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思考:《山海情》是种什么情? 等5则
没有所谓的一流演员,也没有大量的宣传,但电视剧收视、口碑双丰收,线上线下掀起一股追剧热潮,豆瓣评分高开高走,大量“90后”“00后”年轻人被电视剧《山海情》成功圈粉。在偶像剧大行其道的当下,《山海情》的热播值得深思。
角度一:纽带与联系
《山海情》中的“山”指的是宁夏,“海”指的是“福建”,两个原本在中国地图上山水相隔、遥遥相望的省份,因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的政策,而成就了一段跨域山海的深厚情谊。电视剧中,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搬迁到茫茫戈壁滩上的村民,以勤勤恳恳的劳作,开荒戈壁、迎战黄沙,让山川换颜、水土重生。
角度二:人,是一切宏大问题的答案
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开荒拓土,从无到有建设新家园的西海固人民;整天操心着村民们的搬迁、用电、灌溉等事情的基层干部;为了让孩子们能接受更多教育,数十年坚守贫困村小的老师;为了帮村民们掌握一技之长,钻菇棚、掏腰包、挨拳头的技术专家……正是一个个这
样的“人”,书写了“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伟大情感,成就了“干沙滩”变“金沙滩”的壮丽传奇。
同时,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知识分子身份的年轻人,承担起了扶贫的重任沿着扶贫的道路,知识精英、青年体的“返乡”,使厚重的中国乡土文化迸发出了活力。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流动性,可能从未如此之高,这要感谢“信息洪流”与“观念水位”带给贫困地区的巨大影响,更要感谢青年体对乡村充满感情的注视。
角度三:理想与现实的交融
《山海情》铺展开的扶贫画卷,荡漾着理想主义的浪漫,更深蕴着现实主义的真切。剧中的西海固人民,带着黄土地的粗粝,他们善良、淳朴,有韧性、有干劲,但也有着安土重迁的传统基因,有着历史、环境造成的观念局限。
在《山海情》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改天换地的豪情,更能看到创业的举步维艰;不仅能看到乡土生活的浓浓烟火,也能看到变革中的“鸡飞狗跳”;而传统与现代的龃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碰撞、寻根与断根的思考也都交融其中……正是这些切入生活肌理的真实故事、鲜活人物、现实问题,让电视剧产生了强大共情。
角度四:用真诚与平等进行文艺创作
《山海情》的成功,在于它真正脱离了“宣传片”的概念与出发点,用真诚创作的心态,以平等的视角,去观察和反映贫困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
由于有些人将贫困体当成“他者”,长时间处于对贫困的想象和建构中,导致有的影视作品也带上了一种创作者的精英凝视。加之当下确实有一部分扶贫剧创作带有任务性质,在完成任务的心态下,创作者用敷衍或居高临下的态度制作作品,并没法到达观众的内心,更不能让观众通过扶贫剧真实地观察到贫困地区的问题。
角度五:文艺创作要平衡好个人和时代的关系
在《山海情》中,我们能够看到,剧中呈现的村民在脱贫致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很细枝末节、很生活化,都是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
这也表明了扶贫剧创作需要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问题:作为个体的扶贫干部不是万能的,不是随着扶贫干部的到来,资金、设备、平台、渠道等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必须要表现好扶贫干部背后的国家力量、时代潮流、人心所向,唯有如此,扶贫剧里的人物才会真
正地鲜活起来。
配角,更是主角
吴孟达去世了。都说吴孟达这辈子,是“配角人生”。其实,谁的人生不是呢?
今天,说说“配角”与“主角”。
以下是北师大二附这次高二的期末作文题,放在这里,供大家思考。
(1)在组织中学生的课外活动时,老师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甘做“配角”,不愿当“主角”。
(2)“配角综合征”是一种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
针对上述两则材料中的现象,有人认为我们处于新时代,应当“争当主角”;有人认为“甘当配角”也是工作、生活中的一种正常选择。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演员分主角、配角,但演戏只分好坏,在有限的剧本中能演出一片广阔天地,就值得喝彩。戏如人生。对于演戏,很多人都一心当主角;对于生活,更多人都争着成为赢家。但就像诗人写的:花朵的事业是美丽的,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但我愿做一片绿叶,绿叶的事业是默默地垂着绿荫的。
建党100周年素材
基层一线的办事干部,驻守边防的解放军战士,起早贪黑、忠于职守的人民教师、产业工人,他们像螺丝钉一样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尽职尽责,他们孜孜不倦地吐露芳华,为他人的梦想做铺垫,为社会的安稳做砥柱,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业绩。生命的热能不是由主角、配角衡量的,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只要能装点大地,哪管鲜花与绿草。
这也让我想到,伦敦奥运会时,马琳没能入选比赛阵容,作为名将,他随队出征却承担起队里的后勤工作,帮队友采购生活用品,甚至下厨做饭。有记者曾问,“从主角到渐渐淡出主舞台,心态是如何调节的?”他很享受地说:“不管是不是主角,只要能和队伍在一起就好。”其实,他何尝不是乒乓球队的榜样?曾经的冠军能够超越冠军身份,“千年老二”的王
皓也能一而再地不懈拼杀,纵使“林李对决”也不只是看林丹的绝杀,更是看李宗伟的力量。在生活中,演好自己的角,即便是配角,也能在出彩中赢得尊重。
所以,“主角”也好,“配角”也罢,我们应该形成一种更为完整的认知——首先,从整体角度看,一幅画之所以美,并不是因为每个点都均匀着墨、用,而是有层次有分别的设计才能多姿多彩。社会也是如此,正是由主角、配角的搭配协调,才呈现更加和谐多元的样貌。
其次,从个体角度看,即便我们做的是“配角”的工作,但每个个体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主角,就像画幅上的每一笔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很长一段时间,“刷存在感”成为热词,每个人的所作所为也都是在寻一份存在感。只不过“存在感”不是存在于别人深深的脑海里,而是存在于个体的人生价值里。
我们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也都只是别人人生里的配角。我们要做的,就是成全属于自己的“主角光环”。如果由此为世界增添了彩,请你为自己起立鼓掌。
脱贫攻坚100天
前天,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们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这也意味着2020年,全国上下众志成城跑赢了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此时,高三的同学们也正在进行高考冲刺的“最后一公里”,不同的内容,同样的精神。“最后一公里”的比喻,说明长跑冲刺阶段既是技术的比拼,更是意志的较量。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不能一鼓作气,把劲憋足、把气提住,咬牙全力向终点冲刺,很可能会功亏一篑。
“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85年前,方志敏这样展望一个可爱的中国。
在奋斗的过程中,“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35年的坚守与付出,让10多万山区人民摆脱世代贫困。
贵州大山里的老支书黄大发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他带领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
广西百扶贫干部黄文秀从北师大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支援建设。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村里绝大多数贫困户顺利脱贫,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而她,则把30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回望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从孔子的富民思想、屈原的“美政”理念,到朱熹的“足食为先”、康有为的大同之道,历代先贤对富民裕民的追求从未停止。无论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美好憧憬,还是“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热切企望,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沉情怀,还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政治理想,无数先民对殷实生活的呼唤响彻历史的天空。
扶贫 扶志 扶智
扶贫要先扶志。一个人志之所趋,无远弗届。荣格提出:“内驱力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关键动力”。所谓内驱力,就是志向、目标与前进的动力。东坡曾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凌云之志。”因此,在新时代,志者乃万事之始也,有志才能始于足下行千里。
无志者事不成。扶贫若不先扶志,纵有外界帮助,最终也改变不了贫穷本质。贫困的根本不在生产力和生产工具落后不足,而在于生产者是否拥有改变贫穷的志向。因此,先从思想入手摆脱精神的贫困,拥有一颗向上的心,才能不屈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