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屋檐下》的内容和主题
作品主要内容
《上海屋檐下》主要写林志成、匡复和彩玉之间复杂的爱情关系。8年前,林志成在好友匡复被捕入狱后,照顾他的妻子彩玉和孩子葆真。在生活和感情的双重压迫下,他与彩玉同居。8年后,匡复出狱来林志成家探询妻子和孩子下落,于是3个人都陷入极度痛苦的内心矛盾之中。彩玉想与匡复重新修复往日的幸福,却又难舍林志成危难中相助的情分;林志成在无颜再见老友的自我鞭挞中,倾诉了内心的痛楚;匡复原想重新获得家庭生活的幸福,却眼见妻子与志成已难以分舍,于是,在孩子们歌声的启迪下,克服自己的软弱与伤感,留言出走。剧中还同时有几组人物:勉强度日的小学教员、儿子战死的老报贩、卖笑的舞女、善良懦弱的失业者等。由这些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小人物,组成了一幅现实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作品主题表达分析
五户人家拥挤地生活在一个“同一个屋檐下”,洒落的雨滴仿佛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共同演奏着“小人物”的生活交响曲。这个屋檐下的弄堂就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百姓只能寻求暂时
的安宁,在混乱的时代里如蝼蚁般彷徨挣扎,最终被风雨裹挟着前行。只有少数人勇敢地冒着连绵不断的阴雨走出屋檐,就像剧中的匡复一般,在时代的风雨之中上下求索,不断探寻新时代的方向。作者选择用“严谨的现实主义去写作”,将重心放在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和对社会环境的描写方面,力图“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
在黄梅时节这种压抑氛围的烘托下,剧中人物生活中的琐碎情节以及匡复、林志成和杨彩玉之间的情感冲突似乎都蒙上了一层悲剧彩。杨彩玉的女儿林葆珍充满稚气的歌声——“我们都是勇敢的小娃娃,大家联合起来救国家!救国家!”与卖报纸的李陵碑无奈凄凉的戏腔组成了明暗两条对比线索。林葆珍的歌声激发了人民众从沉闷压抑的黑暗环境中勇敢走出来的决心,同时也更加突出了李陵碑的悲剧人生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在这个屋檐下令人窒息的弄堂生活中,无论是沦落风尘的凄苦辛酸还是充满生机希望的嘹亮歌声,都是那个时代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写照与期盼向往。歌声中传递出的对未来生活的一丝美好向往与剧中整体沉闷压抑的氛围相互对比,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人民众对光明未来的无限渴望。
本剧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截取了20 世纪30 年代的上海小弄堂里的底层小市民的悲苦生活,以旁观者的角度对剧中各个角的不同遭遇以及后来的生活状态进行细致描写,巧妙地将社会现实与小人物命运紧密关联起来,使观众切身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作者通过小小的四方弄堂讲述了抗战前夕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崩溃的,将人民众饱受压迫剥削的悲苦生活如同画卷一般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弊病。
夏衍巧妙运用写实手法,将20 世纪30 年代的上海底层市民体的生活状态原原本本地展现给观众,没有矫揉造作,也不雕琢修饰,只是让观众感觉到质朴自然,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的上海,与剧中的角一起经受悲惨的命运。
“这是郁闷的、使人不舒服的黄梅时节。从开幕到终场,细雨始终不曾停过。雨大的时候能听到窗外淅淅沥沥的声响,但是过不了多久,天空中又会透出一丝不明朗的阳光。这种长时间下雨的低气压环境,也或多或少地侧面表现了五户人家的心境。从他们的言谈举止里面,可以得知他们虽面对不同的事情,但却一样都很忧郁焦躁,所以在等待希望的期盼中,只要有一个很小的机会,他们就会爆发出必要的愤懑。”
那样的时代,到处都是风雨。在总结《上海屋檐下》的写作经验时,夏衍曾说:“认识到戏要感染人,要使演员和导演能有所发挥,必须写人物、性格、环境……只让人物在舞台上讲几句慷慨激昂的话是不能感人的。写《上海屋檐下》时我才注意及此。”因此,作者通过对剧中亭子间内逼仄拥挤的环境描写,以及在潮湿阴暗环境下五户各自谋生却纷纷陷入窘境的人家日常生活的描绘,将看似毫无关联的五条故事线紧紧拧在一起,达到形散而意不散的境界,同时轻描淡写地勾画出这些平凡小人物的形象,体现了人民众的善良本质,也让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统治下黑暗扭曲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特殊政治环境影响下的底层小市民的悲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