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尊重规律,顺应自然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光秃秃的戈壁滩上,长着一株野草,在五十多度的高温中,尽管看上去比较蔫黄,却掩饰不住内在的生命力。
一位游客看见了,拿过一瓶矿泉水就要往草上浇。
司机大喊:“千万别浇水!”
游客吃惊地问:“不浇水,它很快就会被晒死!”
司机说:“它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草,白天它会把叶子卷起来,外面的枯叶会把新生的嫩叶围得严严实实,减少蒸发。等到夜晚,它们就会舒展开来,吸收水分。你给它浇了水,它就会疯狂生长,一夜之间变得郁郁葱葱,明天就会被晒死。”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日喻》这篇文章里曾经这样写道: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注】没人,能够潜水之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写成引文的扩写。
3.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庄子的才干之一是绘画。君王要他画一只螃蟹。庄子回答说,为此他需要五年的时间。五年过去了,他又对君王说:“我还需要五年的时间。”君王应允。十年过去了,庄子拿起笔一会儿就画了一只完美无缺、前所未见的螃蟹。
材料二: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迎接到祖庙里供养起来。每天演奏音乐给它听,给它吃丰美的食物。鲁侯的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结合上述材料带给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只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了回来,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例文:
尊重规律,顺应自然
禅眼和尚说。万物都有其自己的规律,春来草自青,秋来叶纷落,遵循自然规律,应时而作,才是万物的和谐。
沙漠中的草,会因为游客好心的浇水,而干死。同样的,有一种蛾就“带王蛾”,这种蛹必须经过一个狭小的口,才可破茧成蝶。经过狭小的口时,它们必须拼尽全部力气,有时会受到重伤,有时又会死去,有人为这些蛾的死去感到伤感,就剪大了洞口,这些顺利而出的蛾却一个个摔在了地上,它们永远飞不上那片它们向往的天空,不再是真正的“帝王蛾”了。人们破坏了帝王蛾的生命历程。在帝王蛾从狭口出来的过程,正是它们翅膀充血的过程。因为失去这一机会,它们永远失去了飞翔的能力,破坏了自然规律,虽然心意是好的,但却创造不了和谐。
荀子说的“天行有常”,“顺之以活则吉”,强调的是规律的客观性。孟子说的“谷不违农时”“数罢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也强调了规律的重要性,古人尚有顺应客观规律,应时而作的思想,那今人呢?为修建设施而造成大片生态林的损毁,为获更多的利益而使地球伤痕累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为满足人类可悲的私欲,而去侵占野生初物们的家园,让它们日夜不安有家不归……这种种与规律相违背的消息接连传出,令人心寒。在人们心中,自然规律早已演变为“改造”“征服”人们总是喜欢自己的创造与重现能动任意去“改造”客观
规律,妄想创造自己的天地,殊不知,沙漠在扩大,河湖在缩小,惩罚在进行,那种种违背自然的恶果在慢慢吞噬我们的和谐。
令人欣慰的是,人类已慢慢意识到规律的重要性,2008年奥运会倡导绿奥运,2010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暖会议,如今倡导的无碳生活……让人们终于明白规律的重要性,不再过多的去干预大自然原有的生态规律。这所逞现的新的迹象,也为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开了新篇章。顺应客观规律,才有万物的和谐。
水从泉边流出,挟着泉的边冷;风从花间吹过,带着花的清香,万物自有规律,顺应这自然的一草一木。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写作能力。材料讲述发生在戈壁滩上的一个小故事。到戈壁滩的游客,看见一株在五十多度的高温中,看上去比较蔫黄的野草,认为野草就要晒死了。就拿过一瓶矿泉水,打算给这株野草浇水。司机看见了,让游客千万
不要浇水。游客很吃惊,认为不浇水,野草很快就会被晒死。司机说:“它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草,白天它会把叶子卷起来,外面的枯叶会把新生的嫩叶围得严严实实,,减少蒸发。等到夜晚,它们就会舒展开来,吸收水分。你给它浇了水,它就会疯狂生长,一夜之间变得郁郁葱葱,明天就会被晒死。”也就是说这株野草,外面蔫黄、卷起来,看起来要被晒死了,其实是在进行自我保护,在白天高温环境下卷缩一起、蔫黄,是为了适应环境,减少水分的蒸发。到了夜晚,没有烈日的曝晒,其就会舒展叶子,吸收水分,保持生命。而如果游客给野草浇了水,表面看,似乎是在帮助野草,其实是在害野草。帝王蛾
因为有游客所浇的水,戈壁滩野草就会疯狂生长,一夜之间长的郁郁葱葱,因为平时戈壁滩是没有这么充足的水分的,违背了自然规律。第二天蔫黄的叶子将保不住郁郁葱葱绿叶,野草一定会被晒死。根据以上分析,作文时,从人的角度,也就是游客和司机的角度,可以立意为:尊重规律,顺应自然;尊重每一种生命的成长方式;切莫因爱生害;等等。从野草的角度,可以立意为: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本题可以针对排在小伙子前后言行进行立意。
2.例文:
尊重规律
柑橘在南方能长出饱满甘甜的果实,但是倘若将它种在淮北,那么它的果实就会变得又小又苦涩。因
为这种移植是违背它生长的自然规律的。在澳大利亚是高等良材的桉树,移植到美国后,却只能长成“薪炭林”,用来烧火,这也是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规律。规律是与宇宙共存、亘古不变的。我们不可能改变规律,因此如果我们要想取得成功,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规律。
伟大物理学家焦耳年轻时,曾被当时流行一时的‘永动机”设想深深吸引,并投入了十余载的时光全力钻研。但是,尽管他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但是他所得到的,只是不断的失败和越来越深的绝望。最终,他在一次傍晚漫步中猛然醒悟:“永动机是违背规律的,不可能
也永远不会存在!”于是他毅然放弃“永动机”研究,转而投入到能量守恒领域的研究。最终,焦耳取得了成功,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焦耳对永动机的研究因为违背规律而遭到失败,但是他及时的认识到尊重规律的重要性,并在此后依据规律办事,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一代大师,由此可见,我们应当尊重规律。
外国如此,中国何尝没有这样的例子?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开展“大量钢铁”“亩产万斤”等严重脱离实际的运动;违背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在广大农村还处于落后的手工生产模式时,推行过度超前的大规模集中生产模式,最终是中国经济蒙受巨大损失。正如康德所说:“规律未必令你感到愉快,但是它就是这样的,不会以你的好恶为转移。”有的时候,规律可能并不符合我们的心愿和期望,但是为了让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我们就必须在尊重它的前提下处理各种事务,否则,我们必然遭受失败。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只有我们根据客观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我们才能更好的推进我们的事业,更快捷的取得成功。因此,让我们尊重规律。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以一段文言文材料为背景的材料作文,考生首先要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根据对文言文的理解可以立意为:1、尊重规律2、重视积累3、做事仅凭勇是不行的,还得需要长期的实践4、理论与实践结合(重在实践)
点睛:本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考生一定要仔细斟酌文言文阐释的道理,然后再构思作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注意要从材料中来,还要拓宽对材料的理解,联系实际生活才能把文章写得深刻。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本题共有两则材料,一则是庄子学画螃蟹,从庄子角度来看,他花费十年终于画好一只螃蟹,从君王角度来看,他给了庄子十年的时间去练习画螃蟹。前者体现了学习过程中量的积累达到最终质的飞跃
的道理,说明只有经过厚积,最后才能薄发;后者说明要有等待的耐心。一则是鲁侯养鸟的故事,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每天……”,鲁侯的招待完全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枉顾鸟的需求和鸟的特点,这则材料可以反映两个问题,一鲁侯过于性急,没有给鸟一个接受和转变的过程;二是鲁侯没有顾及鸟的特点和需求,仅仅凭借自己的喜好主观臆断,导致鸟的死亡。这篇寓言的深层寓意在于启发人们不管做什么,都要符合事物的规律性,绝对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丝毫也不顾及工作对象和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