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审黄狗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过这样一个案子。
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下世早,丈夫长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
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
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
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
王之涣问:"那人长的什么样子?"
刘月娥说:"天很黑,没看清模样,只知他身高力大,上身光着。"
"当时你家院里还有别人吗?"王之涣又问。
"除了黄狗,家里没有喘气的了。"刘月娥答道。
"你家养的狗?"
"已经养3年了。"
"那天晚上回家,你没听见狗叫吗?"
"没有。"
这天下午,县衙差役在各乡贴出告示,县官明天要
在城隍庙审黄狗。
第二天,好奇的人们蜂拥而来,将庙里挤了个水泄
不通。王之涣见人进得差不多了,喝令关上庙门,然后
命差役先后把小孩、妇女、老头轰出庙去。庙里只剩百
多今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王之涣命令他们脱掉上衣,面
对着墙站好。然后逐一查看,发现一个人的脊背上有两
道红印子,经讯问,是刘月娥的街坊李二狗,正是他行
凶杀人。
王之涣这次破案与审狗有什么关系呢?
课前预习
文言文阅读一
文言文常见词语指导
【阅读指导】
文言字词的一些特点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一部分字词,如“山”“水”“牛”“田”“取”“弃”“追”“观”“美”“恶”“强”“弱”等,无论音、形、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但就语言文字的整体来说,因为时代相隔久远,而且语言文字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又有很多差异。阅读文言文,首先要力求学握古今字词的差异。那末
差异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为了说明这个问忍我们先举一个例子: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日:“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
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韩非
子》)
在上述一段文字中,“卫人嫁其子”的“子”,是指“女儿”;“出”,指“休弃”,即“被婆家逐回娘家”;“幸”,指“侥幸”;“姑”,不是现代汉语中通常指的“姑母”或“姑嫂’的
为聪明”。达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卫国有个人嫁女儿时教育她说:“一定要私底下积聚钱财。做人家媳妇而被逐回娘家,是常有的事;那些能成家立业,终身偕老的,是侥幸的事。”他的女儿因此私下积聚钱财。她的婆婆认为她积了很多私财而把她赶回娘家。卫人的女儿所以校友回家,是违背了她要出嫁的道理。她的义亲不责
备自己对女儿教育的错误,瓦而自以为见识高明而能增如财富。
由此看来,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字词的音、形、义,就能弄懂弄通文言文的意思,否则常常会搞
错。下面简要地介绍文言字词的一些特点。
(一)通假字
在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而已,即甲等于乙,这两个字就叫
通假字。在上述《韩非子 说林上》的一段文字中,“反”同“返”,“知”同“智”,就是通假现
象。如:
从——同“纵”,纵横的纵。
生——同“性”,本性。
疾——同‘嫉”,妒忌。
(二)古今词义不同
有些词的意义,古今差异很大,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如
“去”,古代通常解释为“离开”,而现代汉语中是指“到什么地
知识串讲
方去”。“去京”,意思是“离开京城”,现代汉语却是“到京城
去”,其他如:
古义今义
走跑步行走
快痛快迅速
涕眼泪鼻涕
妻子妻和子只指妻
烈士刚正有节操的男子为革命事业牺牲的人
推敲文言文牺牲祭祀的祭品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
(三)一词多义
现代汉语中也有一词多义的现氯但由于文言文单音比较多,因而这个问题比较突出。同一个词,不仅有好几个自跃而且可能分属不同的词类。到底哪一个解释最恰当呢呢就要纫纫琢磨、推敲了。如:故:①原因,缘故。“既克公问其故。”
②所以,因此。“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事故。“王室多故。”
④故意。“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⑥老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⑥本来。“此物故非西产。’
以上各个词的解释并不是它们的全部用法。要掌握一词多义,孤零零地背几个现成的解释是不行的,关键在于多读文言文,接触多了,就不会陌生了。
(四)词性的变化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一样,它的词基本上是有定类的,同样可分名词、动词、代词、副词、形容词、数量词等等。名词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动词主要作谓语;形容词主要作谓语、定语和状语。但是有些词在句子中临时处在另一类词的位置上,起着另一类词的作用,这就叫做词的话用、词性的变化。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 (踢,名词作动词用)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吹绿,形容词作动词用)
③少时,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 (犬坐,象狗一样蹲坐着。犬,名词作状语)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产,收入,动词作名词用)
其他还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占绝大多数,文言虚词只占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文言虚词,作用也很大,因为它用得很频繁而且解释也十分灵活,往往一个文言虚词理解错误,就会把整句整段的意思搞错。所以学习文言文,应把掌握虚词和实词看得同样重要。
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①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
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人)智②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
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
足乔③为盗④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
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1.给下列文字加上标点。
臣 患 之 (人) 智 如 目 也 能 见 百 步 之 外 而 不 能
自 见 其 睫 王 之 兵 自 败于 秦 晋 丧 地 数 百 里 此 兵 之 弱 也 庄 足 乔 为 盗 于 境
内 而 吏 不 能 禁 此 政 之 乱 也 王 之 弱 乱 非 越 之 下 也 而 欲 伐 越 此 智 之 如 目
也
2.本文段虽短,但不失为楚庄王、杜子两人之间的一场辩论会。
辩论的话题是
楚庄王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杜子进谏时用了什么方法让楚庄王改变了主意:
3.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于文中楚庄王“目不见睫”一样的毛病,请举例说明。
【注释】
伐:攻打;睫:眼毛;愚:担心,担忧
患:忧虑;谏:劝谏;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智之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庄蹶:战国时期农民起义领袖,以楚庄王时代不同,是寓言假托。
庄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
例题解析
(一)阅读《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回答下列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
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2.翻译下列句子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 .必以分人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D .以刀劈狼首
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注释】
(1)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现诸暨市。
(2)牧:放牧
(3)陇:通“垄”,田埂。
(4)诸:许多。
(5)亡:丢失。
(6)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7)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8)如此:这样。
赏析小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