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卷第4期2020年4月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College
Vol.39No.4
Apr.2020
D01:10.16276/jki51-1670/g.2020.04.019
月亮、牢笼和人的“异化”
—
周洪斌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改编自张爱玲经典小说《金锁记》的舞台剧粤语版由许鞍华导演,在舞台上通过图像符号一肢体呈现、舞美灯光等对小说中的意象进行了还原,通过对比不同题材上的意象呈现可以看到不同载体对同一对象的表达差异,正是在这种差异之上,两个载体之间相互参照、彼$匕牵连,构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
关键词:《金锁记》;改编;文字;图像叙事
中图分类号1207.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20)04-0100-05
“一个语言符号,既是可说可听、也是可想可'视’的,当下广泛使用的理论术语'语象'在这个意义上成立。”从这一角度看,语言到图像是可以构成一组生成关系的,“阅读由可视的语言艺术为本质规定的文学作品后,艺术家可按照视觉艺术构图的基本要求,将自己或受众感兴趣的语言符号或符号图绘或雕刻出来,使其生成为以绘画和雕塑为代表的图像艺术,于是便产生了'语图关系’问题域”⑷。许鞍华版的《金锁记》舞台剧与张爱玲原著小说《金锁记》在这种意义上构成了一组“语图关系"。
张爱玲简介韦勒克曾指出:“各种艺术之间比较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是建立在分析实际艺术品,也就是分析它们的结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⑵121丰富的意象是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无法忽视的创作成就,许鞍华版的舞台剧对张爱玲小说中意向的还原较其他版本的舞台剧更胜一筹。故而本文选取了小说《金锁记》和粤版舞台剧《金锁记》中呈现的三组意象对两个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字到图像生成
过程中形成的对照关系,同时也可以看到文字和图像两种不同载体表达同一对象时的差异。
一、张爱玲的“月亮”
“月亮”在《金锁记》里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在小说的开篇和结尾都有提到: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也不免带点凄凉[3]2160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
—完不了[4]261
两段文字相互呼应,增强了小说的整体感。小说开头对“三十年前的月亮”进行回忆,这一回忆建立在与“眼前的月亮”对比之上。“三十年前的月亮”在年轻人的想象中形成了一系列新意象一“铜钱”“红黄的湿晕”“朵云轩信笺”和“泪珠”。其中“铜钱”既和月亮形似也暗合了小说的文题,而书信传情,“朵云轩信笺”则有一种雅致又情意绵绵的感觉。只是“铜钱”在虚无的时间上只是一个“红黄的湿晕”,“朵云轩信笺”上也留下一滴“泪珠”晕湿
收稿日期:2019-12-18
作者简介:周洪斌(1996-),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10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