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促进嘉定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沪教委基…2015‟80号)的有关要求,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依据《嘉定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坚持教育公平、优质导向、专业引领、主体激发、创新驱动理念,建立区域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加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力度,满足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需求。以教育圈、学区和集团为平台,通过组团式、集化办学,促进校际深度合作;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实施教育“品牌高地”战略,让学生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二、工作目标
基本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办学新格局。聚焦优质均衡发展,以“两圈四区”布局本区教育资源;以教育圈、学区和集团等为平台,针对区域内教育发展面临的不同问题,充分提供政策、资源、环境等支持系统;构建学校间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机制,在管理创新、课程建设、师资培育、特创建等方面
互通共生,实现骨干教师柔性流动、设备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到2017年底,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全区70%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公平而高品质的教育中获得全面、适切、健康的成长。
三、适用范围
本区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普通高中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按照实际情况探索学前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工作。
四、实施原则
1.前瞻性:立足嘉定区城市功能布局和教育事业发展,坚持“未来导向”和“问题导向”,科学进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顶层设计与设点布局,努力构建“制度导向和体制变革”相融合的保障机制,促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2.整体性:着眼区域教育整体提升,各教育圈、学区和教育集团既有基于外部环境的协同办学,也有基于内部需求的学校、教师、学生的协同发展,通过整体优化、共同推进,全面提高区域教育品质。
3.实践性:按照教育综合改革“路线图”,落实办学共同体建设的具体举措,在“先进办学理念辐射、骨干教师柔性流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设施设备场地共用、学校办学文化共生”等方面,打破校际壁垒,
学校在“改进”和“重构”中形成办学优势,创建或深化办学特。
4.引领性:体现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经验的先进性、示范性,构建“两圈四区”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在郊区乃至全市形成工作经验。
五、总体构架
嘉定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总体构架为“123456”,即“一个核心、两个抓手、三项改革重点、四大行动计划、五个发展特质、六个实验平台”,体现教育纵向的坚固立体、横向的综合统整,促进教育全方位的互动与辐射,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品质。
(一)一个核心:品质教育
在学区化、集团化推进过程中,始终关注“品质教育”三个关键点,即提升服务品质、丰富内涵品质、优化发展品质。
1.服务品质:从区政府、区教育局和学校三个层面,增强区域教育公共事业服务内涵,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教育机制方面的改革保障。
2.内涵品质:以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教育内涵的综合性生成,整体提升区域各级各类学校的育人质量与办学品质。
3.发展品质:着眼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变革趋势,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教育改革发展。
(二)两个抓手:立足“人文”,借力“科技”
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
立足嘉定800年的历史底蕴和人文资源,以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为契机,依托中央和市属科研院所、同济大学等高校联盟,打造具有嘉定区域特点的集式教育发展模式,促进人文与科技教育深度融合。
1.优秀人文底蕴与现代国际教育发展相融合。根植区域教化传统,挖掘学校文化精神和办学积淀,以文化滋养学生,凸显嘉定特鲜明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特质。学习和借鉴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彰显与时代匹配的开放精神和国际普遍认同的现代教育理念,从国际教育中到适合嘉定的先进课程和课改元素,丰富与嘉定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过程,培养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兼备的嘉定学子。
2.科技创新资源与学校品牌发展相融合。对接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努力构建丰富多样的科技教育载体,形成全面系统的科技教育体系。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创新人才“百、千、万”培养计划,有效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与嘉定科技创新发展长板相结合,依托国际教育、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区品牌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学校凝聚自身优势,释放创造潜能,
努力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科技特的办学品牌。
(三)三项改革重点
在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工作进程中,抓住互联网+、课程重构、课堂变革和转型等三个关键要素,践行绿学业质量观,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1.管理转型,促进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办学。研究和构建教育圈、学区和教育集团管理的协同管理平台,即发挥“互联网+”所特有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具备的“沟通媒介”和“脚手架”作用,为不同学校的管理、教学、课程和师资等提供沟通平台和支架工具,实现数据交互、信息共享和事务协同。借助大数据,在教育集团内的小学和初中学校研究相同对象的质量分析与跟踪,从而推进全区教育质量管理系统的建设。追求教育在结构上两个向度的开放:一是向外,对网络、媒体的开放,对家长、社区、社会的开放以及学校间、教育机构间的相互开放;二是向内,在管理上向师生的开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向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可能世界开放。
2.课程建构,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健康成长。立足教育圈、学区和集团自身特点,鼓励有基础的学校共同开发具有本区域特的课程,融合嘉定区科技与人文资源,不断优化课程功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逐步形成具有学区或集团特的、跨级段的、共建共享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协调发展。同时,探索并建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的德育课程体系,以共
享的网络平台促进不同学校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公民素养提升,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地成长,形成“绿”教育生态。
3.课堂变革,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教育圈、学区和教育集团在课堂变革实践中,植入“翻转课堂”的精髓,即“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教育”的课堂目标,共同研究学生探究型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向;以项目研究的方式,支持学
校深入研究课堂转型过程中学与教的组织方式、教学方式等关键因素的结构性变革;选择不同区域的学校共同开展“数字课堂”的研究,依托适当的媒介或载体(如小白板、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交互融合,提升学生可持续学习力。
(四)四大行动计划
1.教育治理体系创新行动计划。支持教育圈、学区和集团尝试采取“多法人组合式”和“跨学段联合”等不同的办学形式。一方面,积极探索以小学、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和高中为主体的教育圈和建立在同一街镇的、跨学段纵向衔接的办学机制;另一方面,加大嘉定国家现代学校制度试验区的改革力度,从体制、机制上创设校长依法自主办学的空间,营造教育家办学的环境、土壤和氛围,使“依法治校、文化立校和特兴校”成为校长实现教育理想的有效助力。
2.队伍培育和引领辐射行动计划。在教育圈、学区和集团内建立“分流、轮岗、柔性流动”的干部、师资培育和流动机制。一方面,要选派优秀干部在教育圈或学区、集团内轮岗或挂职锻炼,培养校级后备干部,同时,不断提高管理团队整体实力;另一方面,通过校际流动、合作培训、送教上门、集体教研等方式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学科新星”辐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境界和内在潜能的自我突破,推动区域内学校师资队伍均衡发展。
3.教育综合评价改革行动计划。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圈、学区和集团内小范围试点教育综合评价改革。探索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指标和办法,研发基础教育阶段全过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高中向初中延伸、初中向小学延伸,形成基于“绿指标”并适用本区教育的全面质量评价系统。积极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