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朱熹指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更是认为:课外阅读的功效占百分之七十,而课内阅读的功效只能占到百分之三十。
《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办法等,所以很难真正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综观小学生的阅读实践,普遍存在电视替代书籍的慵懒阅读行为,浅尝辄止的敷衍阅读行为,只爱口袋书、漫画书的偏食阅读行为,只读作文选的功利阅读行为,随波逐流的盲从阅读行为,以及无“法”可依的浮躁阅读行为等现状。课外阅读的管理、引导滞后,从而使得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质效很低,并亟待提高。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从科学认知的角度,进行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与研究,从而优化学生的阅读行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在美国,几乎每位总统上任后都大力提倡阅读,并通过建立儿童阅读作业室,要求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等方法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英国,教育部于1998年9月到1999年9月开展了一次全国阅读年的活动,其目的是在一段时间内让80%的11岁学童的阅读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2003年初,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到底。日本政府文部省则通过把公元2000年订为“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并拨出专门款项充实学校图书等方式来提高儿童阅读能力。
从2000年至2003年,台湾全面推行“全国儿童阅读实施计划”,将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并专门划拨二亿幼教经费及一亿的国教经费推动阅读。不但大量赠书给偏远学校及幼儿园,还编列预算推动亲子阅读及培训三百位种子教师,希望可以通过以上的途径和方式在三年内至少有一千所国小将阅读列为课程学习的一部分。
2004年4月,在香港,则通过采取网上网下阅读活动这一途径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如“全民阅读20分钟”、“名人讲故事”、“书与梦同行”、“午间悦读”等。全港市民以个人、家庭、学校或团体名义一同参与“全城阅读20分钟”活动,共同宣扬阅读文化。
在大陆,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
索。如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北师大儿童文学博士王林则在大力倡导“班级读书会”。
三、理论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
根据终身教育理论,独立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每20年增长一倍,从70年代起每5年增长一倍,而近10年则是每3年就增长一倍。因此,小学阶段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重要的任务来抓。“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学生只有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技巧迁移到课外,在课外也能自主阅读,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还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实践中领会汉语言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
小学阶段对一个人习惯、品行形成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阶段,因此教育不仅意味着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承担着“人”的教育的重要职责。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
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课外阅读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它有着比课内更为广阔的世界,更为多样的类型,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开拓全新的生活领域,领略精妙的艺术世界,充实他们的心灵,达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境界。
从大语文观看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题界定
“阅读能力”:心理学认为,能力是一种本领,是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综合。阅读能力是阅读者完成阅读任务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顺利有效地进行阅读活动,完成阅读任务的本领和能力。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阅读能力由多种因素组成,可以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分解。一般认为,构成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项:一是知识因素。阅读对象是由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它承载的学问又是包罗万象的,对语言和文章一无所知就不能阅读。因此,依据阅读所需要的知识可大体将构成阅
读能力的知识因素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涉及阅读对象的文化知识;第二类是涉及阅读活动的语文知识。二是技能因素。阅读过程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的,提高阅读能力应当通过反复的练习熟练地掌握这些“动作”,形成阅读技能。这些技能因素主要包括运用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规则操作读物的技能。三是心理因素。阅读看起来是眼看、口读、手动,实际上都是由脑的反映活动来主宰。阅读是人的多种心理因素积极交织运转的复杂过程,阅读的过程充满“心与理会”、“披文入情”的思维活动。由于读物内容、体裁的不同,阅读时思维活动的类型也不相同。文学作品能激发读者的形象思维,论说性的文章更多地要求读者运用抽象思维。阅读的目的不同,也会使思维方式发生变化。
“课外阅读能力”:事实上,人生中进行的所有阅读几乎完全是课外阅读,课堂内阅读只是在最开始学习阅读阶段的非常小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所谓“阅读能力”就是指“课外阅读能力”。而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使接受者掌握课外阅读所必需的各种技能和知识,并具备鉴别,挑选和吸收阅读材料的成熟的阅读心理。
五、课题研究目标
以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为总的出发点和归宿,建构课外阅读教学的网络化沟通的理想模式,使学生爱读、想读,探索有利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积累主动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让小学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精神,让学生一步步浸润在书籍的海洋里,丰厚文化底蕴,培养健全人格。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激励、指导和评价方法的研究;
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为课题研究寻一条捷径。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与观察法相结合,对实验学生采取实验前问卷调查,阅读情感测试;实验中阅读表现观察;实验后再次调查、测试,前后对比。
3、行动研究法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创造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4、经验总结法:及时从课题实验中总结得失,撰写研究报告,实验论文,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实践
八、步骤及分工
1、初期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1)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
(2)做好实验的前期调查工作;
(3)收集、学习有关本课题的理论资料。
2、中期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0月)
与梦同行
(1)围绕课题开展各类研究工作,构建学校课外阅读激励、指导、评价模式。(2)边实施,边检测,边修订实验方案,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充实;
(3)实验阶段性总结;
3、后期总结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