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10期
Vol.12 No.10139
巴渝都市报是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受重
庆市涪陵区委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双重领导的一张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出版,具有区域性地方党报职能的综合类都市报。
2017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在该实施细则第四部分“改进新闻报道”中,提出了简化中央政治局委员出席会议活动新闻报道、精简全国性会议活动新闻报道、规范中央政治局委员考察调研活动新闻报道、规范重大专项工作新闻报道、规范其他新闻报道、加强新闻报道统筹协调等九个方面的具体规定,这为地方党报做好时政报道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巴渝都市报作为地方党报,是地方的主流媒体和新闻传播的主导力量,对宣传政策、引导舆论和服务地方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巴渝都市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努力做到既“吃透两头”,又“顶天立地”,吃透中央精神、准确传达,接地气、用事实说话,不断提升时政新闻的可读性。用好时
政新闻资源这座富矿,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闻呈现方式、报道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在时政报道中抓“活鱼”,真正让时政新闻既具有权威性,又有烟火气,牢牢把握住地方舆论场中的话语权,不断提高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让时政报道更出彩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对地方党报的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地方党报的巴渝都市报,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过程中,为改进新闻报道的方式,专门印发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做好领导同志新闻报道工作的办法》,规定:会议新闻和领导的活动报道减少字数;除党政主要领导外,其余领导基本不刊用图片;陪同人员在文字表述和图片表现上均要减少;版面安排要讲规矩,主次轻重把握恰当等,改进新闻报道初见成效。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巴渝都市报
还围绕新闻价值、百姓关心、民生视角、情景细节等
方面进行探索,讲真话、察实情,让时政报道在严肃认真中透出人情味。党报要有党性。作为主流媒体,巴渝都市报在宣传报道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书写、为人民讴歌”的工作导向;按照“三贴近”原则,从报道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以生动的事例、鲜活的文风,增强稿件的亲和力、感染力,提高报纸可读性。(一)抓住“活鱼”,好新闻点好的新闻点,能提高时政新闻的可读性。提高时政新闻的可读性,要坚持挖掘报道与受众
之间的关联度。从重大的政策举措、党委政府工作内容中挖掘结合基层实际,最前沿、最新鲜的素材,然后沉下去,将工作做透、做实、做足、做细,如此才能真正打动受众。比如巴渝都市报刊登的《石牛村来了一位张孃孃》一文,记者在跟随主要领导调研脱贫攻坚工作的过程中,偶然得知涪陵区珍溪镇石牛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常常在走村入户回宿舍后,会惊奇地发现桌子上有众悄悄送来的一碗豆花、一条活鱼、几把蔬菜。原因是她在扶贫过程中真正俯下身、沉下心,与众成了知心人、交心人。由此,记者想到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一段话——“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众一起干,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记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新闻“活鱼”,重返石牛村,深入挖掘采访,以“情”字破题,推出这篇文章。文章刊发后,各界反响强烈,广受好评。
此外,语言上的亲民化也能提高时政报道的可读性。时政报道常涉及重大会议、公务政务活动、地方重大事件、政策举措等,在语言运用上要求准确精练,但也容易让读者觉得死板和枯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巴渝都市报从语言上下功夫,把“硬”新闻写“软”,让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比如,在主要领导调研稿件中,加上场景描写、突出细节,把领导看了什么、问了什么写进稿件,用直接引语增加现场
地方党报如何在时政报道中抓“活鱼”
——以巴渝都市报为例
文雯,杨莉菊
(涪陵区融媒体中心,重庆 408000)
摘要:时政新闻是地方党报发挥主流思想舆论导向作用的排头兵。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对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地方党报积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背景,结合地方党政的工作实际,通过对巴渝都市报中时政报道的分析,探索地方党报如何在时政报道中抓“活鱼”,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让时政报道有“时”有“政”亦有“情”。
关键词:地方党报;时政报道;八项规定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0-0139-03
140
传媒实务
感,让报道更生动。(二)搭好“拼盘”,在时政报道中用好图片好的图片能和文字形成呼应,达到画龙
点睛的效果。时政报道中要选好图、用好图,会用图、擅用图。报纸版面如果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会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感。在巴渝都市报上,涉及领导的照片,对照片中领导的形象、跟随人员的数量等都有要求。其他时政报道的照片选用,也要求突出主题、传播正能量,最好能突出现场感,形成视觉冲击,引起读者兴趣,与文字形成比翼齐飞之势。
此外,在时政新闻图片的应用上,巴渝都市报还设置了“视觉”专版,内容围绕脱贫攻坚、学党史、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主题报道,整版以图片为主,仅用300~500字的文字作简要说明,基本靠新闻图片“说话”。比如,围绕乡村振兴的《田间翠绿青菜头 满眼丰收好景象》、围绕生态治理的《水阔岸绿呈新景》等作品推出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作品多次被“学习强国”及重庆市级媒体转载。
文字写好、照片拍好后,排版也至关重要。若把报纸比作一个人,文图好比人的内涵,而排版好比人的外貌。好的版面能迅速抓人眼球,让时政报道锦上添花。巴渝都市报十分重视时政新闻的版面编排,要求突出主题,版面设计上小稿件要生动活泼、大稿件要大开大合,做到稿件内容和版面交相辉映。
(三)呈现“万花筒”,丰富报道体裁
丰富的报道体裁能让时政报道内容和形式更加多元。在新闻报道中,巴渝都市报除常见的消息和通讯外,还有新闻特写、专访等,这些不同的形式让时政报道更显人情味。比如,记者在《初心不改 使命
不怠一起聆听老干部的初心故事》主题报道过程中,被一位退休老干部倡行友善、乐于助人的故事打动。采访结束后,记者以手记的方式,以《聆听好故事 感悟真善美》为题,记录了自己的所思所感,让整个新闻作品更加生动感人,充满了正能量。
用好新闻评论,以社论、评论员文章、理论文章等,对党的思想和理论进行阐释,服务好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比如,在2021年涪陵两会期间,区委主要领导提出涪陵区要推动实现“十个新提升”,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此,巴渝都市报特设“时政聚焦”栏目,刊登了《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提升 加快促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推动民生福祉改善实现新提升 不断增强人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10篇理论文章,为众阐释“十个新提升”的核心要义。
此外,还设置了“白鹤时鸣”新闻评论专栏,以每周刊发2~3条的频率,围绕中心工作,刊登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社评,其中《国家安全 人人都是一把锁》《下功夫做好依法护江这篇大文章》《建设“四宜”城市让涪陵市民生活更美好》等评论文章
推出后,广受好评,进一步强化了地方党报的舆论引导力。
(四)及时“摘鲜菜”,紧扣中心做好策划
新闻策划对做好时政新闻至关重要。近年来,巴渝都市报在时政报道中,强化新闻策划,紧扣全市、
全区的中心工作和市民关注的热点、焦点,以主流姿态设置议题,充分发挥地方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2021年,巴渝都市报结合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民生热点开设了“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我为众办实事”“脱贫攻坚答卷”“辉煌十三五·奋进新时代”“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以人民为中心·记者帮办”“初心故事会”等主题策划。尤其是“我为众办实事”和“辉煌十三五·奋进新时代”专栏,及时、准确地报道解决众身边的急难愁盼的问题,以及涪陵区“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绩。这些主题策划提升了时政报道的质量和水准,获得了社会各界、广大读者的认同和认可,体现了地方党报的责任和担当。
二、存在的不足
时政报道具有政治性强、口径严格、报道定势明显等特征。在时政报道中,巴渝都市报虽作出了有益探索,但仍存在会议报道数量多、内容模式化等问题,稿件的可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会议报道数量多、频率高,稿件可读性低在涉及领导的时政报道中,四大班子和各相关部门会议多,无论会议的规格和大小,有无新闻价值,稿件都要采用。报纸共八个版面,会议新闻最多时占据了两个版面。此外,政务活动报道任务重,活动往往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不同外,语言相似、内容相近,且成稿多是领导“指出”、领导“强调”等固定用词,使稿件看起来枯燥乏味,大大降低了可读性。
(二)记者对时政新闻把握能力不足要做好时政报道,要求记者既要“吃透两头”,也要“顶天立地”。“顶
天”,就是吃透中央精神,准确传达;“立地”,就是要接地气,摸清基层情况,用事实说话。地方党报记者因身在基层,对于接地气、摸清基层情况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在吃透中央精神上缺乏媒体人的自省自觉,理论功底薄弱。因此,在时政报道中,有时不能及时、准确传达中央决策部署,甚至发生政治术语使用不当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地方党报的公信力。
(三)忽视新闻传播规律一些从业者认为,党报时政报道多是规定动作,很难出彩。因此容易在报道时忽视新闻传播规律。文章没看点,结构流水账,文风“板着脸”。不考虑读者能不能读进去、认不认同、传播效果如何,“我
写你看”的传统宣传模式仍然存在[1]
。而且,许多报道过于死板,依旧采用程序性、模式化的采写方
第12卷第10期
Vol.12 No.10141
式,缺乏故事性的表达,没有充分挖掘和反映当地的创新工作和亮点做法,没有讲好故事、传递好声音。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读者意识,把更多版面留给众
地方党报应该在落实落细中央八项规定对改进新闻报道的要求上下绣花功夫,多站在众的视角去挖掘新闻点,自觉把更多版面留给基层一线和众关心的热点、焦点新闻。一方面,可以利用好党报的头版头条或其他重要位置,把老百姓关心的一些民生实事放在突出位置;另一方面,可以在报纸版面的重要位置开辟专栏,对开放的主流价值观话题进行议程设置。内容可以是领导观点、部门声音、专家解读、众来信等。地方党报不仅要成为为老百姓解决问题或进行权威解答、解释的好帮手,还要成为主流思想舆论引领者和地方建设发展推动者,进一步拓展时政新闻的功能和作用,提高自身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二)破思想之“冰”,引领时政报道突围语言表达方面,时政报道不能高高在上,文风不能生硬死板,要做到让众看得懂、能理解、喜欢看。时政报道虽有着自身严谨的语言体系,但随着时代和受众体的变化,原本生硬的语言体系已无法吸引年轻体,导致新闻本身需要传递的政治信息到达率偏低。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语言表达方面进行创新,通过讲故事、重细节、有场景,将语言形象化,让时政报道既接地气,又有人情味。
传播形式方面,要加强与众互动。由于党报这一媒介形式尚有一定的局限,时政报道大多互动性不足,难以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使受众缺乏认同感。因此,在时政报道中,除了官方的声音,还要多
留给众发声的机会和渠道,以此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比如,可在报纸版面的时政报道尤其是服务性较强的稿件中插入二维码,植入留言和提问平台,增强互动性,进一步提升时政新闻的影响力。
亮点挖掘方面,通过时政新闻尤其是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点项目等报道,发现典型人物、提炼工作经验、总结地方特,真正做到跳出时政写时政、跳出时政写民生。换句话说,很多新闻点往往藏在人们的日常工作或琐事中,地方党报记者要加强新闻敏感性,练就“火眼金睛”,在深入基层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新闻亮点,发现更多好题材、好新闻,讲好故事。
(三)版面上作文章,使版面设计更有张力想要抓住读者眼球,吸引读者兴趣,地方党报还可以在版面上作文章,不断创新版面设计,使版面设计更有张力。比如,在版面编排上,可以借鉴都市报的做法,对于一些重大新闻或众最关心的时政报道,可用一幅主打大图配上一行大字号粗黑标题作为视觉中心设计版面,让整个版面看起来更有视觉
冲击力,使新闻报道的主题一目了然,能迅速抓住读
者眼球。此外,除了排版位置上的考虑,还可以根据报道的主题让版面“动”起来。如涉及交通的,版面设计可以由远及大,形成强烈的冲击感和动感;涉及文化的,版面设计可以带有泛黄的宣纸设计元素,给人历史的厚重感等,让整个版面有氛围感和画面感。
(四)锻纸媒长板,进一步强化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作为纸媒的撒手锏,对提高纸媒的公信力至关重要。无论新媒体带来怎样的冲击,地方党报都应坚守舆论阵地,不断提高深度报道的质和效。而要做好深度报道,增强时政报道的感染力和权威性,就要对报道事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解读,为受众提供一定的指引,让其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增强党报时政新闻的新
闻传播力[2]
第一,从大格局抓小切口。地方党报记者要学懂弄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及时熟悉跟进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领会实质、把握精髓。有了理论功底后,地方党报记者就能以更高的站位、更远的视角,从常规的会议新闻、领导活动、年终工作报道等各种新闻素材中发现问题、把握重点、去粗取精,以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梳理和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体现出新闻作品的“时度效”,真正做到思想上不落伍、行动上能跟进。
第二,以小切口见大视界。写好深度报道,还要求地方党报记者擅于在大事件、大新闻、大道理中小切口,通过小切口不断深挖和延伸,在不违规、不猎奇的前提下,或反映问题、或表达观点、或总结经验等。让读者看得懂、理解透,做活做精深度报道,提升新闻报道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建党100周年素材四、结语
时政新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舆论引导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地方党报在时政报道领域仍大有可为,应不断适应新时代、新环境,抓取最鲜活的新闻素材;不断转变语言风格,进行叙事创新,守正创新,增强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不断提高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地方舆论场中牢牢占据主阵地、当好主心骨。
参考文献:[1] 屈芳.论融媒体时代地方党报时政报道的守正创
新[J].新闻爱好者,2020(12):50-52[2] 王丽.提升时政新闻热度[N].中国新闻出版广
电报,2016-06-13(04).作者简介:文雯(1983—),女,重庆人,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时政新闻采访。 杨莉菊(1989—),女,云南楚雄人,硕士,记者,研究方向: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