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优秀作⽂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考优秀作⽂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美⼈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同。”这是哲⼈隽语,更是时代风尚。
“共⽣共存,和⽽不同;和实⽣物,同则不继。”这是中华⽂化,更是⼈类智慧。
两河流域的辉煌化作⼀抹烟云,在历史的天空留下遥远⽽⼜凝重的⼀笔;古埃及⽂明早已随时光化铅,成为⼀段饱含沧桑的回忆;古印度⽂明也像是被蒙上历史的风尘,暗淡了昔⽇的光芒。唯有华夏⽂明,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不断书写着属于⾃⼰的灿烂辉煌。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的风霜不但没有侵蚀它、湮没它,却为它添砖加⽡、增光溢彩了呢?
⼀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也就是能做到“美美与共”。
中华⽂明能够⼀⾯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它⾯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壮⼤。北魏时孝⽂帝
改⾰,鲜卑族在华夏⽂明前选择了交汇融合。蒙古⼈放弃了中原牧马,却也沿袭了汉⼈“勤农桑,务耕织”的制度优势。⼋旗⼦弟踏破天门豪情万丈,在⼊主中原后“兴科举,礼孔孟”,俨然已是中华⽂化的继承者与光⼤者。中华⽂化总是能以其兼容并包的顽强⽣命⼒⾛过历史的风⾬,如⼤江⼤河滔滔不绝,渐⾏渐远渐⽆穷。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中华⽂明在中外⽂化交流中不断进步的⼀个重要条件,也是推动⽂化多样性的内在要求。这种交流从古⾄今都存在着。
鉴真⼤师东渡,马可波罗来华,⽞奘西天取经,郑和西洋送宝,民族⽂化的交流与汇合是历史的经验,也是世界的⼤势。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开始传⼊中国。那时的神州⼤地,是儒家和道教的天下,可是佛教并没有因此就被排挤出去,⽽是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华⽂化起了深远持久的影响。⾃隋唐开始,佛教经由中国义理的逐步改造,使中国化了的佛教教义,颇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佛、道、儒在碰撞中交融,三教合⼀,在中华⽂化不断发展壮⼤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常深刻的烙印。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明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不同⽂明之间的相互渗透。如今,“⼀带⼀路”倡议为东西⽅⽂化的交流搭建了⼀个更加巨⼤的平台,既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各族⽂明在交流中共存,在交流中壮⼤。2015年9⽉,新时代领
路⼈在联合国成⽴70周年系列峰会上明确提出打造⼈类命运共同体的⾰命性理念,倡导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不同、兼收并蓄的⽂明交流,构筑尊崇⾃然、绿⾊发展的⽣态体系。2017年3⽉23⽇,联合国⼈权理事会通过决议,载⼊了新时代领路⼈关于⼈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式成为国际⼈权话语体系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当今时代,多极化趋势⽇益深化,单⼀的⽂化⽆法满⾜⼈们⽇益增长的⽂化需求,⽆法匹配精彩纷呈的世界,唯有⽂化共存オ是出路。不同⽂化类型应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并在⼀种友好氛围中逐步消除误解、摒弃成见。“韩流”也好,⽇流也罢,“西流”亦可。如果兼容并蓄、运⽤得当,就⼀定能够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化创新能⼒,⼀定能够助⼒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各美其美,美⼈之美,“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不相悖”。共⽣共存,和⽽不同,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深化全球治理,共建美好未来,这是中华⽂化新的智慧与更⼤创造。
延伸阅读:其他优秀作⽂两篇
⽆⽤”实为“⼤⽤”
贾平凹的散⽂《丑⽯》记录了这样的⽯头:它形状怪异,质地脆硬,可以说是⼀⽆是处。但就是这个⽯块,吸引了省城的地质学家,并被⼩⼼翼翼地搬运⾛了。原来,它是⼀块陨⽯,曾寄托着千万⼈的梦想划过天际。
2017年高考作文
同样⼀块⽯头,在不同⼈的眼中,它的价值发⽣了天壤之别的变化。⽣活中是不存在⽆⽤的东西的,缺少的是发现它⽤途的慧眼。⼈⽣亦是如此。何必武断地区分事物于⽆⽤及有⽤之间呢?孟尝君三千⾷客中,有毫⽆⽤处的鸡鸣狗盗之辈,却能拯救孟尝君于危难之际。范蠡在辅佐勾践时精研商业经营之术,最终在功成名就之际能全⾝⽽退,演绎了他的另⼀番传奇。试想他们若以有⽤⽆⽤来对待⼀切,孟尝君便会客死秦国,范蠡也难逃“狡兔死,⾛狗烹”的命运。
⼈是⼀根会思想的芦苇,⼜何必去⼀味追求名利这些“有⽤”之物,⽽让⾃⼰成为⼀个物质化的空壳呢?梵⾼将他⼀⽣的狂热献给艺术,却只卖出⼀幅画;巴尔扎克夜以继⽇地创作,最终还是贫穷潦倒;⽶开朗琪罗在雕刻和绘画上穷尽⼀⽣,却只换来⽆数病痛的折磨......然⽽正是他们这些“⽆⽤”的作品,打开了艺术⼀扇⼜⼀扇辉煌的⼤门,在⼈类的⽂明发出璀璨的光芒。
相⽐那些钻营于蝇头⼩利之间的⼈来说,有些⼈⼀⽣都在做“⽆⽤”之事。然⽽正是他们赢得了举世的瞩⽬。三⽑,这位精通多国语⾔,颇有律师天赋的奇⼥⼦,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舒适的⽣活,投向了撒哈拉粗犷的怀抱。⽤她的话来说,“只是追寻前世
的⼀个梦⽽已”。正是这⽆⽤的近似疯狂的举动,为我们展现了异域的精彩,让我们疲惫的⼼灵有了⼀个暂时的精神家园。
可是,今天,⼈们越来越急功近利。他们⽤“有⽤”与“⽆⽤”区分事物,于是,⽆数先辈留下的优秀⽂化被置之⼀边,低俗、刺激、暴⼒的作品⼀窝蜂地出来,让⼀具具空壳从中得到了⽚刻的慰藉,⼜重新陷⼊了寂寞之中。这样的⽂化导向,是应该重新审视了!
纵观古今中外,“有⽤”之物往往只是满⾜⼈们物质的产物,⽽真正推动⼈类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往往是那些“⽆⽤”的东西。所以,请在学会⽣存的技能之后,让看似⽆⽤的东西来充实⾃⼰吧!
⽂字,是故⼟⾥长出的精神庄稼
江南杏花春⾬,塞北骏马秋风,东瀛樱花清酒,西洋荷马海伦;青海花⼉调、黄河船夫曲、蓝⽔多瑙乐、红⼟孔雀歌、苍原
赶车谣、清乡⽔磨腔:⼀⽅⽅⽔⼟,⼀曲曲歌诗。⽂字,是故⼟⾥长出的精神庄稼。
⼟地⽆声,⽂字留痕。茫茫黄⼟养育了《诗经》,那深浅⽔域⾃然冲荡着《楚辞》。王国维对屈原精神的阐述深得后学之⼼:“⼤诗歌之出,必须俟北⽅之感情与南⽅之想象合⽽为⼀,即必通南北之驿骑⽽后可……”林语堂在⼤洋彼岸⽤ABCD重绘《京华烟云》,陈寅恪在故国中⼟⽤仓颉⽅块阐述“独⽴⾃
由”,赵⽆极在巴黎⽤马蒂斯⾊彩《向杜甫致敬》、⽤庐⼭瀑布《向马蒂斯致敬》……⼤地河⼭,吞吐着冬夏,长存在那些有情有义、有笑有泪、有⽅有智者的⼼⾥、梦⾥、⼿⾥,集于⾆尖、嗓间、指间、纸笺……
⽂字,是故⼟⾥长出的精神庄稼。
龙应台的⽗亲少年离乡,乡⾳难改,改葬⽅归。当司仪⽤湘语唱起“上——⾹”“拜——”时,她深深跪下,眼泪决堤。千古以来,故乡⼈就⼀定是以这样悲怆楚⾳招魂的:“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在这⾥,楚⾳与天地⼭川⼀样幽深,与苍天⿁神⼀样宏⼤;司仪的每⼀个⾳,都像⽗亲念《陈情表》的⾳,每⼀个⾳都重创⼉⼥。”此时此刻,她⽅才理解⽗亲灵魂的漂泊,⽅才明⽩他何以听《四郎探母》泪下,⽅才欣悦他真的是回到了梦⾥的家。
⽣活之地与精神之地交织重叠,⼈⽣之树就可能更加茂然,所以,我们记住了基于⼤地的写作:
莫⾔的“红⾼粱”仍然在⼭东暗燃,艾芜的“绿森林”仍然在云南明媚,李⽩的“江油城”仍然在四川后世招⽉,赵佶的“万岁⼭”仍然在南宋遗民触泪,萧红的“呼兰河”仍然在⿊⼟地静流,迟⼦建的“额尔古纳河”仍然在中俄边界呜咽,齐邦媛的“巨流河”仍然与渤海冲击,马克·吐温的“密西西⽐河”仍然在⼴褒的北美⽆拘⽆束浩荡……
我承认⽔⼟养⼈,但⼈不是植物,⼟地决定植物但不决定⼈性⼈⼼⼈格,也许我们不必把地与⼈画上等号或强加因果。但你能想到吗?明末清初,北⽅降旗林⽴之时,⽔润江南却为了汉唐⾐冠⽽发愤⼀击;保百⾥河⼭,留千年魂魄,写万卷⽓节。
也许,我们更应在意是否记住了养育过我们的某⽅⽔⼟?是否记得住、留得住、对得住所经历的每⽅⽔⼟?你可以写不出《我的阿勒泰》,画不出“我的⾼尔泰”,但你⾄少可以为养育过你的⼟地留下⼀株⾦麦穗、⼀缕稻花⾹。
因为,你的⽂字,本就是⽣你养你的故⼟⾥长出的精神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