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整理
一、 文学史常识
1. 老舍的短篇小说就文体而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4. 巴金的《家》写于1931年,最初在上海《时报》上连载,原题为《激流》,1933年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家》。《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1938)、《秋》(1940)。
5.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原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
6.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独幕剧《五奎桥》(1930)、三幕剧《香稻米》(1931)、四幕剧《青龙潭》(1932)。
7. 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8. 1932年9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嗣后又创办《人间世》和《宇宙风》两刊,一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表现性灵的创作。
9. 林语堂在小品的题材和风格上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小品要“语出灵性”,“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
10. 1936年,茅盾仿效高尔基主编《世界的一日》的做法,发起征文运动,在此基础上主编成《中国的一日》。
11. 夏衍的《包身工》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
12. 1940年前后的有关歌颂与暴露的讨论主要是关于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的论争。
13. 巴金的《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对中国式的家族文化进行了叩问。
师陀写了《果园城记》,路翎写了《财主底儿女们》。
14. 冯至用散文写出历史小说《伍子胥》。
15. “沙汀三记”包括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和《还乡记》。
17. 钱钟书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18. 《金锁记》可以称之为是对情欲的研究,是张爱玲作重要的作品之一。
19. 《金粉世家》连载于1927年2月至1932年5月的《世界日报》副刊《明珠》,1933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单行本。
20.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反映土改斗争的两部作品。
二、 名词解释
1. 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的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并于1933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半月刊、月刊)。该诗歌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
2. 《现代》期刊
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至1934年11月的6卷1期,共出刊31期。《现代》所刊诗歌的“思想、风格、题材,都并不一致”,但其中相当多的诗都包含着先锋意识,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戴望舒、施蛰存、南星等人是诗刊的发文主将。
3. 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是指上海孤岛时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创作。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留在上海的爱国文化人士和进步作家,在英法租界继续各种公开或隐蔽的抗日文学活动,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是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代表作家有唐弢、柯灵、王任叔(巴
人)等;还有就是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戏剧,代表作品有于伶和的《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孤岛文学的代表作品还有鲁迅的《鲁迅全集》、《大时代文艺丛书》。
4. 曹禺三部曲文协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由老舍主持日常工作,并于1938年5月创办《抗战文艺》。它的成立标志着在民族意识召唤下民族解放时期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形成。以郭沫若、茅盾、冯乃超等人为代表的作家提出了号召作家们“文章入伍、文章下乡”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5.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40年代诗歌体的名称,诗派成员有辛笛、陈敬容、冯至、穆旦等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6.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
7.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以政治家、军事家的视角与眼光,提出了解放区文学格局和未来发展的系统性的规范、要求与原则。《讲话》以文艺的革命宣传功能为核心,以革命立场问题为基点,以态度、对象、工作和学习问题为中介,以接受者的接受程度与接受需要为切入口,引伸出一系列对立的范畴和关系。该讲话蕴含着鲜明的倾向性。
8. 《北京人》
于1941年10月首映的三幕剧《北京人》是曹禺的较为成熟的作品,话剧以曾家的经济衰落为串连全剧的矛盾线索与具体背景,展开家庭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
冲突,并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新生活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的破产。
9. 《呼兰河传》
在40年代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萧红以细腻抒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寂寞的童年生活,描写了家乡敬畏鬼神的风俗画面,叙述了祖父、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等人平凡的人生悲喜剧。这里有对故乡人物执著坚韧性格的挖掘和赞美,更有对附着在他们身上的愚昧麻木的民族劣根性的深刻批判。
10. 《四世同堂》
老舍的《四世同堂》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小说以小羊圈胡同为人物活动的中心,以祁、钱两家为描写重点,写出了抗战八年沦陷区北平人民的生活、斗争及精神面貌。小说是写人的杰作,它着眼于文化审视,挖掘了普通国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弱点,并描绘了国民精神弱点在民族战争中的改造过程,刻画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北京的节令习俗、风土民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是老舍先生最得意的一部作品。
三、 简答题和论述题
1. 以茅盾的《子夜》为例,谈谈茅盾创作的主要特点。
答:(1)《子夜》宏大的叙事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尤其是作品主体部分的安排:整个的作品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而人物众多,茅盾采用开门见山和盘托出的手法。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丧仪式上把几乎全部的重要人物都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还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构成了长篇小说《子夜》的“网状结构”。
(2)茅盾善于根据矛盾冲突的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运用借题牵线,烘托对比,虚实处理,前后照应等艺术手法,来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做到引人入胜而不落陈套,从而把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线索有条不紊地组织了起来。
(3)茅盾注重细节的谨严。茅盾特别推崇福楼拜在认真查阅文献、亲临现场考察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写实的手腕,客观地再现历史风貌的精神。《子夜》的写作也取了同样的态度,写到时代风尚、习俗等细节都注意符合那一年代的特点,至于书中人物闲谈时所涉及的社会现象,也都有所依据。
2. 关于艾青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答:(1)抗战前期:
1933年写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同年,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出版,文坛一致肯定艾青的诗歌才能。1939年,他的第二本诗集《北方》出版,又一次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他的叙事长诗《吹号者》标志着艾青40年代创作的最高成就。艾青在抗战前期以变现反侵略战争为主的抒情时代也就结束了。
(2)抗战时期:
抗战爆发后,艾青开拓了以民主主义为核心主题的抒情时代。他的《旷野》抒写旷野的荒芜萧条、农家的贫穷寂寞,还有点“社会”的东西,就是“合理地解决土地问题”,这也是民主主义的一个方面。后来他的长篇叙事诗《火把》的思想内容就是民主主义。
(3)延安时期:
艾青写了像《雪里钻》那样正面变现抗战、讴歌战士的爱国主义诗篇。他还写了《黎明的通知》、《野火》等诗篇,为艾青民主主义主题的诗性探求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