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记录(定稿)
科 目 | 小学语文 | 课 题 | 17 古诗三首 | ||
年 级 | 三年级 | 主 备 人 | |||
辅备人 | |||||
内 容 | 二次备课 | ||||
教材分析 | |||||
学情分析 | |||||
教学目标 |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 | ||||
教学重难点 |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 | ||||
教法、学法 | 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另外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力求达到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效果。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课时 | 2课时 | ||||
教学过程 | |||||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懂诗题 (1)简介李白。 2.读懂诗题。 (1)学生读诗题,指导正确停顿:望/天门山。 (2)解题。 二、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自由读《望天门山》,要求:读通诗句,读好停顿。 学生自由读,教师相机正音。 2.个人展示读,课件相机呈现七言诗2/2/3的节奏划分。提示学生拿起笔在自己的课本上画一画。 3.引导:读古诗,不仅要读出节奏美,还要读出它的韵律美。 4.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楚江开”“日边来”压ɑi韵。 5.学生各种形式地练读。 三、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1.理清景物,整体感知。 (1)同学们,一首诗就像一幅画。如果这是一幅画,那画里画了什么呢?现在请大家默读,一每一句都写了什么景,用你的笔圈出来。 预设圈画: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2)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都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2.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1)引导:同学们,前三句诗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天门山、楚江,你眼中的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眼中的楚江又是怎样的江?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聚焦“断”“开”想象画面。 ①根据“断”的构字特点想象画面。 ②聚焦“开”字想象画面。 四、品词入境,感悟诗情 1.品“出”“来”,想象画面。 (1)诗人乘船离天门山越来越近了,他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想象第3、4句诗的画面。 (3)相机质疑:两岸的青山是怎么“出”的?孤帆是怎么“来”的? 引导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写的情形。 (4)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 2.由“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链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体会诗人的不同心境。 3.总结。 (1)回顾学法: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2)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感受到了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汹涌的江水回旋奔流的画面,也感受到了诗人李白愉悦的心情和对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 五、积累背诵,指导书写 1.背诵积累。 (1)齐读全诗,男女生比赛读。 (2)填充诗句,指导背诵。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__中断__楚江__开__,碧水__东流至此回__。 __两岸__青山__相对出__,孤帆__一片__日边__来__。 (3)出示相关诗句的图片,学生配相应诗句。 2.指导书写。 (1)出示“断、楚、至、孤、帆”5个字,学生观察字形。 (2)重点指导书写“断”“楚”。 3.指导默写整首诗。指导古诗书写格式:第一行居中写古诗题目;第二行居中写朝代和诗人的名字;四句诗分行居中写,标点符号占一格。 4.推荐学生自主阅读李白的其他山水诗。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 1.背诵《望天门山》。 2.回顾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3.提示学法。 (1)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画面; (3)品词入境,感悟诗情。 4.明确学习任务:今天我们要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另外两首诗,去领略西湖和洞庭湖美丽的风光。 二、迁移学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过渡揭题,读诗题。 (1)揭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景美丽,所以从古至今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2)板书诗题。 (3)读诗题,猜诗意。猜猜看:诗中会写什么? 2.简介诗人及背景。(介绍苏轼) 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会读诗的孩子。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3.运用学法自学古诗。 (1)课件出示学法,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饮湖上 / 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这首诗写什么大家都读懂了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引导学生交流“西子”比喻的巧妙,入境体会赞美之情。 ①简介西施,了解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 ②启发: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是怎么赞美她的呢?淡妆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 ③指导朗读:难怪诗人说——出示诗句学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链接两首写西湖的诗,感受“淡妆浓抹总相宜”。 课件出示下面两首写西湖的诗,学生读完后谈感受到了西湖怎样的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背诵、积累古诗。 (1)指名读,齐读。 (2)填空搭支架背诵。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__潋滟晴方好__,山__空蒙雨亦奇__。 __欲把西湖__比西子,__淡妆浓抹__总相宜。 (3)根据描述说诗句。 (4)齐背全诗。 三、运用学法,学习《望洞庭》 1.学习单助学,小组合作学习。 (1)谈话导入: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壮丽,西湖的西子神韵,我们再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脚步——望洞庭。 (2)简介刘禹锡。 (3)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单,运用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4)课件同时出示学习单。 《望洞庭》学习单 1.我能读好停顿,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画节奏。 (2)读一读。 2.我能想象画面。 (1)结合注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我猜测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未打磨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2.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1)学生按学习单交流。 (2)相机引导。 3.链接雍陶《题君山》,对比阅读升华美。 题君山 赞美长江的诗句[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全无翠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学生读一读,交流:两位诗人不同的比喻,表达出相同的感受——君山的秀美。 (2)教师引读。 点点银光跳跃,君山翠绿迷人,诗人不由赞叹——(烟波不动影沉沉,碧全无翠深。)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是那么妩媚,美如仙女,楚楚动人——(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4.配乐朗读全诗,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及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引导:“白银盘里一青螺”,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5.多种形式朗读,引导背诵。 学习单的设计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路径,为学生获得个性化阅读体验提供支撑,更能为学生运用“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学法进行合作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的相机指导,能让学生抓住诗眼,感受奇丽美景和作者的豁达胸怀。 四、指导书写,交流学习所得 1.指导书写“饮、初、镜、未、磨、遥、银、盘”。 2.交流学习所得。 (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从古诗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等不同方面谈收获。 3.总结引领。 今天,我们运用“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三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领略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独特的美景。在古诗的王国里,山水诗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来读一读,继续去领略祖国山水的壮丽和古诗的魅力。 板书设计 | |||||
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词语 教学反思: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