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原理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园中的应用分析
张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校园环境形式多样、功能需求多样,重景观也重生态,因此,必须意识到环境效益不仅取决于绿化覆盖率、绿地率,而且取
决于空间结构、绿地类型以及构成绿地的生物落类型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我国林业科学教育的高等学府,其景观生态结构
具有一定的特性和原理性。就此,逐一对校园中主导因子原理、限制性与耐性定律、能量最低原理和物质循环原则等生态学原理
应用进行调查分析,并就一些不足进行探讨,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关键词:生态学原理;校园;应用调查
及有阳光又不能直射,在长沙度过夏日则需选择相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怎么样清凉的地方,否则,就会难以养活。
因此,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植物的限制性和耐性,只有植物在其忍受范围内生长,才能最好地展示其自然景观的观赏习性,景观效益才可实现。尤其是针对迁徙而来的物种,要发挥其基本习性,就不得不优先考虑其耐性和限制因子。
1.3能量最低原理和物质循环原则
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不断与周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但在校园绿地景观中,往往由于物种丰富度较少,构成不了完整的食物链、食物网,环境因子的限制导致景观出现偏离自然生长和人为预期的方向的现象,需要依靠人工的养护才能维持系统的运转。因此,在校园调研过程中,应大致估算其单位面积养护成本、单位面积投入的建设资金和单位面积的景观用水量等物质和能量的体现,作为衡量能量最低原理和物质循环原则的应用标准。
在校园中,体现该原则的是苏铁园,
苏铁是热带的棕榈科植物,在长沙过冬需要人工措施,
将它捆绑起来才能度过不良气候。同样,校园中要维持整齐的绿篱,就需要不断进行人为修剪,而这一过程就是人为能量投入的过程。因而,宜选择覆盖度大、生长慢的种类,如雀舌黄杨、金边六月雪等。而对于物质循环,最好便是通过落叶枯枝等填压回系统中,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
因此,在保证校园绿地园林最佳景观的前提下,以最少的能量输入和物质投入为最适宜,比如在绿篱植
物选择上,以生长缓慢植物种类为主,
以及大量使用乡土树种。对于大面积的草坪,其实在校园进进出出人
流量较大的情况下,是成本相对较高的类型,
并且后期防止其他杂草入侵等也需要投入一定的能量物质。1.4生态位和生物互补原理
在没有人为干预下,自然界中能生存下来的物种基本上在生态系统中能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位置,也就是生态系统中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如果一个生态系
1校园生态学原理应用分析及建议1.1主导因子原理
主导因子是众多因子中一个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往往在校园景观营造建设中成为主要考虑因素。针对植物的选择,决定了植物的应用范围,主要体现在如植物的抗寒性、抗高温、抗旱性、抗极端温度的能力等,从而决定它们的分布。在植物栽种和养护的
过程中,如果不重视主导因子原理,
则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在校园调研过程中,选择以单位面积植物生长不良的个体数目作为反映该因子的水平的衡量条件。
在校园中,较明显体现主导因子原理的是以爱莲池为中心,景观营造以水分因子作为主导因子,再考虑光照等其他因子,植物选择中优先选择具有亲水性和耐水性的,如水杉。又比如,在园林落的林冠下,植物要正常生长,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耐阴性,喜阴植物如熊掌木、八角金盘则十分适合,长势好,叶浓绿。相反,若这些耐阴性植物生长在强光条件下则会生长不好,甚至出现日灼现象。
因此,在校园绿地中若要打造一个独特的园林景观,就必须考虑到生物尤其是植物的主导因子,熟练把
握主导因子,根据其进行地形改造、
建筑设计等,再进行相对应的植物选择及配置,以及后期的维护。1.2限制性与耐性定律
限制因子指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生物对于环境因子有一定的忍耐性,如果超过其耐性极限,往往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在校园调研过程中,以植物栽种过程中因环境因子超过耐受极限而导致死亡的个体数量作为衡量指标。
珙桐在长沙生长,光照为其限制因子,若将它种植在建筑物的阳面,会导致其生长不良甚至是死亡。因此,在校园内,选择珙桐种植在图书馆建筑的北面,局部荫蔽,大部分散光照射,以及在林冠层中部且靠近落边缘,珙桐长势良好,且可开花。至美楼南侧小山包
上的牡丹种植也如此,因牡丹适合排水性好的土壤,
以1
46〇
统中存在多余的生态位,那么这个生态系统即将面临新的物种出现或者有外来物种的入侵;而相反,若出现多个物种同时竞争同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态位,那么,则会出现其他物种特化或者因竞争力差而惨遭淘汰灭绝的现象。基本上,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生态位是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在学校调研过程中,以单位面积上物种数量的多少来反映其生态位和生物互补原理的应用情况。
如学校经世楼的东南角,其落丰富,物种多,乔灌草结构复杂且长势好,由此可以推断其生态系统
稳定,且不存在生态位重叠的现象。而在学校博明楼西北面,植物落较凌乱以及林科大桥南北侧的山包上,发现了马缨丹,通过其周围植被长势欠佳且有竞争不过的趋势,推断其为入侵占据它者生态位的物种。而纵观整个校园,因为有人工管理的加入,这种生物入侵占据其他物种生态位的情况相对较少,只出现在植被相对野生、人工管理较弱的区域。
因此,在校园中按照食物链、食物网来进行设计景观,打造鸟语花香、动植物均丰富多彩的景观结构是相对较难的。但是,在校园简单的景观中,充分理解各景观结构中每一种植物的生态位再进行设计维护是必要的,如草地上的杂草等,便要及时清除,防止其占据它者的生态位,导致景观结构变化。
1.5种密度与物种相互作用
种内部之间、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竞争为主、协作为辅,从而协调种密度。尤其是植物,通常通过争夺光源、生存空间、养分元素等方式调节种密度。而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校园调研中,主要以粗略估计物种密度大小以及物种竞争导致的物种灭绝数为衡量指标。
在校园中,最能反映该原理的是校园的水杉林,其底下基本没有草本植物,同样,桂花树下,基本上也是裸露的土地。其原因就是阳光的竞争,桂花是透光性相对较弱的植物,其冠幅大、枝叶繁茂,位于其地下植物难以竞争到足够的阳光,因此往往无法生存。而校园长势相对较好的植物落里面,树
木自然形成的一些林冠中的孔隙,也是这一个原理的良性体现。校园裸子植物园里的裸子植物,就因为密度以及物种间相互作用原理没有很好地应用,出现部分植物长势逐年变差的现象,甚至部分植物出现死亡。
因此,在校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到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作用可能是直接或间接的,也可能是有利或有弊的。只有处理好绿地内各物种个体的数量和密度,才能打造出持续性、持久性的景观。如柳杉下地被设计过程就无需过多考虑,而植的山包,最初就要考虑到成年冠幅的大小,从而考虑间距、密度等。
1.6边缘效应与干扰原理
由于生态边缘地带位于两个或多个生态系统之间,具有许多的独特的生态位,对于一些对生态位有比较复杂要求的动植物就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因此,一般情况下,边缘地带的物种是相对丰富。而干扰则更多体现在人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处理,过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退化;干扰过弱则对生态系统起不到什么有意义的影响;而干扰强度属于适中时,则会形成大量的边缘生态位,增加物种数量,丰富物种落,稳定生态结构。校园调研中,主要依靠粗略估算其年平均养护的次数作为该原理应用的效果。
在校园中,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林科大桥东侧,是竹园等自然生态系统与校园人工生态系统的边缘地
带,一些鸟类要求在竹园生态较好地带筑巢,而需要在人工系统觅食,因此边缘效应成立且也使这一区域鸟类物种多样性变得丰富。而干扰原理则更多应用在随处可见的校园绿化中,如小灌木球、绿篱带等,都需要人不断进行中等强度的干扰。因此,最好情况下是运用人为干扰去创造出更多的边缘空间,为生物创造更多的生存空间和条件,使一些观赏性强且适宜边缘空间动物生存,为校园提供独具风格的休憩绿地、休闲空间。
1.7生态演替原理
生态演替是生态系统时间结构的体现,主要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物种组成和个体发育都会发生变化,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活动,使生活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其构成的景观质量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一变化结果是有好有坏的,一旦条件变得更适应生物生存,则生态系统景观效益更佳,反之,则会出现物种被取代、更替、景观效益变差的情况。在校园的景观结构中,往往是人为栽种的观赏性较强的植物,因此,不希望落发生演替,而是更希望维持生长,保持其景观效应。因而在校园调查的过程,以时间及物种变化为此原则的衡量标准。
在校园中,生态演替原则正面体现在陶铸路两侧的行道树上,明显地体现出时间所发生的变化,从需要支架,需要定期维护,到现在实现一定程度遮阴,是明显的生态演替往好的方面发展的体现。而生态演替原则反面体现主要在留学生公寓前坪,缺少维护修理,使土地杂草丛生,以及学校的生态停车场,砖缝之间的杂草已经肆意生长,使景观效应大打折扣。
因此,在校园内主要还是要通过及时的人工干预,如及时修剪植物,清理杂草,利用生态演替原理,促进纯林或丛植植株发育,从而保持住现有的景观,保持
住
147〇
一定的景观效应,再去创造新的景观。
1.8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包括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在校园绿地中最突出的是物种多样性。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其物种的数量上,而物种数量多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绿地系统的可供观赏性和可选择性,可更好营造特及观赏性更强的景观。在校园调研过程,主要以植物物种数量的多少以及乡土树种的比例为主要衡量调研指标。
在校园中,生物多样性原则应用主要在大块的绿地上,如学校至美楼南侧的小山包、竹园、林科大桥东西两侧山体中,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且多为本土树种,基本涵盖了乔灌草多个层次的物种。这些大面积的绿化效应很高,且生态系统、结构较其他的绿地类型更稳定。
因此,在校园景观设计规划中,需要充分遵循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物种的基础,尤其是乡土树种,才能营造四季有花、落类型多样、具有不同的美丽景观的校园环境,并且一定程度上稳定整个校园生态系统。
1.9食物链与食物网原则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往往同食物链、食物网的关系彼此建立起相对紧密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也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从而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在校园生态系统中,由于人为因素占据主导因素,因此校园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相对较少,大型动物甚至没有,这就意味着校园绿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数量少且食物链、食物网组成单一。调研过程中,具体化量化这一原则其实是相对困难的,主要还是通过观察到的鸟类活动、通过昆虫声音大致判断这一食物链、食物网原则的应用效果。相对更好的是林科大桥南北侧、竹园以及国际楼前坪等具有一定体量的绿地。
因此,在校园中要运用此原则,主要还是通过调整植物的种类和丰富度,来为不同生物创造更多的构成更复杂的食物链、食物网结构条件,从而提高校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10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格局原则
斑块、廊道、基质是景观三要素,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和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这种内部均质性是相对于外部环境而言的。斑块在校园里面,主要还是爱莲池、竹园等相对大面积的块状空间,因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以及内部均质程度不同会显现出很大的不同。廊道泛指景观中与相邻两侧环境不同的线形或带状结构。在校园中的廊道主要是以陶铸路为主,林科大桥横贯整个校园,以及楼与楼之间、绿地与绿地之间的线性空间,廊道类型的多样性导致其结构和功能类型的多样化。其重要结构特征包括宽度、组成内容、内部环境、形状、连续性、与周围斑块成基底的作用关系。廊道常常相互交叉,形成网络,使廊道和斑块与基底的相互作用复杂化。而基底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校园中最常见的基地就是城市的硬质地面。而这三者直接影响整个校园的景观格局,影响着整个校园的风速风向、光照等,也影响着校园生态系统内的每一部分,无论是植物还是生活的师生。
因此,这一原则是从整体上把控校园生态环境的,最好就是让每个景观保持良好的连通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11空间异质性原则
空间异质性是指不相关或者不相似的斑块,而异质性主要是由景观要素的异质性形成的,其对于景观
的功能以及后续发展过程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景观的多样性往往是由景观的异质性决定的。在校园中,以单位面积里景观的类型数量进行一定的粗略判断。而在校园内,整体的景观空间异质性较少,其中景观格局类型就是以爱莲池为主的水系格局、竹园等小山包的散点格局、建筑之间的带状绿地格局,以及一些小斑块绿地镶嵌格局。而这些格局异质性主要是自然与人为共同影响下构成的,相互之间无优劣之分,只有生态功能不同,并且相互影响整个校园生态系统。
因此,空间异质性决定了景观的可观赏性和美观程度,单一的植物组成可以给人大气感,而交替不同的植物构成景观又往往给人更强的观赏性。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还是需要根据其生态功能性,再结合实际因素运用此原理。
1.12时空尺度与等级理论
这一理论是指景观会随着空间不断变化,小尺度范围内可能是基质,而相对大一点尺度的就可看作为斑块,而随着其尺度进一步扩大,就可以忽略不计。这一原则应用主要是在整个校园规划设计初期,定向大方向和把握其整体景观格局、功能、意义等的。
2结语
了解校园中所应用的生态学原理,其实是以后构建生态型校园园林绿地的前提和基础。在设计和规划
的过程中,需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根本点出发,强调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再进行完成的生态园林建设。在校园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其应用的生态学原理是不少的,但却依然发现不理想的景观,或者景观已经偏离设计初期的预想。这反映出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我们以生态学园林为设计指导,却往往在后期维护上脱离了生态学原理,尤其是缺乏关注其生态演替、入侵导致的
生148〇
态位的变化等问题,使景观效果达不到预期。因此,要
真正做到一个持续稳定且富有功能性兼具观赏性的一个校园生态系统,其从一开始的规划设计到设计落地到后期的长时间维护等每一个环节都不可脱离上述的生态学原理,也只有如此,才能打造出满足功能性的持久性校园景观。
(收稿:2022-04-12)
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遗址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
周懿雯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随着人们对文物遗址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遗址公园越来越成为遗址保护开发的一大重要场所,促进着全人类文化产业的发展。阐述了遗址公园景观规划的概念、开发保护原则和分类特点,介绍了遗址公园景观规划的设计原则和内容,以期为打造具有浓厚历史内涵和文化特的遗址公园景观提供参考。
关键词:遗址公园;遗址保护;
历史文化;景观体作为首要前提,坚持相应保护原则。
2.1真实性
1964年发表的《威尼斯宪章》
提出“遗址必须保存,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永久地保存建筑面貌和所发
现的文物”,
“保护一座文物建筑,意味着要适当地保护一个环境。任何地方,凡传统的环境还存在,就必须保护。凡是会改变体形关系和颜关系的新建、拆除或变动都是决不允许的。”因此,开发建设时不该为了强制贴合遗址,从而将人工景观伪装成该历史遗迹中的一环,或是针对遗迹本身肆意添加一些对公园开发更具吸引力的元素,又或是随意剔除一些要素。任何不属于原有遗址的现代人工景观都会影响游客对历史遗迹本身的了解,造成误读、误解等本末倒置的影响。如:在三星堆古城遗址中有一段内城墙———月亮湾城墙,这段城墙后来完整移入博物馆内进行展示。墙体内仍旧保留着原本残存的一些陶片以及不同深浅的
土壤。这些不同年代的历史印记,
加上半开放式、可近距离接触的展示设计,让游客更加身临其境,更能从残
缺的遗迹中感受那段熠熠生辉的历史,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谈。2.2完整性
遗址公园建设要求所涉及的完整性原则,主要包括遗址本体结构以及其周身环境的完整、遗址所传承的历史信息的完整[3]。在挖掘历史遗迹的工程中,应尽可能少地破坏遗址本身,不进行过度开发,保
障遗址本体与周边环境的完整度。针对不同的遗址采取不同的
开发模式,可将损坏较轻、
保存相对完整的部分作为开发和展示的主体,尽可能保留损坏较为严重的部分,
相对进行较少开发或者不开发。遗址是古代历史遗迹的
主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
对考古与科研等其他领域具有重大参考意义。遗址本身与周围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会文明也密不可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而大规模的人工景观建设和游客流量会对遗址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3]。遗址一旦遭到破坏,
将难以通过现有技术进行挽救,
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信息也将不复存在,难以再被世人欣赏和解读。
1遗址公园景观的概念
1.1遗址公园
对遗址公园该如何定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官方阐述。因此,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各个学者对此做出的解释也各有差异。胡畔[1]将其定义为:以保护遗址本体和遗址所在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为主,并挖掘遗址潜在文化内涵建造而成的具有特定文化意境的兼具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园类型。
从字面直观来看,遗址公园是历史遗址和公园建设的结合体,兼具“公园”与“遗址”二者的属性。它在有效保护遗址主体、保证遗址真实性与完整性基础之上,把提取的有效文化元素与景观设计相融合,以此展现遗址历史内涵与文化特,并将所受保护的遗址和周边环境为核心,以公园的形式进行一定的规划建设。遗址公园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需求的同时,宣扬和传承历史文化。1.2景观规划
俞孔坚[2]认为,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规划则是运用艺术学、生态学、社会学、景观规划学等相关设计理念进行空间营造规划,将自然、艺术、社会、历史等多种景观要素融合协调成统一的主题,让人通过所观所感产生愉悦之感。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则是在保护遗址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将遗址景观和人工
景观进行有机融合,
体现历史文化内涵。2遗址公园开发保护原则
在遗址公园的开发与建设中,应当以保护遗址
本
1
49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