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乙】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①。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②。中秋谁与共孤光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②[妨]遮蔽。③[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参考答案】
11.甲词基调昂扬、乐观。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莫听”“何妨”“谁怕”三个词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表现得特别充分。
乙词基调消沉、哀婉。通过对秋凉夜中风叶、孤光明月景物的描写,反映出词人谪居后的苦闷心情(咏人生之短暂,叹壮志之难酬,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慨知音之难觅)。
(评分标准:基调1分,情感2分,结合内容2分,共5分)
(2021四川达州)
【甲】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B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4.甲词中加点的“婵娟”在词中指的是o (1分)
15.甲乙两词共同表达了苏轼哪种可贵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中划波浪线的A、B两句具体阐述。(3分)
【参考答案】
16. (1分)月亮
17. (3分)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1分)。A句表达出词人感悟到: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皆然。表现了词人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1分)。B句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1分)。
(2020湖北孝感)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阙内容所展示的画面。(2分)
(2)这首词作者以幽默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2分)
【参考答案】
12. (1)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 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只要能结合上阙内容描述,语言通畅即可得分)(2)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答到“乐观”“旷达”等相关词语均可得分)(2019四川广安)
与诗同行定风波[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宋元丰五年(1802),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春天。
1.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2分)
2.这首词景、理、情水融,历来为词评家所称道。说说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2分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1分);二是风雨后斜阳相迎(1分)。
2.4分作者在词中描绘了淡然面对风雨斜阳的情景(1分),在叙事绘景中含蓄说明了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际遇应泰然处之的人生道理(1分),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2分)。
(评分说明:答出“旷达”和“随遇而安”任意一点可得2分。)(2014广东佛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