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征文原创10篇书香征文
篇一
很想断章取义地引半句卡尔维诺讲过的话:“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部百科全书,一个图书馆,一座物品储藏库,一系列风格。”
无疑,爱因斯坦的“图书馆”在童年已蔚为壮观,他读《大众自然科学读物》,他读康德、休谟、马赫和斯宾诺莎。生命里的开端里,立着哪一本书,也许就会发生不同的故事,也许只是加深了生命里固有的轨迹,谁知道呢,反正遇上了就是缘分。我们都忘了童年里读过的那些文字,它们静静地镌在生命里,随时等待着回忆。
后来的书,都不可避免地成为生命的内容。不管囫囵吞枣或是含英咀华,它们都涵养着人生的养分,满满当当地塞在人生的图书馆里,堆山填海。
陪着那些书,一起慢慢老去,是一件寻常事。童年的阅读与老年的阅读,是生命的两端,都有着难以抗拒的魅力。我只是不由自主,在这里左右张望。
这是一种滴水石穿的爱恋,不同于激情迸发的热恋,对着满架书,是一种细水长流的钟爱。不需要甜言蜜语,不需要海
誓山盟,只是离不开,忘不了,日久天长,读着读着,就读过了春夏秋冬,读过了若干年华。红尘岁月,不知不觉,就爱你到老。
一书荏苒书前老,且向花间留晚照。
篇二
读《灿烂千阳》,我读懂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富足而强大的国家,这样的国家给了我们足够的安全感和自由。
读《美的历程》,我读懂了我们生活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辉煌的文化成果。
读《飘》,我读懂了即使身处乱世,依然可以绝世而独立,成为佳人。
读《一个人的朝圣》,我读懂了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身在旅途的我们不是只有阳光普照,岁月静好,正是那些生命中的幽暗时光让我们学会了宽容和豁达,学会了自我救赎。
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我读懂了没有责任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这种轻松是我们不能承受的。正是有了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让我们的生活更厚重和有价值。
读《我与地坛》我读懂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的绝境过后就可能看见绝美的风景,所以,永远不要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
从书里,我读懂了感恩,坚强,责任和勇气。也许,我读懂的只是冰山一角,但世界偏爱读书多的我们,在书里,我们知道了这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宽阔,脚步到不了的地方,书带我们去;眼睛到不了的地方,书带我们去。它可以帮我们看世界,建立开阔的世界观。让我们即使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也可以到心的方向和回家的路。书香年华
篇三
初次见到这个成语时,我想当然地认为是三余这个人在读书,可能用来形容读书不用心吧。我那时还是个学生,不求甚解。如今,已为人师,当我再次见到这个成语时,第一反应是拿起字典查它精确的含义:“利用三种闲余时间读书。后作为勉励学习的典故。”我暗忖:“哦……原来是这个意思,当年竟错的那么离谱,辛亏高考没考到,否则就完蛋了。”在庆幸之余,我本着一丝不苟的原则,追根溯,查这个典故。
“三余读书”于《三国志&_12539;王肃传》。三国魏明帝时,董遇精研《老子》,又精通《春秋左氏传》。有人想拜董遇为师,向董遇学习,董遇不肯教。他说:“一定要先读书百遍。‘读书百遍,而已自见’。”想拜师的人问:“我太忙了,不到读书的时间,怎么办?”董遇说:“应该用‘三余’。”那人又问:“
什么是‘三余’?”董遇说:“冬天是
一年的闲余;夜晚是白天的闲余;阴雨天气不能在室外工作,这是一天的闲余。”
是啊,“我太忙啦,不到时间读书”,这句话已然成为许多人不愿读书的正当理由,甚至是借口。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每天备课、讲课、改作业……似乎确实很忙的样子。那么,晚上呢?正所谓“夜晚是白天的闲余”,“当然要休息啦”,又是一个多么无懈可击的理由。可是,所谓的“休息”却是做了个名副其实的低头族而已。想起每次教研时,白老师都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每一个人要多读书,多充电,而且也要让学生多读书,可再想想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甚是惭愧。确实应该“痛改前非”了。
个人认为,董遇所说的“三余”,不可拘泥,应视作一切空闲时间。想来,还是有许多时间的,夜晚是白天的闲余;周末是一周的闲余;寒暑假是一学期的闲余。古有东坡曰:“醉饱高眼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今有我言:“教书育人真事业,生活有味在三余。”
篇四
偶然的机会读到木心,情不自禁的就被他独特的文字吸引了。
他的文字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种,因而让我有种挖到宝藏的兴奋和激动。
木心的作品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
这部作品联想开阔,字里行间尽显睿智与哲思,同时又不失幽默,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且涵盖关于人生、艺术、审美、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独到见解。
从中,不难看出,他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潇洒。
为了艺术,他终身未娶,甘愿一生居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处境。
木心推崇季扎式的潇洒。季扎仅仅是在心里允诺徐君,纵使最后徐君已经离世,季扎依旧坚定的兑现当初在心里许下的承诺,此乃真潇洒。
木心讲“以不死殉道”比“以死殉道”难。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以死殉道”的名人志士有屈原、文天祥、谭嗣同......他们舍生取义、慷慨就义。
“以不死殉道”的古人有司马迁、管仲等。他们为了达成毕生的志愿,甘愿默默忍受屈辱。
我猜想木心更支持“以不死殉道”的想法和他的经历分不开。
回顾木心的生平,在他创作盛年,却遭受牢狱之灾。
在狱中他遭受很多非人的折磨,可他没有被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