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14
你喜欢上海吗?喜欢上海的理
由又是什么?
沪上漫画家用一个公益展览给
出了他们的答案。
2021年岁末,上海市美术家协
会、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主办的
“喜欢上海的理由——漫画艺术
展”在上海美协创作中心·马利美
术馆开幕。这里原本是“马利颜
料”的生产车间,中国的第一支水
彩颜料、第一支油画颜料、第一支
蜡笔……全都出产于此。现在,这
里则变成了一个艺术展览空间,电
影《爱情神话》中,老白在“外滩
十八号”开的画展,就是在这里取
景的——对于“喜欢上海”,展陈
空间本身似乎就构成了一条理由。
说回漫画艺术大展。展览对标
了国际上通行的“大漫画”概念,
既有传统漫画,又有动画、动漫、
绘本、插画、连环画、当代艺术
等参与,不同品种的“混搭”带来
的艺术多样性,让整个展览异彩纷
呈:166件(组)国内投稿作品、
28件(组)海外作品,以及丰子
恺、张乐平、张光宇等18位海上漫
画家前辈的代表作品荟萃一堂,
看似各抒己见、各领风骚,却又在
“上海”这个主题之下相映成趣、
相得益彰。
“这里展现的数百个‘喜欢上
海的理由’,是艺术家们通过上海
的历史与现在、城区与乡野、社区
与商圈、硬件与软件、动态与静态
等视角,从魔都风貌、海派文化、
社会生活、建设成就、科技发展、
未来愿景中寻并发掘出的,各自
喜欢上海的理由,”上海市美术家
协会主席、漫画家郑辛遥说,“我
们希望通过艺术家们别具一格的观
察记录创作,让观众能够在漫画的
小天地、小细节、小角度中感受到
一个不一样的大场景、大世界、大
上海,从而发现更多的上海值得被
喜欢的理由。通过讲好漫画里的中
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
可敬的中国形象。”
他们也确实做到了。
虽然之前也有过预期,这个基
于上海的主题和“大漫画”概念的
展览应该会在本地专业圈内形成比
较好的反响,但市民观众、漫画爱
好者们的反响之积极热烈却大大超
出了漫画家们的设想。
“完全出乎意料之外!这是我
现在最大的感受。”上海市美术家
协会漫画动漫艺术委员会主任、漫
画家孙绍波是此次漫画艺术大展的
策展人。展览开幕后,他特地留意
统计过入场观众的人数,“基本上
到周末,每天的观众都在五六百人
左右”,而且很多是“全家总动
员”,有三口之家一起的,更有三
代同堂一道的,“我在朋友圈里
也分享过,我碰到的年龄最大的观
众90岁,最小的才5个月”。原定小画面里大时代
——漫画家与他们的上海
■  周  原
走近15
两个月的展期又延长了半个月,沪上漫画家们的公益导赏也一再“加场”——直到措手不及的疫情再度为这座城市按下暂缓键。
但生活和艺术不会因此停止。今天我们想跟大家聊聊的,正是这个漫画艺术大展背后的人和事:关于漫画人,关于他们笔下的这座城市,也关于漫画艺术自己。
用漫画写一封给上海的情书
在漫画艺术展的展厅里,我们透过画笔埋下的伏线,知道了这样几个藏在作品背后的上海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孙明德,加拿大人,来中国15年了,原本是个外交官。卸任之后,他选择留在了上海,并投身漫画创作。孙明德在嘉定南翔檀园有一间工作室,创作之余,他也会在那里向周边的
孩子传授绘画技巧。孙明德总说自己“中文不好”,可言谈间,这个本名Samuel Porteous的加拿大人无疑已是一个生动的“上海人”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孙绍波认识
了孙明德,两人很快成为朋友。为“喜欢上海的理由——漫画艺术大展”遴选作品的时候,孙绍波选中了孙明德的一组《上海街景》,此外,又从孙明德以老上海为背景创作的连环漫画中选择了一组画面展出,孙绍波觉得,“两组作品都展现了他眼中的上海特质”。
“我喜欢摩登的上海,但是我也可以说摩登这个词来源于老上海,对不对?这是一个真的上海的词。”老上海和摩登上海都是孙明德喜欢的上海,他把前者称为上海的“1.0版本”。而眼下的上海则是她的2.0版本,是与“已经发展的西方国家”彼此碰撞的、“发展的中国”的上海。
弄堂里“应该安排她的关系,和西方的国家,对不对?上海真的是中国的窗户。”孙明德说。
某种意义上,孙明德关于上海的描绘与他的中文用词一样,混杂着陌生的熟悉与熟悉的陌生。他的《上海街景》组图,一幅是上海的新老建筑,一幅是他眼中的上海的悠闲生活,一幅则通过一面玻璃展
现一种交汇:人与景、新与旧、快与慢……“(画上)有两个人在(骑)摩托车,一个人查他的手机。
有别人在他的车里面。有一个女人在路上查她的手机,又穿过这个(红绿)灯,穿过这个(路边的)广告。我觉得这是很兴奋,很有意思的。”孙明德说。这是他喜欢上海的理由:“在上海能看到整个中国。”
第二个故事来自37岁的法国插画家露西·古雅德(Lucie Guyard)。她在一家法国设计公司的驻沪办事处工作,画画是她“一直很喜欢”的副业。此次参展的两幅作品《老弄堂》和《逍遥》,相对一般概念里的传统漫画,更偏向插画风格,正是此次漫画艺术展着意推动的多元融合“大漫画”的范畴。
露西在上海也已经生活了10年之久。她的家在乌鲁木齐路五原路,她画的是自己的上海生活。“弄堂里挂着各家洗好的衣服,看起来有点乱,但其实很放松,很真
实,很活泼,很鲜艳……那就应该
孙明德《上海街景》组图
走近16是生活本来的样子。”露西的英
文里带着浓厚的法国口音,透露
着她原本的来处。事实上,刚到
上海的时候,露西并不认为这是
一个她会长久停留的地方,也许
只是两三年,随后就会像候鸟一
样,飞回自己的故乡。
“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开
始喜欢上这里的氛围、这里的
感受、这里的文化、这里的人
们。”上海的一切都与故乡如此
不同——毋庸讳言,和很多生活
在这座城市的异乡人一样,这些
不同构成了她描绘上海的起点。
露西笔下的上海,是戴着口罩扎
着马尾在蓝天白云下骑车徜徉在
黄浦江畔的逍遥,也是穿着“睏
衣睏裤”荡过挂满“万国旗”的
老弄堂里的潇洒。
“这里的人们并不在意把自
己的衣服挂在外面,在法国没有
人这么做。所以我想把关注点聚
焦于此,因为那体现了我们之间
的文化的差异。”谈及《老弄
堂》的创作初衷,露西这样说。
她觉得巴黎的街头,人们总很用
力地追求精致之美,而上海的市
井,则有着随遇而安的烟火气
息,让人“很轻松”。
而这也构成了露西喜欢上海
的理由。在这样的市井烟火里,
她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有
了好朋友,遇到了自己的丈夫,
然后有了宝宝。2014年,露西出
版了她的第一部插画作品集,汇
编了她在中国的生活故事,随后
又在2016年、2021年推出了第二本
和第三本。“我人生的很多重要
进程都与上海有关,所以某种程
度上我很感激上海。”上海与巴
黎如此不同,可她却成为了露西
“生命的一部分”。
英国画家斯蒂芬·曼博森勾
勒的《梦中上海》、哈萨克斯坦
画家艾达别克描绘的《上海,
耶!》、印度画家乔普拉绘制的
《这是最新旅游目的地!》、
乌克兰画家卡赞尼夫斯基创作的
《上海大师赛起飞!》 ……每一
幅这样的作品背后,或许都可以
到一个独特的“上海故事”,
或者说得更浪漫一些,每一幅漫
画作品,其实都是创作者写给上
海这座城市的一封情书——让自
己融入上海的生活,将上海融入
自己的创作,如果要为这些作品
与故事的一个解读的关键词,
那或许就是“融合”。
扩而充之,“大漫画”之
大,不也就在这“融合”二字
吗。就像郑辛遥在漫画艺术大展
序言中特别强调的,画法的融
合、地区的融合、国家的融合、
经典的融合,以不同文化背景,
从不同观察视角,用不同漫画语
言,去表现同一个主题——上海
漫画曾经是中国漫画的代名词,
漫画艺术大展的举办和对“大漫
画”概念的推动,“既是创新的
融合,也是传统的回归”。
露西·古雅德《老弄堂》
艾达别克《上海,耶!》乔普拉《这是最新旅游目的地!》
走近17
历史选择了漫画,漫画选择了上海
中国漫画诞生在上海,中国漫画界的诸多“第一”都与上海息息相关。
中国最早的以“漫画”一词称呼绘画,就出现在1904年3月27日的上海《警钟日报》上,该报首次开辟了“时事漫画”专栏。1918年9月,中国第一份专业漫画期刊《上海泼克》在沪创刊;1926年12月,中国第一个漫画家团体“漫画会”在沪宣布成立;1936年11月4日,中国漫画史上首次全国性漫画展“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在沪开幕;1937年春,首个全国性漫画家组织,中华全国漫画作家协会在上海成立。中国漫画史上的标志性漫画形象,如王先生、三毛、蜜蜂小、牛鼻子等,也都诞生在上海。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云集了中国主要的漫画家,一批重要的漫画报刊也都以上海为基地编辑出版并发行至全国。毫不夸张地说,上海为中国漫画创造了丰富而精彩的文化财富,而漫画也成为了上海这座城市独特且重要的文化资源。
在“喜欢上海的理由——漫画艺术大展”现场,我们见到了这样一些名字和他们的作品:丰子恺、万籁鸣
、丁悚、张乐平、张光宇、叶浅予、张文元、蔡振华、华君武、特伟、丁聪、乐小英、米谷、贺友直、阿达、王树忱、詹同、杜建国……郑辛遥在展览序言中表示,这是“历史上海派漫画大家第一次融合在一起集中展示”。其中,万籁鸣的立体主义风格人体画更是首次公开
与观众见面。
“老一代漫画家构思、构图、彩、造型、技巧样样都好,最可贵是每个人都有很强的标识,他们以真感情、真本事赢得真名声——流芳至今。”郑辛遥觉得展厅墙上的这些镜框就好像一面又一面的镜子,照着自己,出距离。
新闻报业的发达,让上海成为了中国漫画的一座大码头。“现代中国漫画的成长是和报纸分不开的。”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30年代我到上海上学,当时一些有影响的报纸、各种漫画刊物,使上海成为一个培养漫画作者的中心”,而华君武自己,正是被上海的报纸上刊登的那许多老前辈的作品所吸引、所启蒙、所引领,最终走上了漫画创作的道路。
到了1980年代,漫画在上海掀起了又一个高潮,其中,1982年复刊的《新民晚报》功不可没。当时的社长赵超构听说“美影三剑客”徐景达(阿达)、王树忱、詹同渲(詹同)想办漫画刊物,立刻到了浙江老乡、“三毛之父”张乐平。1985年8月,《新民晚报》第一个子报《漫画世界》画刊正式创刊,张乐平、特伟分任正副主编,“美影三剑客”以及叶冈、田遨、杜建国、徐克仁等担任编委,编辑部就在《新
民晚报》九江路旧址的电话机房隔壁。
痴迷漫画的小青年郑辛遥,是编辑部为此特招的唯一的“专职编辑”。
郑辛遥最早是在电报局工作
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
梁白波的《蜜蜂小》的。听说复刊《新民晚报》招美术编辑,他就毛遂自荐,把画投给了当时晚报的美术摄影部主任乐小英。“现在回想起来,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人家肯定是招有经验的,怎么会招没有经验的?”那次应聘也确实没能成功,可他却在几个月后,“成功”接到了乐小英的电话,说要把作品还给他,并欢迎他来晚报投稿。“乐老师对我很客气的,基本上我投稿三四张里会刊登一张,还另外想办法补贴我,比如我去画当时的专栏《蔷薇花下》。”从郑辛遥工作的电报局到当时晚报所在的九江路,隔着两条马路,说远不远,说近还不够近。当年他的工资大约80块
走近18钱,稿费却能有300块。郑辛遥于
是一咬牙,向电报局的领导提出停
薪留职,他想专心画漫画。
“外面比我画得好的人很多,
我的人生转折点是阿达老师给
的。”《新民晚报》筹备《漫画世
界》需要编辑,阿达便把年轻的郑
辛遥推荐给了张乐平和特伟。“画
得单位也没了”的郑辛遥终于等到
了属于自己的梦想的春天。因为
生命中的这些伯乐,他终于如愿以
偿,从一个业余爱好者成长为专业
漫画家。
当时的《漫画世界》可谓是上
海漫画的“梦之队”。首任主编张
乐平去世后,长居北京的著名漫画
家华君武应邀接下了张老的棒,
成为《漫画世界》的第二任主编。
华君武又拉来了丁聪……“漫画世
界”不断壮大,画家贺友直就是在
华君武的鼓励下,画出了记忆中的
“三百六十行”,并发表在《漫画
世界》上。
漫画艺术大展现场,贺友直的
《三百六十行》让很多90后、00
后观众感到新奇。剃头、扦脚、收
旧货、画铅照、卖刨凝花……这些
耳熟能详,或久已尘封在旧上海历
史中的老行当,通过画家生动的画
面、幽默的文风,以白描的手法得
以再现,是艺术,也是史料。贺友
直曾在作品后记中说:“这里的
画,先是发表于《漫画世界》的,
因为我原来是吃连环画饭的,跑到
漫画世界里去混饭,所以君武同志
戏称我是‘起义将领’。”贺友直
本人也是一有空就往编辑部跑,他
一去,编辑部里就欢声笑语一片。
贺友直的女儿贺小珠回忆,父亲经
常收到报社寄来的稿费汇款单,收
到后并不即取,总要攒到厚厚一摞
才一道领出来,还得意地对她说:
“你知道吗?晚报给我开的是最高
的稿费,800块一幅。”漫画家们
的个性同他们的作品一样生动可
爱。
“我觉得是历史选择了漫画,
漫画选择了上海。”站在父辈们的
作品跟前,漫画家张文元的儿子张
伟德十分感慨地说。
上海是有漫画基因和漫画情结
的。孙绍波记得很清楚,漫画艺术
大展开幕那天早上,展厅还没正式
开门迎客,忙忙碌碌间,只见他在
《新民晚报》的同事赵玥领了一位
满头白发的老者进来,那人身上背
着一个大帆布袋。“我一下子没弄
清他是作者还是观众,直到他从帆
华君武作品
贺友直作品
布兜里拿出一叠他的画。细细一
看是临摹我在晚报上的作品。”
交流后才知道,这位年过八
旬的老者是一位聋哑人,靠着一
张写着地址的小纸头一路摸索,
与赵玥在地铁站偶然相遇,于是
结伴行至漫画艺术大展现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