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山水诗
[摘要] 李白,作为盛唐时期最伟大、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学财富,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风格独特,明朗清新,情景交溶,形象雄伟。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很多,而我们更多了解李白的诗是他对人生、对社会真理的追求,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作,如果从人与自然这个大视角上看,便会发现,李白的一生,是游历的一生,他追求自然美,从不间断山水诗的创作。在他给后人留下的九百多首诗中,其中山水诗在他的诗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的山水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更是以磅礴的气势和壮阔的意境,立于山水诗之林,对唐代的山水诗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关键词] 李白;山水诗
一、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李白自小就有一种打抱不平的侠义之气,崔宗之在《赠李十二白》诗中以“袖有匕首剑”、“双眸光照人”这样的句子描述其风度。
李白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十八、九岁时,李白曾隐居于戴天大匡山,并从赵蕤学。赵蕤是个以“王霸之道见行于世”(孙光宪《北梦琐言》)的学者,所著《长短经》十卷即主经邦济世的事功之学。李白二十岁遇到苏颋,深得这位文章巨公的赞赏。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大鹏赋·序》)。开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三年后,即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
李白初入长安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引荐,却终未能如浪漫主义诗歌
愿以偿。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放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
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与贾少公书》),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当时诗人正陷于“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的危险处境之中,以至杜甫还误信了流言写诗寄托沉痛的哀思。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彩的一生。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被历代文人称为“诗仙”。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作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二、李白山水诗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
李白山水诗与其他山水诗相比,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诗风浪漫清逸。秀美而不失雄壮,犹如一曲雄浑婉转的交响乐,令人心旷神怡。夸张而不夸大,他运用极其丰富的想象思维把大自然表现的出神入化。这种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其深厚的内在原因。
(一)继承和发扬前人的创作成就,并加以独创
由东晋“二谢”(谢灵运、谢眺)开创的山水诗,风格清新、形象生动。这对李白山水诗的创作有较强的影响力,甚至在他自己的诗歌中直接引用了他们的诗句,如“池塘生春草”,“山水含清辉”,“澄江静如练”李白吸收了“二谢”清新的一面,并加以积极创新,在山水的描写上形成了一种“天然去雕饰”的风格。李白放弃了“二谢”的精雕细刻,大胆采用夸张、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给予自然山水一种动静起伏,活灵活现之美,一种神游仙境,大气磅礴之壮,形成了自己浪漫、清逸、秀美、雄壮的独特风格,把山水诗的创作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夜梦中游天姥山仙境,诗一开始便断定海中蓬莱仙岛不可信,但高高的天姥山却可望可游,于是夜里梦中“飞渡镜湖月”,到剡溪凭吊谢灵运遗迹。然后“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攀登山巅,领略了大海高峰的奇壮胜观。而在云烟迷雾之中,忽然“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竟来到了金碧琳琅的神仙世界,霓衣风马,虎鼓瑟,
鸾驾车,列仙拥簇,纷纷来了。从上我们可以看到屈原《九歌》的幻丽,郭璞《游仙》的清逸,南朝山水诗的秀美,初盛唐山水诗的雄壮,一切在这里融化为一种新的境界,表现出一个新的高度。其次在情感抒发上也一改“两谢”的低沉,代之的是高昂、激越,有一种鼓舞人心,一泻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这也是对山水诗最大的创新。
(二)生活的时代及人生经历的影响
李白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唐帝国鼎盛时期,经过“贞观之治”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封建经济的繁荣达到顶点,大唐帝国也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作为诗人的李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情绪昂扬,想要大有作为,想要经邦济世,而且表现得比别人更强烈。“天生我才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无不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理想,充满了信心。正因为他对生活、对祖国充满热爱,才会写出这样热情奔放的诗篇。可以说时代是李白唱出如此动听的山水赞歌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形成积极的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原因。
唐代诗人,大都有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或因出仕,或为求名。而李白的创作也离不开他一生的漫游经历。入蜀中、出三峡,南至江浙,东至齐鲁,北游长安、洛阳、太原, 遍览了无数名胜
古迹、名山大川,体验了多种生活。凡名山名水进入他的视野也就融进他的诗魂。他的山水诗并不完全拘泥于传统山水诗的写法,完全是用自己的心灵任意挥洒,因此他的山水诗也就拥有自己的灵魂。葛景春先生分析李白的山水诗时说:“他的阅历之广,胸襟之阔,胆识之高,才学之富,和气度之大,都要比“二谢”,“王孟”等人为优。如果说“二谢”和“王孟”的山水诗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那么李白的山水诗就是一曲雄浑的山水交响乐。李白漫游一生的经历为他创作山水诗歌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但满腔热血,抱负远大的他却遭受了政治生涯的多次挫折碰壁。对仕途的失望,对时代的不满,则更加坚定了他把赤子般的伟大情怀直接倾诉于广阔无垠的大自然。所以他寄情于清风明月,漫游在名山大川,面对祖国各地的绮丽风光,扩大了视野和心胸,自然激发他创作出了许多景雄伟壮丽而又洋溢着积极乐观情绪的不朽山水名篇。
(三)“诗仙”李白的个性及道家思想的熏陶
生活在盛唐的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的神游和狂想,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的游侠性格,这注定了他一生不走科试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李白是不属于世俗世界
的,他是属于酒的和山水的神仙世界。唐玄宗爱慕李白的才华,给其加官赐予金帛,可李白不受,其“志在青山”,只要美酒和山水的流连,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库支钱”,被传为千古佳话。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对中国历史上各种传统思想都有过接触,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道家的思想,道家主张清净无为、追求长生不老,追求现实享受,御风而行,翱翔宇宙之间。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世俗不会理解他,他也不属于世俗的人间。他的神秘的桃花源,就是从碧山通往梦想的神仙世界,生活在“大块”中,与大自然元气混沌一片。这种思想随着他的社会生活、政治遭遇而日益加深,使他日益爱好大自然山水,也使他的山水诗里的山水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凸显。这也决定了李白山水诗想象丰富,飘逸无常的浪漫主义风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