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案
3.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研究课文,认识总分段式,研究第三、四自然段的写法。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积累词句,朗读和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发现和体会重点句的意思及其与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质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庐山的云雾》(生齐读课题)。了解了什么呢?生1:庐山的景十分秀丽。
生2: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
生3“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彩。
生4:庐山的云雾让庐山的景更加秀丽。……
师:庐山的云雾为什么这么神奇呢?让我们赶紧打开课文来看看吧!二、以画促读,再现美景
师:请大家翻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说你在庐山都看到了什么。(等一会儿)提问。
生:我看到庐山的云雾有很多不同的姿态。
生:我看到庐山的云雾有的像帽子,有的像玉带,有的像大海,有的像天幕。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一次要边读边想象,看看你的脑海中能出现如何的画面。(生自由朗诵)师:脑海中出现画面了吗?几幅画?什么样的?(生根据课文内容回覆)师:这么美好的画面,我们一同合作把它们画下来好不好?我们画的时候要注意,要吻合课文的描述。(师在黑板上画出大山,生跃跃欲试,选择四位同学上台画)师:其他同学把你最喜欢的一幅云雾图画在纸上,看谁画得又快又好。(等一会)瞧,四幅美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画得怎么样?和你想象的一样吗?谁来评价他们的?
生:我觉得第一幅画和我想象的一样,云雾像个罩子一样把山顶给罩住了。师: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生:笼罩。师:你理解了“笼罩”的意思,接着评价。
生:我觉得山顶上的云雾还要画得浓厚些,因为把云雾比做“白绒帽”,让人感觉厚厚的,暖暖的。
师:这个比喻形象又有趣,请你读读描写这幅画面的语句,把你的感触感染读出来!(生有感情朗诵)
生:第四幅图和我想的纷歧样,云雾不应该只遮住。
庐山的云雾师:你觉得应该是什么样的?(生迟疑)我们再读读有关的句子。
生:(读)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巨大的天幕。
师:“天幕”是什么样的?
生:就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幕布,上接天下连地,把统统都遮住了。
师:感悟得真好,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触感染这天幕的巨大吗?(生有感情地朗诵)
师:从你们画图、评图的进程中,我知道你们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义并且想象出一幅幅美丽的庐山的云雾图。这么美好的图画,让它常留在我们的心间吧。三、熟读成诵,丰富积累师:想象画面,我们一起朗读。老师来读云雾在什么位置,你们读它像什么,一起来欣赏这神奇的云雾。(师生对读)师:
听着你们的朗诵,那美景好像就在我的面前,触手可及。这次,男生读描述云雾位置的文字,女生来读描述云雾外形的文字。(男女生配合,投入地读)
师:美丽的画面,有助于我们理解与记忆。你能想着画面,把这一段背诵下来吗?一起来试一试吧。(生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四、领悟写法,拓展想象
师: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只有这四种姿态?生:不是的,这段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师:“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生:有很多种姿态。师:“千”和“百”在这里都不代表具体的数字,代表———生:很多。师:庐山还有哪些姿态的云雾呢?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生禁不住发出赞叹)师:这些云雾美吗?你们的想象一定比这还要美丽,还要神奇。你们还想到了哪些姿态的云雾?它们在什么位置,像什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四人小组交流)生:那些两山之间的云雾,像是架起的一座天桥。生:云雾缭绕在山间,像是巨龙在腾飞。师:这么多不同姿态的云雾,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板书师:这句话概括了整个自然段的意思,我们把它叫做这一段的中心句。加上中心句,我们再来背诵这一段。
五、含情诵读,以读代讲
师:这静态的云雾已经令我们心醉,如果有风吹来,庐山的云雾便忽聚忽散,忽浓忽淡,更为迷人了。请大家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段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在书上画一画。生:这一段是围绕着“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来写的。板书师:“瞬”是眼睛眨一下,“息”是呼吸一次,从“瞬息万变”中,
我们能感受到庐山的云雾变化———生:快。生:变化多。师:一,从这一段的哪些词语中能感受到庐山云雾变化之快?生: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师:怎么读这些词语,才能让人感受到云雾变化之迅速?(生练读,指名读,评价)师:这一段写出了云雾的哪些变化?生:从“一缕轻烟”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从“一匹白马”变成了“一座冰山”。师:“一泻千里”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见过一泻千里的画面吗?生:发洪水的时候,水一下子流下来,把树木房屋都冲垮了。生:瀑布的水从高处“哗”地流下来,这也是一泻千里。师:“一泻千里”的洪水、瀑布带给你怎么样的感觉?生:力量很大。生:很有气势。师:怎样读才能读出那样的气势?谁来试一试读这个词?(指名读)师:把这个词放入句子中,读读第一种变化,要让人感觉到那一缕轻烟在山间飘荡,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指名读,生读得很好)师:在读到“一缕轻烟”这个词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我看到那一缕轻烟轻飘飘的,越飞越高,离我越来越远了……师:真好!读书就要这样,眼前要有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要通过你的朗读,让别人也看到这样的画面。用这种方法读读第二种变化,看看你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读得兴趣盎然,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