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wenjianshe001@163
57
济慈名诗《秋颂》的美学特解析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公共外语部 王晓静
摘要:《秋颂》是19世纪英国浪漫
主义诗人济慈六大颂诗的最后一首,全诗包含了想象力之下的永恒之美、亦真亦幻的意象之美和自然生动的和谐之美,达到了一种全新的美学境界,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济慈 《秋颂》 美学特 
文学解析
引言
济慈是英国19世纪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创作的许多颂诗都非常经典,在给读者带来愉悦的审
美体验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自然和世界的深入思考。自济慈逝世后,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济慈的颂歌进行了系统化研究和全方位阐释,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理论成绩,这些成果都为继续深入研究济慈诗歌的美学价值创造了良好条件。
《秋颂》作于1819年秋天,是济慈六大颂诗的最后一首,学界普遍认为该诗最能代表济慈诗歌创作的美学特,《秋颂》实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完美融合,字里行间都散发着美的气息。最为重要的是,在该诗中,济慈没有局限于想象力下的永恒之美,而是将笔触更广泛地深入到自然之中,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返璞归真的主题。《秋颂》所具有的想象美、意象美和和谐美,不仅成为了济慈诗歌的最高美学境界,而且全面推动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时代的发展。
浪漫主义诗歌一、想象力下的永恒之美
1819年的九月中旬,济慈在温切斯特度假,当他独自漫步于田野时,发现
秋天的景非常迷人,因此诗兴大发而创作了《秋颂》。正如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所讲的:“正如有些图画看起来令人感到温馨一样,收割后的田野也给人温暖的感觉。这种风景,在我星期天散步时,深深地打动了我,所以我就作了这首诗。”
济慈在诗歌创作之初,非常重视想象力对诗歌创作的作用。以他的观点来讲,内心情感的神圣性和自
我想象力的真实性是最令人信服的,想象力所捕捉到的美是永恒的,是真实的。无论所捕捉到的是否真实存在过,就如同我们的生命激情和美丽爱情一般,在达到完美境界的时候,都会创造出最本真的一种美。他将想象力比喻为亚当的梦,梦醒了就成真了。“我对这点比较关切,因为我始终不能领悟事物是怎样通过逻辑推理而被人们理解为真的——而这又是必然的。”换句话讲,想象力之下的美是真实的,这种美存在与否并没有太大关系。既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想象力捕捉的美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痕迹,和实际生活没有太多的交集,它是想象力之下的永恒之美。
济慈认为诗歌想象构建了一个全新世界,人们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家园是用“想象力”建造的。随着想象力的不断强化,济慈曾感觉生活在各个不同的维度中,想象的翅膀可以带他到所有的“大千世界”中去。在济慈的眼中,想象力在天界的反映,能够与人在精神维度上的反映相媲美,想象力能够带你飞翔到最高的境界中,以至于你深信想象力之下的美是真实的,你的想象毫不夸张,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美妙时刻。
想象力为诗歌插上了追寻美的翅膀。济慈凭借自身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描
绘了一幅绝美秋景图。仅是一次散步,诗人就可以将从初秋到仲秋再到深秋所有阶段的美丽都捕捉到,若是没有丰富的想象,是根本无法完成的。而要想深入全面地理解《秋颂》,也需要拥有丰富的想象。
《秋颂》总共有三节,分别对秋天的景、形态和声音进行了描绘。但是全诗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一个“秋”字,但我们却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秋天里,看到、摸到了秋天,而这都得益于我们的想象。也正是通过想象力,我们才能捕捉到《秋颂》的永恒之美,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挖掘意象之美与和谐之美的 存在。
二、亦真亦幻的意象之美
《秋颂》运用了一系列意象构建了诗人理想中的美之世界,而这一世界的美源于济慈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品味。对秋天的感知和体会都是诗人热爱自然、热爱人生、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文学再现。因此,我们可以说,《秋颂》实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完美融合,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唯美主义。《秋颂》充分彰显了济慈“真即是美”的美学追求与艺术境界,散发着浓烈的乐观主义气息。正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热爱,济慈所追求的美学境界便多了别的诗人所没有的真实感、健康感和具体感。
细读《秋颂》不难发现,在三节诗中,济慈全面运用了视觉意象、触觉意象、听觉意象、味觉意象、抽象意象和动觉意象等,对读者形成了一种全感官的刺激,让读者不仅看到、听到、摸到,甚至能够闻到秋天的真实存在,秋天的不断变化,秋天的无所不在以及秋天的
DOI:10.16412/jki.1001-8476.2016.08.030
58
WEN XUE
文学2016.03绚烂多姿、秋天的收获与乐声。通过各种意象的灵活运用,诗人将抽象、空洞、无形的秋天变成了具体、可见、真实存在的秋天,虚幻变为了真实,模糊无形的秋天被诗人披上了应有的外衣,赋予了具体彩,散发出独特的美。毫无生命气息的秋天被赋予了生命,生机勃勃,活力无限。金的秋天呈现出硕果累累、朝气蓬勃的繁荣景象,一个令人陶醉的彩斑斓的艺术世界。农民在秋收的忙碌过后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与幸福,他们有时忙里偷闲,生活自然自得,快乐无穷。传统以秋天为题材的诗歌所散发的悲凉之气在济慈的诗歌中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欢声笑语,是音乐的国度,是彩的世界。悲秋成为了乐秋。济慈运用各种意象构建了自己理想的艺术国度,创造了所追求的美学世界,充分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味。诗人谱写了一曲秋的赞歌,奏出了动人心弦的秋之交响乐,为诗坛打造了一颗璀璨明珠,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魅力无限的美学世界。
此外,济慈对意象美的独到把握和不懈追求,离不开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时代环境。济慈在《秋颂》中表达了一种思想,就是自然的世界是美丽的,诗歌的国度是奇妙的,但现实世界有着无法摆脱的黑暗和痛苦。正是当时社会的黑暗让济慈如此钟爱于诗歌王国中的美,让他如此倾心于自然之中的美。同时,我们不难发现,济慈对美的艺术追求是他内心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并非是一种故作高深的无病呻吟。《秋颂》为读者呈现了一种亦真亦幻的意象之美,这是济慈诗歌创作的一大美学特。
三、自然动人的和谐之美
《秋颂》中所呈现的情感世界和自然世界都是自然真挚的,能够引起读者的广泛心理共鸣,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和谐之美。此外,诗人所有负面的心理情绪在此刻都化为乌有,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返璞归真的主题,达
到了一种全新的人生境界和美学境界。《秋颂》中,济慈正是通过对人类、动物
和植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描绘,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原则充分地表达了出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和谐之美的根本追求,对自然之秋的深切关怀。当然,在当时还没有出现生态主义思潮,更无法谈及生态批评,这不仅是由于当时自然生态尚未出现严峻危机,而且还由于当时人们对自然还抱有尊重与敬畏之心。
在创作《秋颂》之前,济慈在写给亲人朋友的信件中就曾零星地表达过他的诗歌创作思想和理念,而自然和动人是两大中心观点。这些诗歌理念不管是对济慈本人,还是对英国整个诗坛来讲,都是非常珍贵的。它们不仅是济慈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创作经验,而且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拓展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对英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以济慈的观点来讲,动人就是诗歌要以惊人的超越而并非以标新立异来给人带来震撼,要能让读者感
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正是自己所追求的崇高境界,让读者产生似曾相识之感。诗歌所表达的美必须要有深度,要能让读者屏息瞠目而并非简单的心满意足。自然就是形象地产生、发展和结束要像太阳东升西落一般自然而然,若是诗歌创作不能符合这一标准的话,那就最好不要去创作。
借景抒情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一大特和艺术手法。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许多浪漫主义诗人都在诗歌中极力张扬个性,用热情的语言、另类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构建诗歌的美学世界,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彩,这些在济慈早期的诗歌中也能够看到。但是,在《秋颂》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自然动人的美学理念,张扬转为内敛,紧张转为平和,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却又直扣心扉。这种和谐完美的境界,一方面反映出济慈人生观的成熟和蜕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济慈追求和谐的艺术诉求。
在《秋颂》中,济慈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完美图景的描绘,非常委婉地表达了消解人类中心意识的观点,告诫要敬畏自然,要成为自然的伙伴,要充分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共生性,人类必须善待所有的自然生命,真正做到返璞归真,完全融入自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只有如此才能深刻感受到自然的至美,才能从自然中获取重要的精神力量,构建和谐完美的世界。这也许就是济慈所主张的“自然接收力”的最本质含义,就是说人类要被动地欣赏自然,而不是主动地改造自然,这也是当前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思想观念。概括而言,济慈是一位有着生态意识的浪漫主义诗人,而《秋颂》则充分彰显了他所追求的自然生动的和谐之美,是他用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所谱写的浪漫的自然和谐的交
响曲。
结语
总而言之,在《秋颂》中,诗人将自己完全融入到秋天之中,用秋天的眼睛欣赏大自然,赋予了秋以生命和灵魂,捕捉了秋的永恒之美,他用自然、生动的语言,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其作品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语
参考文献
[1]王照岩.时间与空间交融的多维画卷——济慈《秋颂》与普桑《四季》[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3).
[2]陈文智,徐建纲.简析《秋颂》的美学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3]孙志军.残缺之美 惆怅之喜——济慈《秋颂》的矛盾意蕴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4]黄春燕.忧而不伤的浪漫主义颂歌——解读济慈的《秋颂》[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0).
[5]蒋培君.论济慈的生命意识与诗歌创作[J].山花,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