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2
    1.1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情怀……………………………2
1.2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彩……………………………3
二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4
    1.1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4
1.2杜甫诗歌的浪漫主义……………………………5
三 李杜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融合………………6
参考文献…………………………………7
引  言
在悠久灿烂的人类文学史上产生过各式各样的创作方法,但主要的潮流或流派共有两个: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当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文史上的流派,作家对待
现实、反映现实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学的创作方法,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一开始就有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和以表现个人理想为主的两种倾向随着时代和文学的发展,在文学创作中渐进的产生出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和倾向这两种创作方法在同一个作者身上,并不是绝对的,更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而是在一定的时期和范围内共存的。本文将以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为例介绍一下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融合。
一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1.1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情怀
李白是古代文学史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多运用夸张、比喻、想象等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个人理想,间接反映社会现实。李白的诗歌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被认为达到了浪漫主义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李白的诗歌想象力极为丰富,多运用夸张手法。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蜀道难》。在
这篇描绘蜀道的浪漫诗作中,他大量运用夸张手法来突出蜀道的艰险,文辞间闪现着高古的想象风神。该诗以古蜀神话“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开篇,引发了读者对悠远岁月上茫茫蜀道的兴趣,增添了一份神秘彩。诗中承接“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①作者用古木、悲鸟、夜月、空山和子規啼月,来点缀旅途的艰险、绘写蜀道的艰难。
《梦游天姥吟留別》是李白另一篇代表作,它状写的是游仙的奇特经历和感受,相对《蜀道难》更是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彩。李白在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无比辉煌、壮丽的神仙世界:起首先用“天姥连天向天橫,势拔五岳掩赤城”来形容天姥山的高峻;中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和“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以写出登山的过程和现象;再以“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描写山势的迂迴曲折及景迷人;用“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写出山川的声音雄亮、气势逼人。最后用“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来写仙来迎的壮观场景。想象奇绝,直承屈原而后继乏人也,可谓后无来者。在这里,李白把夸张和浪漫的幻想运用到了极致。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个性。大胆书写自我的情怀,自信自强,飘逸恢宏,充满了盛唐
精神。难怪余光中曾说李白:“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呢。他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歌手。他在《梁甫吟》中歌颂草莽英雄太公望,在《古风.其十》中歌颂视功名富贵如粪土的义士鲁仲连,在《行路难.其二》中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无不表达了他“心雄万夫”的气概和热情,表现了他想在历史中建功立业、创造自我价值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人生愿望。
李白的诗歌遣词奇特,善于使用长短句。如:《行路难》三篇。这三首诗的格式不一,变化繁复。《将进酒》也是使用长短句写成,充分地表达了他豪迈的诗情和自由的个性。更增添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采和无拘无束的理想主义精神。正如《李太白诗集》严羽所评:“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可以说太白的词句后人可以模仿,但太白的风骨非有天才不行,千年也不一定能产生一位伟大的诗人能与整个时代和弦,奏出盛唐遗下的最强音!
1.2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彩
李白不仅是积极进取的浪漫主义大师,而且是伟大深邃的现实主义作家。唐代许多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在他的作品中得到真实而鲜明的反映。在李白的诸多作品中,有许多反
当时的战争问题、劳动人民的命运以及对统治者的种种罪恶的揭露,关怀国运的诗篇也大量的装载于诗仙的诗囊。
李白在被赐金放还后逐渐认识到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大唐帝国正由盛转衰,在诗中给以暴露和讽刺。激愤的诗作如《战城南》、《远别离》等正是其中的代表作。
《战城南》中有“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写征伐的频繁;“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写征行的广远。由战伐频繁征行广远,出现了 “三军尽衰老”必然结果。寥寥数言把统治者轻动干戈、好大喜功近乎穷兵黩武,而又几经失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的情景勾勒的活灵活现,表达了作者深刻的忧民的悲愤情怀
《远离别》以古老的传说起笔,“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借以引发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接着,直斥现实:“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政治昏暗,即使是把喉咙喊破了,也决不会使统治者醒悟,真是“言之何补”啊。浪漫主义诗歌
    李白亲目睹了上层的腐败荒淫,深忧虑和悲愤揭露、抨击了昏君权贵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批判意识,在这方面堪与杜甫媲美
李白亲身经历安史之乱,目睹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惨遭浩劫,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作为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伟大诗人,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风貌也是李白诗歌的一大主题。
李白在《北上行》中,描写了逃难百姓缘太行山北上的悲惨情景,“前行无归日,反顾思旧乡。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汲水涧谷阻,采薪垅坂长写出了人们背井离乡、抛尸荒野的深重苦难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使得民身心交瘁,他们只能呼问苍天:“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诗人虽然没像杜甫一样当时身处战乱纷纷的北方,然而他的心却与苦难中的人民一起处在水深火热煎熬之中。对那些苟安江南“不忧社稷倾”的达官贵人给予了无情地抨击和鞭挞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扶风豪士歌》一诗的前四句写出了安史之乱爆发后,洛城西南的天津桥下血流成河,洛城的郊野白骨如山的悲惨景象。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诗人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空有一匡世救国之心。怀着不尽的无奈,他只能奔往东南吴地以避战乱。李白遇到“扶风豪士”,在家饮宴,但是他并没有在沉醉酣乐中,而是想效法战国四公子,报效国家。原尝春
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洋洋洒洒,豪气干云,颇有战国四公子的气度,只可惜生错了时代,给人更大的悲哀感。
李白在安史之乱期间的诗作,真实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全景面貌,对战乱中人民给予极大地关切和同情,充分体现出了鲜明的社会性和现实主义精神,充满了儒家积极入世、救民于水火的现实主义情怀
二  杜甫诗歌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2.1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
众所周知,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有着十分深刻而广博的历史内含和极强的现实主义批判意识和写实特。他用自己的秃笔大胆的揭露社会矛盾,讽谕时事,表明自己悯民、爱国、忠君思想志趣,强烈的现实主义气息他的诗中不可遏止的彰显着
    杜甫以诗歌作为武器来认识现实,反映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把阶级矛盾浓缩在这十个字中,使人触目惊心的对比揭露了统治集团的奢靡生活,指出他们的享乐是建立在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基础上的: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与李白不同的是,杜甫还亲身在北方体会了战乱给普通百姓所造成的痛苦和流离。杜甫的伟大就在于他用亲身经历写出了《悲陈陶》《悲青坂》以及千古乱离之绝唱:《三吏》《三别》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揭露了封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一组辉煌的现实主义的诗歌。因此,一部杜诗,已经成为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这一广阔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的艺术图卷,它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后来也几乎无出其右
  杜甫被誉为“诗史”,以史入诗,反映现实是杜甫诗歌的一大特。安史之乱是杜甫诗歌的重要内容,《悲陈陶》写的正是这一时期的情景。这场伤亡惨重失败战役杜甫战士的牺牲:“四万义军同日死”;写宇宙的沉默气氛:“野旷天清无战声”;写人民流泪的悼念:“都人回面向北啼”,诗人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书写出了悲壮的美,从而鼓舞
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三吏三别更是全面深刻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三吏”重点从吏的征兵、抓夫写吏的“骄”、“横”以及带给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三别”则从老百姓:被征的中男、逃逸的老翁、无家的老兵因兵役而饱受战乱之苦,“三吏”、“三别”均写出了安史之乱带给广大人民的深重灾难。这种灾难就是最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