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音乐的乐派代表人物
——弗朗茨·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
                      经济学院保险专业  邹璐莹  00125148
在西方传统音乐的诸多乐派中,一直最钟情于浪漫主义音乐。浪漫主义乐派的作曲家们音乐中的张扬的个性、情绪表达的放纵淋漓、乐曲中所流淌出的丰富而深刻的情感,都让我着迷。总觉得从浪漫主义开始,音乐家们才真正抛开一切桎梏,写“自己的”音乐。这么说也并非否定之前的艺术家,贝多芬、莫扎特的伟大自然是不容抹杀的,但似乎就算是想他们这样一代宗师的创作也脱离不开某种既定的模式,他们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宫廷、教堂或贵族的需要服务的。包括贝多芬充满痛苦与抗争的一生,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他们思想中跳跃的火花和炽烈的情感似乎只能在作品的缝隙中得以宣泄和表达。直到晚年贝多芬的作品才闪现出更多的放纵的火花,有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而莫扎特更是在最后的作品《安魂曲》中才真正表达出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波澜。而到了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作曲家们成了自己的主人,他们做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
舒伯特短暂而辛酸的一生,他一直不懈的创作,以及他音乐中潺潺而出的伤感、忧郁、细腻和深沉的情感一直打动着我。喜爱舒伯特的另一个原因或许是我曾经在交响乐团中演奏过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有人说欣赏交响乐的境界有三个层次,第一层也是最深的是创作者,他们在欣赏自己的作品时往往能感到最深的心灵的激荡;第二层是演奏者,一个作品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演奏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创作,但程度就不如真正的创作者来的深了;第三种自然就是纯粹的欣赏者。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经过在乐团中一次次的磨合、排练,开头那深沉的大提琴声一次次盘桓在排练室上空,一次次撞击我的耳膜时,我的心也随着旋律而跌宕,对整个乐曲和作曲家情感的理解似乎更加深入。由于这种特殊原因,在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中,我对舒伯特比对其他作曲家更多了某种关注,应该是那首“未完成”让我和他有了某种特殊的联系吧。
一、 关于浪漫主义音乐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音乐的代表人物,要走近舒伯特,必然要先了解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原指用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
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在古典主义的音乐中已含有浪漫主义的因素,而浪漫派的作品中也多有古典式的内容。这种不同的因素,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着,要想像古板的史学家期望的那样,在二者之间划出一道泾渭分明的界限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重要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仅比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浪漫主义音乐发自与法国大革命有关的自由思想,浪漫主义乐派的作曲家们已不再为宫廷、教堂或任何一个势力集团服务,他们更加强调追求个人的特点,出于创作的需要,他们尝试新的创作方式,不拘泥于已有的音乐的既定格式。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他们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心中最微妙的感受,表达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
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舒伯特处于古典音乐思潮和浪漫主义音乐思潮的交替、重叠时期,是初期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从传统的古典音乐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舒伯特在器乐方面是贝多芬的继承人,他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则是经由舒曼和奥尔夫流传至今。
二、 舒伯特的生平与创作
舒伯特是于十八世纪即将结束时诞生的浪漫派的天才,但遗憾的是他却十分短命,年仅31岁就结束了他才华横溢的一生。他于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的郊区,1828年11月19日殁于维也纳。韦伯于1826年去世,第二年贝多芬故去,再过一年舒伯特又相继逝世,在音乐史上这三年连续地丧失了三位音乐天才。
舒伯特的父亲是一个爱好音乐的小学校长,舒伯特八岁时即从父学习小提琴,从兄伊格纳兹学习钢琴。 1808年被收为维也帝国圣堂唱诗班歌手和帝国学校的学生,后成为圣堂乐队队长,并常担任指挥。十四岁作第一首歌曲《哈加的悲歌》。宫廷乐师萨列里赏识舒伯特的才华,在舒伯特十六岁离校后给予额外辅导。舒伯特的第一部交响曲便是作于这一时期(
1813),最早的三部弦乐四重奏也成于此时,通常被认为"不够成熟",但已足为今天的音乐会听众所喜爱。十七岁时根据歌德的诗作《纺车旁的格雷岑》一歌,此时技巧已臻成熟。接着又为两首歌德的诗谱曲:《野玫瑰》和《魔王》,并写了第二、第三交响曲(1815),几部小歌剧和音乐话剧。此后,杰作一部接一部,在舒伯特短短的一生中几乎从不稍衰。他个子不高,因而免服兵役,不过,在他父亲的乡村上学当校长助理,对一个只想写作、演奏音乐和听音乐的人来说,似乎并不是个合适的职业。十九岁时他申请当卢布尔雅那音乐学校校长,但未被接受。十年后,想在维也纳宫廷谋职而未遂。1818-1824年间,舒伯特作为兼职音乐教师不时去埃斯特哈齐家庭的乡下领地,得以领略一下维也纳以外的生活。他的许多朋友也乐于给予帮助。他和约翰·福格尔(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也是最早看出舒伯特的歌曲创作天才的人)一起外出徒步旅行,《鳟鱼》五重奏(1819)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在维也纳市内,诗人肖伯在家里腾出一个房间给他,他十分欣赏这位诗人和作家同行、艺术家、音乐家们过的波希米亚式的生活。
    舒伯特短短的一生事业中,大部分时间靠偶然赚点稿费、朋友们和兄弟费尔迪南的帮助过日子。作为维也纳的一名无雇主的自由作曲家,他比莫扎特更不出名,但是他也似乎不在乎名利。1822年格拉兹的音乐协会选他为名誉会员,他愉快地接受,并送去一部未完成
的作品表示感谢。这部作品竟然成为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未完成杰作,舒伯特自己和格拉兹的会长安尔姆·许登布雷纳肯定都没有想到。后者收到这部作品后,往抽屉里一塞,忘记得干干净净。直到1865年作曲家去世将近四十年时,《未完成交响曲》才首次演出。他的《C浪漫主义诗歌大调""交响曲》(以别于《C大调""交响曲》)、《C大调弦乐五重奏》几部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以及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两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1823)和《冬之旅》(1827)总算还是完成了,这是后世的幸事。《冬之旅》中近乎病态的孤独感反映了舒伯特当时的寂莫心情。虽然他不乏女朋友,但始终没有结婚。他那种落拓不羁的生活逐渐不能支持,不仅缺钱,身体也越来越弱。他一生崇拜贝多芬。1827年,他还为贝多芬葬礼掌火炬,岂知第二年自己也追随贝多芬于地下,三十一岁便死于伤寒。
      舒伯特艺术的中心是歌曲,仅数量(六百余首)便足以表明他对早期浪漫主义诗歌的衷心向往。人们常说他贪婪地阅读诗歌,但无批判无选择,他可以一首歌采用歌德或海涅的诗另一首采用无足轻重的劣诗。凡能触发他创作想象的东西,他都拿来,即使是平庸之作,在他笔下也能斐然成章,不亚于用好诗谱写的歌曲。舒伯特的歌曲是歌唱和钢琴同等重要的二重奏,在这两方面都是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基础。晚年的合唱作品显露出统一的风格与气魄,如果他多活几年的话,可能会百尽竿头更进一步,写出相当了不起的作品来。在
《未完成交响曲》和C大调"大交响曲"(1828),室内乐,特别是A小调(1824) D小调(《死神与少女》,1824-1826)G大调(1826)的几首弦乐四重奏,降B(1826)和降E(1827)钢琴三重奏,《鳟鱼》五重奏(1819)和《C大调弦乐五重奏》(1828),管乐与弦乐八重奏(1824),钢琴奏鸣曲和二重奏中,他的抒情的旋律风格同宏大的构思与曲式,以及美轮美奂的调性布局与和声细节结合得天衣无缝。
可以说,继贝多芬之后,舒伯特是维也纳最杰出的作曲家,也是他所处时代里创作出了最伟大、最丰富的交响曲的作曲家。
三、 舒伯特的音乐
舒伯特似乎是为音乐而生。他短暂而痛苦的一生中,除了身边的朋友之外,从未被世人所了解与赏识,也没有品尝过人生应有的幸福。但他却从未停止过对音乐的追求,自从创作了第一部作品,他似乎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创作。他的音乐,细腻、忧郁、伤感,是他自身心绪的恣意放纵,是他从心底流淌出的声音。
完成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的人们,并非都是维也纳生人。格鲁克出生在南德意志的山村,海
顿生于乡间的罗劳。莫扎特诞生在萨尔茨堡,贝多芬来自莱茵地区。舒伯特则是这一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土生土长的维也纳人。
    不了解当时维也纳的环境,就不能正确地理解舒柏特的音乐。因为那个环境如实地反映了维也纳的自然、维也纳的风俗与文化和维也纳人民的生活。
    舒伯特一生未任公职,他和贵族也几乎没有关系,而和波希米亚式的艺术家们过着波希米亚式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甚至在饭馆和咖啡馆里也在谱写作品。
    舒伯特音乐的精髓可说是在于其民众性,说莫扎特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崇高的,那么舒柏特的音乐则使人感到亲切。他的旋律如同民歌一样纯朴,但富有抒情的诗意。节奏的基础则是维也纳的兰德勒舞曲和圆舞曲。兰德勒从农村传到城市的农民舞蹈,圆舞曲则是在维也纳开放的舞蹈之花,两者具有相同的因果关系,都是维也纳本地的舞蹈,而且同是三拍子舞曲。今天四分之三拍子已成为维也纳圆舞曲的代名词。而这个有如维也纳方言的圆舞曲节奏,就成为舒伯特音乐的基础。在交响乐和奏鸣曲中,也使用圆舞曲风格的主题,至少在小步舞曲乐章中,必然出现兰德勒著名的《未完成交响曲》的第二主题岂不就是兰德勒吗?而且第二乐章使用了三拍子,第三乐章也刚刚以三拍子开始,就停笔了。
    舒伯特的浪漫主义几乎完全发挥在歌曲领域中。他虽然追随莫扎特特别是贝多芬,但歌曲是他独自开拓的领域。他的歌曲特征是以民歌风格唱出诗句,伴奏则描绘出音画式的背景。早自作品第一号的《魔王》开始就是如此,至《美丽的磨坊姑娘》和《冬之旅》就更加圆熟了。舒伯特谱写这些歌曲的旋律作法,完全是他独创的。他的曲调作法不是给歌词配以旋律,而是自然地产生自歌词本身。诗情直接决定旋律,而旋律烘托出诗意的气氛。正如通常所说,舒伯特朴素的歌曲是扎根于民歌的,他的旋律基础确实含着乡土风情。例如《美丽的磨坊姑娘》的第一曲《流浪之歌》本身就是一首民歌,而他的《摇篮曲》和《菩提树》等歌曲,已成为世界性的民谣。他所有的歌曲正如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圆舞曲一样,既是维也纳风格的也是奥地利风格的。再者,舒伯特给歌曲的伴奏部分赋予了新的生命。过去伴奏只具有辅助歌曲旋律或作为和声式的背景等这些从属作用,而舒伯特用伴奏表现了以旋律不能表现的音画。他在钢琴方面的作曲技巧与贝多芬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他音画手法与他的旋律作法一样,是独出心裁、出类拔萃的。例如十七岁时的作品《纺织姑娘》中钢琴伴奏的音型动机,是用声音来描绘纺车,十八岁时所作的《魔王》伴奏中快速的三连音型动机是马蹄声,《菩提树》的伴奏型是描写在微风中摇曳的菩提树的树叶,这样,他潺潺的小溪、习习的微风、粼粼的碧波等以旋律不易描写的景象,用钢琴部分给予补
充。这所有的一切,都使他不愧担当“艺术歌曲之王”的称号。
      与艺术歌曲相比,舒伯特在器乐方面的创作则多少有些不同。在交响曲中,直至第六交响曲都是更接近于海顿和莫扎特的古典式的风格。室内乐方面也没有超过贝多芬的领域。因此,舒伯特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功绩是在于歌曲方面。交响乐中最大的杰作是《C大调第七交响曲》和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交响曲 ,但《C大调第七交响曲》一次也未经演奏就被埋没了,后来由于舒曼才得以搬上舞台。未完成交响曲也是从未演奏就被人遗忘了,过了四十多年才重新被人发现。他的另一部杰作《加斯塔因》交响曲则完全遗失了。但这并不能埋没舒伯特在交响曲创作方面的艺术价值,他的两首代表作“C大调交响曲”和“未完成交响曲”至今仍影响后世。这就足以说明他在交响乐创作方面的艺术功力。舒曼就曾在评论舒伯特的“C大调交响曲”时说他“是一位不同凡响的天才,他一生中很少听到自己的器乐作品,可是在处理各种乐器和管弦乐队方面,却有非凡的造诣”。虽然他的交响乐作品在形式上仍然继承了贝多芬古典音乐的风格,但是他的作品中却更多的融入了他本人的思想与情感,仔细欣赏就仿佛在与作曲家对话,在音乐的喘息中体会到了作曲家的痛苦和快乐,给人以心灵的撞击。这也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舒伯特交响作品的感染力,也决不亚于后世任何一个浪漫派的代表人物的作品。至于其交响作品在创作形式上的
局限,这取决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他个人的某些特殊原因比如对贝多芬的崇拜和追随,虽然对他的创作有影响,但影响也并不是本质的。况且,在舒伯特后来的作品中,已逐渐摆脱了贝多芬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形式上,他的交响作品不像我们在贝多芬晚年作品中常看到的那种奇特形式和大胆的对比关系,而是具有明显的歌唱性,这可能与他艺术歌曲的创作有关。
舒伯特的音乐风格具有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的双重性,是一个跨越两个音乐时代的人物。他对浪漫主义乐派与艺术歌曲的贡献,都对后世产生了不容磨灭的影响,他辛酸、短暂却完全属于音乐的一生,也时时打动着我们。
以上文字除史实部分,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妥,望老师指点。
   
   
参考书目:
《西方音乐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秋华著      20029
《舒伯特》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佩基·伍德福特著 黄正乔译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