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我们是一伙的
[案例]                 
再次走进三年级九班教室的时候,我的心情复杂极了。
    这是一个我熟悉的教室,我曾经带着上届三年级九班在这个教室里焚膏继晷、浴血奋战了一年,高考中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含泪送走了毕业班,因为那是我从高一一手带上来的一个班,与学生朝夕相处,感情极深。我正满怀豪情地准备从高一开始再接一届学生,大干一场时,领导我谈话,明确地通知我——让我再接一届三年级九班的班主任。
    关于这个三年级九班,我是颇有耳闻的。早在高一下学期时,他们就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罢课状告班主任。当时这件事是轰轰烈烈,远近闻名,据说全班74人,无一例外地离开了教室,向学校呈上了专人起草的抗议书——班主任十大罪状,条目清晰,说服力极强,最终学校做了很大的让步,才使他们重新回到了课堂。高二时,为了稳定军心,学校派年级主任担任其班主任,希望借此缓和他们的情绪,尽快让他们步入正轨。那一年相对来说是比较平静的,大规模的罢课没有,可是与科任老师的小型冲突却是屡见不鲜。
说实话,这样的班级,我真是不爱管,无论谁对谁错,仅就他们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状告老师这一点,就够让人感到惊心动魄了。与此同时,我的心中却又充满了好奇,充满了一种冒险精神和征服欲,我想走近他们,甚至想成为这个团结集体中的一员。
    开学不到半个月,我就知道了该班小体现象极为严重,拉帮结伙搞帮派,互相争斗互相排挤,很多人无心学习,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整个班级分裂为几个派别,各自为政,缺少凝聚力和核心力。毫不夸张的说,就连晨读时背诵语文课文,他们都没有读齐过,许多人故意起哄,总是或快或慢弄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语速,打乱了整个晨读秩序。
    但这件事并未引起我的足够重视,我总认为,一个班级尤其特别到了高三,只有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虽然良好的班级秩序是重要的保证,只要我能保证班级不乱,大多数人能学习就行,至于说他们私下里谁和谁一伙,谁和谁要好,那纯属私事,又有什么关系呢?可是,刚接班不久发生的一件事使我明白自己太疏忽大意了。
    一个晚自习,仅仅是因为一件小事,两个男生便吵了起来。起初声音并不大,也许那时若及时劝阻完全不会造成后来的结果。然而,非但没人劝阻,反而有许多人火上浇油,两个人的吵架迅速扩大成了两个帮派之间的争斗,于是人仰马翻,打成一团。学校通知我时,
我正在家中吃饭,放下碗筷第一时间赶到学校,混乱的现场还没有清理完,双方心中的怒火像火山熔岩一样随时要迸发。我很生气,但生气又什么用呢,还是暂时冷处理吧。我默默地扶桌子,扫地,一些学生也慢慢地走过来帮忙,一切平静之后,我带着两个当事人回到了办公室。
    十分钟的沉默之后,两个人都从最初的气势汹汹中平静下来,面露悔意,一番谈话之后,其中一人说:“老师,其实啥事也没有,就是话赶话,如果当时旁边有人拦一句也就罢了,但没人劝;再说了,我要是先让步,我那几个哥们日后怎么看我,我代表的可不是我自己啊。”我听了啼笑皆非,时间太晚了,所以对事情的处理就推迟到了第二天。晚上回到家里,意外地收到了一条未署名的信息。上面说:“老师,我在巨大的痛苦之中已经过了两年。我所在的集体没有任何温暖可言,我不愿意自己从属于任何帮别,可是班级里无门无派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渴望您的出现能给我一个温暖的集体,救救三年级九班吧。”当时的这个信息带给我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我开始认真地审视自己的工作,为了我们每个人期盼已久的那份温情,我应该有所行动了。
    我给自己制定了几步走的策略。
    首先,我在班级里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班会,题目就叫“你爱过我吗”。班会题目一写在黑板上,立即引起了一阵骚动,有人在笑,有人在窃窃私语,有人甚至大声说:“又是早恋问题吧?”我从容地走上讲台,开始了我的心理攻势。我指出这个爱并非早恋之爱,而是同学之间的关爱。在这个班级里,三年以来你都关爱过谁,关注过谁,我让每个人都在心里了默默地数数,然后随机抽取了几个人,他们的回答最多22个,最少的仅有4人,我坦率地告诉他们,这个数字是触目惊心的。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在班级里,你特别讨厌特别不希望看见的有多少人?一阵沉默之后,我随机问了几个人,他们告诉我最多的数字18个,最少的10个。接下来我开始随便地问问题了,如“你最喜欢的同学应该具有什么优点”,“你最讨厌的人最让你讨厌的地方在哪儿”?气氛迅速地活跃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无私大度、正直、幽默、善良的人最可爱”,有的说“小心眼、装腔作势、趾高气扬、自私自利、不在意别人的感受的人最烦人”。一阵混乱之后,我制止了议论,我说,这样吧,咱们就根据你最喜欢的标准来给自己打打分吧,100分是满分,觉得自己能过60分的请举手,举手的寥寥无几,举起手的人也在别人目光的注视下胆怯地放下了手。“哎”,我叹了口气说:“原来我们大家都是不完美的呀,既然自己不完美,又何必要求别人一定要完美呢?他可能很讨厌,但她讨厌的地方在你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出现过,当你
们俩的讨厌之处碰撞在一起时,自然就会让矛盾变得尖锐起来,自然就会发生冲突。”接着,我让昨天吵架的两位同学分别站到讲台上进行发言(当然,在此之前我已经成功地教育了他们),他们对自己昨天的行为后悔不迭,深刻地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又有其他“涉案”人员纷纷登台,对自己过去的一些错误也“供认不讳”,可以说,当时的场面相当壮观,并且异常感人,最后我慷慨激昂地问:“假如你最讨厌的一个同学刚刚在班里惹怒了你,你从心里更加讨厌他,结果一出校门,他就被一些社会上的小混混围住了,谁能坚决地告诉我,无论这个人多么讨厌,此时你都会冲上去保护他,因为他是三年级九班的同学。”无数双手举了起来,无数个声音响彻在我身边:“我能!”当时我心里的激动和兴奋油然而生,我觉得太有成就感了。班会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热热闹闹地结束了。
    班级着实热闹了一阵,给人感觉学生们团结多了,在许多事情上能拧成一股绳,小帮小派渐渐分化了。但作为一个班主任,凭借多年经验,我知道这是暂时的平静,也许在他们的灵魂深处,那个班会的的确确起到了一些作用,换回了一些东西,但由于他们毕竟是孩子,人生观还并未完全形成,性情上必然会出现一些反复,因而班级小体的帮派现象也必然会出现一些反弹,对此我早有思想准备。果然,我注意到很多人不久又回到自己最初的小圈子里去了,三五成地聚在一起,此时我又收到了学生的短信,她提醒我说:“班级
如今又是暗潮涌动,老师,咱们班用您讲的一个四字成语概括就是‘积重难返’,彻底地改变它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句话极大地激起了我的好胜心,我又开始了自己策划的第二步——换座。
    换座是一件很让班主任头痛的事,学生的说法和借口特别多,特别挑剔,但这次我有言在先“谁要是对同桌有意见,谁就是没有爱心,谁就是搞小帮派”,而且我强调只是先试坐两周,如果你仍然觉得他特别讨厌,那么到时可以公开提出来。学生在极不情愿中开始搬动桌椅了。我特意打乱了过去的格局,刻意把平时关系不好的人凑合在一起。那天的纪律特别好,屋子里始终是静悄悄的。但我觉得这种静悄悄是人情淡薄的表现,并不可取。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磨合,教室里渐渐地又有了生机,学生们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变得亲密起来。两周之后,我让他们以纸条的形式告诉我谁想换桌,除有四桌因为个别原因提出要分开外,其余都表示了对同桌的认可,这表明相互沟通、了解是很重要的。
    打破僵局之后,我又进行了第三步——步入正轨班干部换届选举。学生们策力,踊跃参与,完全抛弃了以前的成见,选出了自己心目中最喜欢最希望见到的班干部组合。我觉得这时候整个班级才真正融合在一起了。
    不经历事情,是不能增加向心力的。在那以后的几次月考中,我提出全班要鼓足干劲,争取进步,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空前高涨,班级成绩有了很大幅进步,各方面工作也大有起。
    静下心来我想起了从前学生跟我说的那四个字——“积重难返”,那时候的心情跟现在截然不同。很庆幸那时候没有轻易放弃,真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所以,只要有爱心、恒心、耐心,相信任何一个老师都能改变一个学生、一个集体。
【评析】
    据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学生中都存在着一定量的非正式体。班级中的非正式体对班级生活发生着影响,它能够提供中学生相互支持的社会基础,能够满足学生社会性情感等多方面的需求,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但是非正式体对学生的发展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冲突型非正式体,冲突型非正式体是不利于班级建设的,他们的情感与班集体的情感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他们的行动对班级的荣誉、利益有着极大的破坏力,他们的存在还会影响一批有着消极情绪的学生的蜕化,影响偏移型的非正式体向冲突型非正式体转化。这种体的成员如果不能做到幡然醒悟,那么他们将
会朝着极不利于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本案例中提及的“小体”的事件证明了这点。
    本案例中的班主任,高度重视了这种冲突非正式体的客观存在及其负面影响,他循规律地艺术处理,分步骤地技巧引导,人文性地管理调动,逐渐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促进转化成功。
    如何整合冲突型这种“小体”的力量,让他们走上积极发展的道路,为班级的建设服务,已经成为如今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在运用教育方式、方法上要注意科学性和艺术性;在充分挖掘他们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对班级“小体”加以沟通与疏导。
1.善于与他们交流、沟通,及时关注和满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合理需求。利用体内部成员之间互相信任、凝聚力强等特点,深入学生的内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他们逐个进步,最后达成使他们都朝着有利于实现班级整体目标的方向前进。
2.利用班级“小体”的内部信息沟通灵敏、迅速的特点,及时搜集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对此进行有效的甄别,筛选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制定班级管理措施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3.按照作战中的“擒贼先擒王”的理论,有效地控制和转化班级“小体”中的“领导者”。针对他活动能力强的优势,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充分的信任和表现的空间,让他起到表率的作用,再利用他在“小体”中的影响,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向一致型班级“小体”转化。
4.以活动促转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体活动,创造多种机会给同学以表现的空间,展示他们的才华,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无事生非”。同时,老师在活动中采取优化组合、自由组合等方式,加以合理地引导,强化班集体意识,淡化“小体”概念。班级“小体”现象是处于青少年时期学生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畏首畏尾、大惊小怪,也不能穷追猛打、严堵硬塞,更不能听之信之,不闻不问。我们应该用“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爱心去呵护、引导他们,让他们快乐地沐浴在新世纪的阳光下,展示自己的青春年华。
【题后语】
      班级管理的计划、设计或班级管理的方法,与成长中的、不成熟的但又初具个性的中小学生相遇,即使在一线老师的全力协调与组织引导下,也会产生多姿多彩的不可预见的变数,也会为管理计划增添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管理是计划的管理,也是艺术的管理,
创新的管理,从而使班级管理走向现代化。
      班级管理的现代化有三个趋势:一是民主化,二是信息化、网络化,三是柔性化、个性化。
      在现代社会中,合理的决策方式应该是:重大的问题,任何一个人说了都不算,而要某种程序化的讨论与表决之后才能算。换言之,是“民主过程”说了算,是利益相关者的多数意志说了算。民主决策并不一定保证每项决策都科学、合理,但确实可以保证每项决策都具有相对广泛的众基础,从而实施的阻力最小,落实的可能性最大。所以,有效的班级管理必须实施民主化。
      现代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网上丰富多彩的内容使天生好奇、好学、好动、好乐的青少年对互联网情有独钟,同时网络管理班级也让我们今天的管理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信息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即时性、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班主任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网络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因势利导;要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给学生搭设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班级管理
网上运行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着开创性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