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头》与《长恨歌》描写李杨爱情差异分析
作者:王肖
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1期
    王肖
      内容摘要:《哀江头》和《长恨歌》作为同样描写李杨爱情的唐诗名篇,但由于写作背景、看待事情的观点不同等方面,造成了人们对于《哀江头》与《长恨歌》截然不同的态度,但也正因为这些不同,它们才形成了各自鲜明的艺术特。
      关键词:《哀江头》 《长恨歌》 比较
      一.写作背景
      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候,写了不少与曲江有关的诗篇,比如著名的《乐游园歌》。其中“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拂水低回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这些诗用华丽的语言,记录了唐玄宗带杨贵妃和其他人到这里游玩的盛况。至于那些达官贵人们的笙歌画舫,更是日日在曲江之上泛游。然而,好景不长,曲江的繁荣很快就被安史叛军的铁蹄踩得粉碎,“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肃宗至
德二年的一个春日,杜甫偷偷来到曲江,在暗弊之处踽踽独步。面对着眼前的荒凉景象,追忆着往日的烟花红尘,心思浩茫,百感交集,于是便有了《哀江头》这篇名作。
长恨歌 白居易
      与杜甫经历过安史之乱后看到的满目疮痍不同,白居易的《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年白居易35岁,任周至县尉。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从写作背景上来看,似乎都是追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爱情有感而发,而且两位诗人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作风格也都是现实主义,那么为什么有宋代的苏辙说:“《哀江头》即《长恨歌》也。《长恨歌》费数百言而后成;杜言太真被宠,只‘昭阳殿里第一人’足矣;言从幸,只‘白马嚼啮黄金勒’足矣;言马嵬之死,只‘血污游魂归不得’足矣。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并且南宋张戒也说:“《哀江头》云:‘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不待云‘娇侍夜’、‘醉和春’,而太真之专宠可知;不待云‘玉容’、‘梨花’,而太真之绝可想也。至于言一时行乐事,不斥言太真,而但言辇前才人,此意尤不可及。如云:‘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不待云‘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而一时行乐可喜事,笔端画出,宛在目前。
‘江水江花岂终极。’不待云‘比翼鸟’、‘连理枝’、‘此恨绵绵无尽期’,而无穷之恨,黍离、麦秀之悲,寄于言外。……元、白数十百言,竭力摹写,不若子美一句,人才高下乃如此。”而造成后人如此看待白、杜二人诗篇的不同评价,便是杜甫与白居易这两位诗人的写作观点不同有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