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颂歌——《希腊古瓮颂》之文学赏析
摘要:约翰·济慈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体现了济慈对大自然的强烈感受和热爱,其中他的颂歌一直被学术界所推崇,尤其是其代表作《希腊古瓮颂》被认为是济慈写作天赋最自然的和最高超的体现之一。通过对古瓮上所刻画的风土人情,田园风光的独特描绘,来展现其完美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技巧。本文将通过对《希腊古瓮颂》的韵律结构、主题、意象三方面的赏析来揭示济慈诗歌中“永恒的美”这一主题。
关键词:《希腊古瓮颂》;约翰·济慈;永恒的美
约翰·济慈被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济慈于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1817年出版首部诗集《诗歌》,其中因名篇《蝈蝈与蛐蛐》而令他在诗坛崭露头角。虽然他在25岁时就英年早逝,却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如颂歌《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秋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象丰富,彩绚丽,构架宏大,洋溢着对自由的渴望。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其代表作《希腊古瓮颂》写于1819年,于1820年出版,它与《夜莺颂》一起,经常被视
浪漫主义诗歌为济慈诗歌成就的杰出体现。通过诗歌济慈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们呈现了一个美好的世界。
一、《希腊古瓮颂》的韵律结构
《希腊古瓮颂》共有五小节,每小节包含十诗行十个音节。与同时代的颂相比,这首颂以其复杂多变的韵律结构向读者展示了济慈精湛的写作技巧,也完美的诠释了永恒的美这一主题。颂的每一小节前四行韵律采用abab式结构;第一和最后一小节后六行采用了cdedce模式; 而第二、三和第四小节的后六行则以cdecde格局结束。济慈诗歌的写作手法主要受文艺复兴时期斯宾塞、威廉·莎士比亚、约翰·弥尔顿、但丁等人的影响,希腊古瓮颂就是最好的展现。例如,颂的前四诗行运用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写作手法,后六行则是采用弥尔顿六行诗的写作手 法 。[2](P. 311) “颂”一词在在古代文献中是指一个复杂的抒情诗组成的合唱团和舞蹈,高唱。[5](P. 70)评论家阿瑟斯旺森指出: “济慈的时代,颂的形式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演变,它代表了一种写作方式,而不仅仅只是写抒情诗所用的特定写法。而济慈的颂就试图在古典诗歌中结构极为对称和浪漫主义诗歌极不对称两种极端之间寻求“经典的平衡”,并运用在希腊古瓮颂当中。”[4](P. 302) 例如,在古瓮颂中,每个诗节的开头四
诗行所采用的ABAB式结构代表了古典诗歌的对称结构,而剩余的六诗行则打破了希腊传统的颂歌风格。[4](P. 305) 在颂中,济慈经常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和平行结构,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