来的,如“颠三倒四、七零八落”等等。
    成语的基本特点是,它的构词形式和涵义都是固定的。此外,成语还具有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的特点。
(1)成语的修辞作用
A.意蕴深厚。成语是一个含意丰富深刻的整体,许多又来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及表现出了人民众实践智慧结晶的俗语,所以文化含量高,意蕴深厚。
B.文字精炼
一般词组常常驻机构包含有多音词,尤其是双音词,而成语则多由单音词构成,而且很少运用表示结构关系的虚词,因而显得十分精炼。
C.生动具体。一个单独的词显得生动,往往依赖于特定语境的配合。成语不尽相同,它是由几个词组成的一个整体,带有描写性,自身能给人以生动具体的感受。
D.风趣诙谐。有的成语不仅文字精炼,而且风趣诙谐。“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声鼎沸”形容水在鼎里沸腾的样子,一般用于表示人声喧闹嘈杂。文章用这一成语形容孩子们在老师严厉督促下“放开喉咙”的读书声,带有夸张的意味,语言幽默。
E.新鲜别致。成语当中有许多其意义不是字面的语意,而是一种比喻义。但是人们在运用时,有时不取其比喻义而取其字面意义,因而显得新鲜别致,引人入胜。如题目《我的空中楼阁》,这是台湾作家李乐薇一篇散文题目,“空中楼阁”意为建在半空中的楼阁,比喻脱离实际的、没有基础虚无飘渺的东西。这里指建造在山上的小屋。
(2)成语的活用
  使用成语一般还要求原形使用,即不能任意改变成语中的任何一个词素及其结构的顺序。
但有时也可根据表达需要恰当地活用成语,以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成语的活用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将成语灵活地加以运用。这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原来的成语称为原形,活用的成语称为变体。”所谓成语的活用,就是临时改变一下成语的结构或意义,即变换一些成分,或者赋予成语以新的意义和用法。成语的活用又可以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形式的活用主要是指通过增字、减字、换字及变序等手段改变成语的结构,使成语的形式发生变化;内容的活用主要是指改变成语的本来含义和使用场合,或者改变成语的感情彩,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而这两个方面又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教材介绍了成语活用的六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