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诗歌的浪漫主义——诗歌《We A re  Seven》评析
作者:王盈盈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7期
    王盈盈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摘要:《我们是七个》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该诗描述了诗人与一位8岁小姑娘的对话,通过小姑娘天真烂漫、单纯可爱的口吻,以简单质朴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诗人所独有的洞察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纯真的向往,也很好的突出了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与童心这两大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浪漫主义;威廉?华兹华斯;湖畔诗人;儿童观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7—0036—02
    浪漫主义一词源出自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是拉丁语和当地方言
混杂而成,后来才逐渐发展成罗曼系语言。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
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本文就华兹华斯的其中一篇力作“we are seven”为例,探讨一下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浪漫情怀。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著名的湖畔诗人, 1770年4月7日生于北部昆布兰郡科克茅斯的一个律师之家,1850年4月23日卒于里多蒙特。8岁丧母。5年后,父亲又离开了他。亲友送他到家乡附近的寄宿学校读书。1787年进剑桥大学,曾在1790年、1791年两次访问法国。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在思想上有过大起大落——初期对法国大革命的热烈向往后来变成了遁迹于山水的自然崇拜,在诗艺上则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以至有人称他为第一个现代诗人。 他是诗歌方面的大理论家。 他主张诗必须含有强烈的情感,这就排除了一切应景、游戏之作;诗必须用平常而生动的真实语言写成,这就排除了“诗歌辞藻”与陈言套语;诗的作用在于使读者获得敏锐的判别好坏高下的能力,这样就能把他们从“狂热的小说、病态而愚蠢的德国式悲剧和无聊的夸张的韵文故事的洪流”里解脱出来;他认为诗并非
等闲之物,而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卫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他把大自然看成是灵感的源泉,以独特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不大为人所重视的小事,诗风朴素自然,没有华靡浮艳的旧习,没有斧凿的痕迹,喜爱使用民间口语,看似平淡无奇,仔细读来,却情深旨远,含有不尽的意味。“我们是七个人”(We Are Seven)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歌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小孩的爱是超越了客观现实束缚的大爱。
    《我们是七个》,是一首非常纯美的小诗,体现了孩童心灵的纯净和对生命异乎寻常的理解力。小女孩有一双美丽非凡、清澈动人的眼睛。人们常说,在孩子的眼睛里能到天堂,因为他们的纯洁,连上帝都不会在他们面前关上通往天堂的大门。这些落入凡间的精灵所说出来的话总是在不经意间撞击人的心扉、直入人的灵魂深处,让一切的卑鄙丑恶都无所遁形。“我们是七个”。她的回答无比确定,虽然她知道,有两个已经不在,但在她那纯净的世界中,没有什么分别,亲人依然在她身边,和她在一起。小女孩的稚气让人不禁动容,她不愿承认或者说从不相信亲人的离去。或许孩子们表达悲伤的方式和大人不同。小女孩没有号啕大哭、悲伤绝望,而是坚信他们还在。她依然像往常一样和他们一起玩耍,在他们的墓前,唱歌给他们听,她怕他们孤单。这种表面的欢愉让我们哀伤。这个八岁小女孩用属于自己的方式来对待亲人的死亡,孩子气的固执让我们有一丝哀伤,有一丝心疼,但同时又有一丝欣慰。但毫无疑问,她感动了我们。谁说凡事都绝对,对付忧愁的最好方式难道不是去无视他吗?
    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儿童是成年人的父亲”。他为何如此赞美儿童?这和当时英国大的社会背景是
分不开的。在工业革命的强力冲击下,人们盲目崇拜金钱,各类欲望急剧增长;法国革命的暴力行为,又让人们失去了对彼此的信任。那是一个拜金主义成疯、物质主义高涨的年代,人们的道德水平普遍下降,道德沦丧。成人社会表面看似是理性的、文明的、有条理的,其实却暗藏着自私、冷酷和虚伪。因此,诗人极力赞美儿童纯净的心灵。儿童的世界是混沌的、无序的、质朴的,还保持着出生前的“神性”。这是人类的初始状态,也是人性最最本真的自然状态。儿童还没有受到文明社会的熏染,天真烂漫、纯洁无瑕。华兹华斯赞美童心,体现了他对现代文明丑陋的一面的批判,他的儿童诗歌,也具有深刻的反现代性。在成人那里,“神性”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对于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他们已经不再新奇,不再感动甚而是麻木。而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的感觉非常敏锐,任何在成人看来可能毫无意义、平凡无奇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他们能够发现美、创造美且能荡涤一切丑恶现象。
      [参考文献]浪漫主义诗歌
    [1]杨德豫译.华兹华斯诗选[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佐良等.英国文学名篇选注[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3] 赵茵. 《水仙》 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J]. 文教资料, 2006,(3).
    [4]刘波.波德莱尔与法国浪漫主义思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5).
    [5]赵丽坤.理性如冰 浪漫似水——卢梭浪漫主义解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