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二节 拜伦
一, 生平与创作。
拜伦(1788-1824)生于一个贵族家庭。父系是英格兰世家,母系是苏格兰豪门。而父亲是一个军官兼浪子,年轻时曾与某公爵夫人私奔,生女奥古斯塔。不久夫人去世,再娶颇有财产的凯瑟林小,生子拜伦。父亲将家产挥霍一空后,只身浪迹欧洲,落泊潦倒死在法国。诗人的童年是随母亲在苏格兰的阿伯丁城渡过的。
拜伦天性聪明,但生来微跛,极为敏感、自尊,从小就形成了孤独、傲岸和反叛的性格。10岁从伯祖父那里继承勋爵位和大宗产业,移居伦敦。就读于哈罗中学和剑桥大学,酷爱历史、文学和哲学,获硕士学位。
1807年发表处女诗集《懒散的时刻》,主要是爱情诗。由于遭到《爱丁堡评论》匿名文章的挖苦讽刺,第二年发表长篇讽刺诗《英格兰诗人与苏格兰评论家》给予反击。显示了他作为讽刺诗人的才华,确立了他在英国文坛的地位。在诗中,拜伦不仅猛烈抨击资产阶级反动势
力,而且对湖畔派诗人脱离社会的神秘主义倾向进行谴责,批评司各特不应把封建社会诗情化等。
从1809年大学毕业到1811年,他游历了西、葡、马耳他、希腊、土耳其等南欧和西亚国家,眼界大开。由此写出了长篇抒情叙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一、二两章。(三、四章是后来写的,完成于1817年)长诗除了描绘异域绮丽的自然风光、反映被奴役的民族渴望自由解放的愿望,首次塑造了一个孤独、忧郁、悲观的所谓“拜伦式英雄”——哈洛尔德。这是一个厌倦了纸醉金迷生活的青年飘泊者,他不愿与丑恶为伍,试图从较少受到文明侵蚀的民族寻求纯真的感情。但游历越广,对欧洲的现实的认识越深。人生虚伪、世态炎凉,他感到知音难寻,到头来仍然未能遣散抑郁伤感。这一形象概括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及“神圣同盟”初期许多欧洲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他们不满现实,却不到出路。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也不能与人民众一起斗争,于是陷入悲观绝望之中。/与之相反的是,诗中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我”。他积极入世、热情洋溢,是目光犀利的观察家、思想深刻的批评家,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都带有自传的成分,既表现了作者世界观的矛盾,又体现了他思想感情的整体。《游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轰动文坛,4周内销售了7版。诗人一夜成名,扬名整个欧洲。
1813年---1816年,拜伦创作了一组通常称为《东方故事诗》(《东方叙事诗》)的浪漫主义组诗,包括《异教徒》、《海盗》、《阿比道斯的新娘》、《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6篇。它们题材新颖,充满浪漫情调。诗中的主人公都是孤独的叛逆者、单匹马的复仇者,他们有崇高的道德和非凡的才能,但在腐败的社会中却无法施展,最后成为社会的牺牲品。这些形象发展了哈洛尔德所体现的拜伦主义——失望忧郁的情绪和纯粹个人式反抗,而成为典型的“拜伦式英雄”——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英雄的形象。这些人物身上带有拜伦自己的思想和气质的烙印。“拜伦式英雄”在广大民主阶层引起广泛共鸣,而故事诗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创性更受到读者狂热的欢迎。
诗人的政治态度和反叛精神早就触怒了上流社会,权贵们便借其婚变之机大肆渲染、诋毁,迫使他永远离开了祖国。
1816年,他来到瑞士。结识了雪莱,成为好友。
意大利时期的诗人创作出了很多优秀诗篇。如,最后完成了《哈洛尔德游记》。长诗《塔索的哀歌》,讽刺诗《审判的幻影》、《青铜时代》。最重要的是完成了代表作《堂璜》。
浪漫主义诗歌
1823年,意大利烧炭党人起义失败,拜伦离开意大利来到希腊。他变卖庄园支持希腊反抗土尔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他亲自统率军队,表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越才能。深得希腊人民的爱戴。1824年在一次骑马巡视中染病逝世。
拜伦是19世纪西方精神及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一个独立不羁的天才。但他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有博大的政治家的胸襟和哲学家的才智。他的气质敏感而暴烈、感情深沉而细腻。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放浪形骸的公子、虚荣傲岸的爵爷和孤高抑郁的自我主义者。但最根本的,他是一个反叛者——贵族资产阶级及其观念的反叛者。其思想核心是追求自由与正义。但他的自由观包含着很多唯我主义成分,很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与个人主义,并且摆脱不掉孤傲清高的倾向。
作为浪漫主义的一代宗师,他创作了包括抒情诗、驳论诗、讽刺诗、故事诗、诗剧、长篇叙事诗等各种形式的大量作品。其诗歌艺术特点:1,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其名言“诗的本身即是热情”是他的诗歌美学核心。他的作品,每一行都跳荡着激情。几乎所有作品都有他自己的影子,诗人火热的内心和炽烈的性格在作品中清晰可见。2,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由于拜伦是一个积极入世的政治家诗人,他的满腔热情往往升华为对自由和正义的呼唤。他
的大部分作品都有鲜明的政治彩和倾向。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诗剧,都是如此。3,辛辣的讽刺性。拜是一位讽刺诗人。他发展了英国文学独特的讽刺传统,并将自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他的讽刺机智巧妙,变化万千,耐人寻味,使其作品具有特别的战斗性和摧毁力。
二, 《堂璜》
长篇叙事诗《堂》(1818-1823)是他的代表作,共16000余行,也可称为诗体小说。因诗人早逝未能完成。但它仍然代表了浪漫主义时期欧洲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堂本是西班牙传说中的鬼、恶棍。其形象屡见于西方文学中。如莫里哀的《唐璜》(1665),不仅是一个浪荡子,还是一个伪君子。而拜伦对其进行改造:首先,把时间推后了大约400年,把14世纪的传说放在18世纪末叶。而且彻底改造了这个人物,把他写成一个天真的、热情、善良的贵族青年,因与贵妇朱丽亚相爱暴露,只好离开祖国远行。长诗就是以他的游历和数次爱情历险为线索,加入作者的大量插话组成的。
堂和作者塑造的其他典型形象不同。不是“拜伦式英雄”。他很少忧郁孤独,也没有愤世嫉俗,
更没有激烈的叛逆反抗。他顺从天性,无视清规戒律,毫不虚伪做作。对恋人总是一片真心,并不朝三暮四。但是,他缺乏坚定的信念,又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易于随波逐流,做出蠢事和越轨行为。此外,他与传说中的堂也有很多相似处,如喜好女、玩世不恭等。可见,这是一个普通人的形象。其性格的二重性真实体现了现实世界中生活的多样性和道德的复杂性。
除了堂,诗歌还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如贵族、海盗、女王、妃嫔、将军、宫女、议员、政客、学者……尤其是女性形象塑造得极为动人:朱丽亚热烈温柔、奥罗拉修女的神秘、衣内兹的装模作样、连各位后宫美女的不同性格也很突出。尤其是天真纯朴的希腊少女海甸。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天使,她与堂牧歌式的爱情,充满诗意。
该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是其讽刺性,针对的就是18世纪末及及作者生活的19世纪初“各国社会的可笑方面”,和由此反映出的诗人与一切反动势力为敌的民主与自由思想。
首先,通过主人公的冒险足迹(海盗横行的希腊岛屿、土耳其的深宫、俄罗斯宫廷及英国上流社会)揭示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封建专制的暴虐和社会道德的虚伪。到处是流血、战争、兼并,到处是欺诈、出卖、抢劫。君主制的残暴、商业资本的猖獗。无论是女
皇、君主、将军还是政客,都是无赖、刽子手和恶棍。
其次是以英国社会为标本,讽刺它的各个方面。由于诗人对此最为熟悉因此讽刺也最有力。贵族上流社会的声犬马,心灵空虚,纨绔子弟“漂亮可是消衰,富有却没有一文钱;他们的精力在一千个怀抱中用尽了……”淑女们则在空虚无聊中打情骂俏。拜金主义毒化了社会,腐蚀了灵魂,几乎无人不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拿走性命,拿走老婆,但绝不要拿走人的钱袋……”
尤其遭到诗人讽刺和抨击的,是不合理的婚姻制度。23岁的少妇朱丽亚背着50岁的荒唐丈夫勾引一个16岁的孩子,本身就是对其婚姻的绝妙讽刺。诗人还用嘲讽的笔调写到堂璜父母的不和,苏丹王与后宫妃嫔的同床异梦,沙俄女皇的沉醉男。等。
诗歌除了大量的揭露、批判和讽刺外,还充满对正义事物的爱,对失去自由的人的同情以及对被压迫者的战斗号召。爱自由,是诗人创作的一贯主题。因此,诗人对被关押在后宫的妃子们长叹:“那里一千个胸膛为爱情而跳动,像笼中的鸟儿渴望着天空。”他坚决主张革命,“如果可能,我要教会顽石,起来反抗人世的暴君。”表现了可贵的革命思想和叛逆精神。
在艺术上,尽管现实主义的描绘比比皆是,但浓郁的浪漫彩仍然是主要的。这突出表现在它的传奇性:离奇的故事、异域的情调,层出不穷的戏剧性场面,如人吃人的惨剧、土耳其后宫里的风波等。再就是优美而略带感伤的抒情性,似乎无处不在地贯穿全诗。拜伦长于抒情,连歌德也赞叹不已。或奔放或含蓄,分寸总是把握得恰到好处。拜伦的诗句优美温柔,淡淡的哀愁是其特。
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夹叙夹议,即在第三人称的叙述中插入第一人称的谈话。诗人随时向他的主人公和读者大发议论。评点国是,臧否人物,追思遐忆,海阔天空,无所不至。这种议论甚至占到篇幅的一半以上。这种插笔分两种:讽刺性的和抒情性的。前者多设计时事,给长诗增添了现实主义的成分;后者则直抒胸臆,是浪漫主义的感慨。这些插笔不仅美妙,而且非常感人。
语言:明白晓畅,广采口语词汇,也不拒散文句法,白而不俗、自然潇洒。整部作品,既高亢激越又哀婉深沉,扣人心弦。
第三节 雨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重要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他从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开始文学创作,逝世时已经是第三共和国时期,文学生涯长达60年之久。他的创作反映了19世纪法国的重大历史进程和文学进程。
一, 生平和创作。
雨果生于贝尚松城,父亲是共和党人,在拿破仑部下从士兵升任为将军。母亲则信奉保王党。雨果幼年和少年时跟随着母亲,在政治上受到母亲的影响,成为保王党的忠实信徒。
他从12岁就开始写诗,并得到各种奖励,被夏多勃里昂誉为“神童”。他立志要成为夏。20岁时,出版第一本诗集《颂歌和杂诗》,得到国王路易十八的年金。1826年,他和维尼、缪塞组织第二文社。1827年,转向政治上的自由主义。1827年10月,发表《〈克伦威尔〉序言》,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雨果从此成为浪漫派的领袖。在文学批评史上,这篇文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认为,盲目地模仿古代是十分荒谬的,在新时代里,文艺必须抛弃古典主义的桎梏。他集中批判了古典主义关于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不可逾越的规定,以及将崇高优美和滑稽丑怪截然分开的做法。他认为,新时代的艺术应该把二者融为一体。古典主义只表现“崇高优美”而排斥“滑稽丑怪”是违背自然和生活真实的。并提出新的
美学原则:“对照”:“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