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诀
⼀、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篇⽂章甚⾄⼀本书,都是⼀个汉字挨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读书都要⾃⼰断句,常常在⼀句话的末了⽤“。”断开,叫“句”;在⼀句之内语⽓停顿的地⽅⽤“、”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考点解析
断句是考查⽂⾔⽂的传统⽅式,是学习⽂⾔⽂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化等⽅⾯的常识,因⽽断句能⼒⾼低,成了阅读⽂⾔⽂能⼒⾼低的⼀个重要标志。古⼈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原意。古书中就有⼀些记录断句不当⽽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吾闻夔⼀⾜(⼀⾜,⼀只脚。笔者注),信乎?”⽈:“夔,⼈也,何故⼀⾜?”彼其⽆他异,⽽独通于声。尧⽈:‘夔⼀⽽⾜矣。’使为乐正。故君⼦⽈:‘夔有⼀,⾜。⾮⼀⾜也。”
这个⼩故事,对于⼈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喻的。
三、⾼考试题回放
将下⾯⽂⾔⽂中画线的部分⽤斜线断句。(5分)
近塞上之⼈有善术者马⽆故亡⽽⼊胡⼈皆吊之其⽗⽈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其马将胡骏马⽽归⼈皆贺之其⽗⽈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好骑堕⽽折其髀⼈皆吊之其⽗⽈此何遽不为福乎居⼀年胡⼈⼤⼊塞丁壮者引弦⽽战近塞之⼈死者⼗九此独以跛之故⽗⼦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参考答案:
①马⽆故亡⽽⼊胡/⼈皆吊之
②其马将胡骏马⽽归/⼈皆贺之
③家富良马/其⼦好骑/堕⽽折其髀
④丁壮者引弦⽽战/近塞之⼈死者⼗九
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四、⽅法指津
不少考⽣畏惧⽂⾔⽂断句题。那么,给⽂⾔⽂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断句有时是有⽅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定的⽅法,抓住了⼀些关键,就会给⽂⾔断句带来⽅便。笔者在⽂⾔⽂断句教学中,查阅⼤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套较为实⽤的断句⽅法。请⼤家先记住下⾯的⼝诀:
古⽂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把句断。联系全⽂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云”、“⾔”,对话最易被发现。常⽤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般中间要点断。题⽬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意全理解,始可动⼿把句断
学⽣给⽂⾔⽂断句时,常犯的⼀个⽑病是⼀边看⼀边点断,看完了⽂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步到位”的⽅法是⾏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似懂⾮懂不⾏,读⼀遍两遍、⼀晃⽽过也不⾏。我们拿到⼀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先要通读
全⽂,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然
拿到⼀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先要通读全⽂,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章的内容,先断出⼏个⼤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断开来。⽐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意及层次:该段⽂字讲述了“近塞上之⼈”(塞翁)失马、得马和⼉⼦堕马的事,告诉⼈们不要孤⽴地、静⽌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章的⼤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堕马”这⼀发展过程,抓住⼈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段⽂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致掌握了⽂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这是⼀种先易后难的⽅法。⽐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断句,也就暗⽰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些明显的标志(如下⾯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要联系上下⽂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断句。⽐如学⽣在做北京卷⽂⾔⽂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要是受“胡⼈”、“归⼈”的⼲扰,
其实只要联系下⽂的“家富良马其⼦好骑堕⽽折其髀⼈皆吊之其⽗⽈”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后⾯应断开,“其⽗⽈”前⾯也应该点断,所以“⼈皆吊之”应该断在⼀起,再看①②句中的“⼈皆吊之”“⼈皆贺之”,形式与之相同,⽽且都是写⼈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
3.紧紧抓住“⽈”、“云”、“⾔”,对话最易被发现
推敲文言文⽂⾔⽂在叙述⼈物的对话时,经常⽤“⽈”“云”“⾔”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便。遇到“⽈”“云”“⾔”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判断出说话⼈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此何遽不为……乎”。
4.常⽤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了⼆⼗七个“也”字,⼏乎每句句末都⽤了“也”字,传为美谈。⽂⾔虚词的主要作⽤是表⽰语法关系和语⽓,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的语⽓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可断句,常⽤于句⾸的相对独⽴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词“也、矣、耶、哉、乎、焉、兮、⽿、⽽已”等后⾯可断句;
③有些常⽤在句⾸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论”“⾄若”“是以”“继⽽”“纵使”“然则”等前⾯⼤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已⽽”“斯须”“既⽽”“俄⽽”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彭端淑的《为学⼀⾸⽰⼦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也,吾材之庸不逮⼈也;旦旦⽽学之,久⽽不怠焉,迄乎成,⽽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也,吾材之敏倍⼈也;屏弃⽽不⽤,其与昏与庸⽆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岂有常哉?”
这段⽂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七个句⼦,⽤了⼗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词共⼗⼀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然则”),代词两个(“之”),句⾸语⽓词(“岂”,也有⼈称之为情态副词)⼀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乎”⽤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在句中舒缓语⽓,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种⽂⾔⽂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是瞻);“⾮唯……抑亦……”(⾮唯天时,抑亦⼈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礼,何施之为?);“⽆乃……乎(⽆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乎”(得⽆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所”“有以”“⽆以”“以为”“何所”“孰若”“⾄于”“⾜以”“得⽆”“⽆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语法知识,对⽂⾔⽂的句⼦进⾏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当运⽤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样,⽂⾔⽂中主语和宾语⼀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谓语⼜是构成句⼦的核⼼,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推断,就能提⾼断句准确率。⽐如北京卷中的“马⽆故亡⽽⼊胡⼈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归⼈皆贺之”两题,到动词“亡”“⼊”“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将“将……⽽归”误断为“归⼈”。
另外,主语之后⼀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般不断句,但“⽈”“云”“⾔”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词之间⼀般不断句。⽂⾔⽂语序和现代⽂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词前。如掌握了⽂⾔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般中间要点断
古⼈写⽂章,⼗分讲究对仗⼯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对偶句、排⽐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这⼀特点进⾏断句,常常是断开⼀处,接着便可断开⼏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北京卷中
的“其⽗⽈此何遽不为……乎”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解内容和断开⽂句都有很⼤的帮助。
古⽂中两个相同词语连⽤,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北京卷中的“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如《愚公移⼭》:“汝⼼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虽我之死,有⼦存焉;⼦⼜⽣孙,孙⼜⽣⼦,⼦⼜有⼦,⼦⼜有孙,⼦⼦孙孙,⽆穷匮也。”
8.题⽬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做完后,通读⼀遍,⽤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做到点断后的每⼀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死者⼗余万,斩⾸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都讲得通,但“争投⽔死者⼗余万”⼀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为什么“争投⽔死”呢?他们争着投⽔,是为了活命,⽽不是⾃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后加上⼀个逗号。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法只是登堂⼊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本⾝是需要⾏动的,也就是需要⾃⾝的能⼒。能⼒从何⽽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功底;熟读⼀些典范的⽂⾔⽂,培养语感;古⼈云“观千剑⽽后识器,操千曲⽽后晓声”,多做⼀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中提⾼。 
四、巩固练习:⽤斜线给下⾯两段⽂⾔⽂断句
1.陈太丘与友期⾏期⽇中过中不⾄太丘舍去去后乃⾄元⽅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尊君在不答⽈待君久不⾄已去友⼈便怒⽈⾮⼈哉与⼈期⾏相委⽽去元⽅⽈君与家君期⽇中⽇中不⾄则是⽆信对⼦骂⽗则是⽆礼友⼈惭下车引之元⽅⼊门不顾。(《世说新语·⽅正第五》,1983年⾼考语⽂⽂⾔标点题))
2.王黄门兄弟三⼈俱诣谢公⼦猷⼦重多说俗事⼦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者最胜客⽈何以知之谢公⽈吉⼈之辞寡躁⼈之辞多推此知之(《世说新语·品藻第九》)
3.宋⼈有得⽟者献诸司城⼦罕⼦罕不受献⽟者⽈以⽰⽟⼈⽟⼈以为宝故敢献之⼦罕⽈我以不贪为宝,尔以⽟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罕⾮⽆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与搏⿉以⽰⼉⼦⼉⼦必取搏⿉矣以和⽒之璧
者皆丧宝也不若⼈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罕⾮⽆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与搏⿉以⽰⼉⼦⼉⼦必取搏⿉矣以和⽒之璧与百⾦以⽰鄙⼈鄙⼈必取百⾦矣以和⽒之璧与道德之⾄⾔以⽰贤者贤者必取⾄⾔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罕之所宝者⾄矣(《刘向新序·节⼠第七》)
参考答案:
1.陈太丘与友期⾏/期⽇中/过中不⾄/太丘舍去/去后乃⾄/元⽅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尊君在不/答⽈/待君久不⾄/已去/友⼈便怒⽈/⾮⼈哉/与⼈期⾏/相委⽽去/元⽅⽈/君与家君期⽇中/⽇中不⾄/则是⽆信/对⼦骂⽗/则是⽆礼/友⼈惭/下车引之/元⽅⼊门不顾。
2.王黄门兄弟三⼈俱诣谢公/⼦猷⼦重多说俗事/⼦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者最胜/客⽈/何以知之/谢公⽈/吉⼈之辞寡/躁⼈之辞多/推此知之
3.宋⼈有得⽟者/献诸司城⼦罕/⼦罕不受/献⽟者⽈/以⽰⽟⼈/⽟⼈以为宝/故敢献之/⼦罕⽈/我以不贪为宝/尔以⽟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罕⾮⽆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与搏⿉以⽰⼉⼦/⼉⼦必取搏⿉矣/以和⽒之璧与百⾦以⽰鄙⼈/鄙⼈必取百⾦矣/以和⽒之璧与道德之⾄⾔以⽰贤者/贤者必取⾄⾔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罕之所宝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