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  明壮志
                ——赏王安石《登飞来峰》
一、学情分析
《登飞来峰》一诗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第三首。本单元选文题材多样,无论散文还是诗歌,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对寄语情感或志趣的“景”与“物”的描摹,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思考。因此单元目标有三个:1.感受课文中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2.借助具体文字,感受语言之美,并进一步理与诗同行解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手法。3.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而七年级学生身体机能逐步健全,他们的学习特点呈现出成熟性和幼稚性相统一的特点。 一方面他们的知觉在精确度和概括性上有所发展,他们不仅能够观察事物的细微之处,还能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他们的记忆力由机械记忆开始转向理解记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好奇心强等这些都为他们把握诗歌意象及特征,理解诗意,品味探
究等提供了有力条件。但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批判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和深刻性,在学习上对诗歌的品评鉴赏功力尚浅。因此学习本诗应在诵读、品味诗歌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理解内容,并通过意象的分析、典故的补充、时代背景的简介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并能背诵全诗;
3.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4.学习知人论世的古诗阅读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品味诗歌,补充学习资料等,引导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为了理想而不畏困难,积极自信的情怀。
三、教学思想
1.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2.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3.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4.关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
四、课程资源
主要课程资源:教师、学生、统编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多媒体教学资源、课堂
过程生成性课程资源等
选取资源理念: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多角度分析、使用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教与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益。
五、教学内容
本节课遵循以“诗歌为核心,品鉴为重点,信息技术为辅助”的原则,立足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以“板块式”教学为教学思路,包括“三框架、六环节”。三框架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任务驱动,品评探究——迁移运用,课后拓展;六环节主要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与诗同行,吟诗歌韵律”——“与诗同行,品意象之壮”——“知人论世,悟情感之壮”——“课堂总结,内化提升”——“课外作业,比较阅读等,条理清晰,力求各个板块层层深入,每个教学板块都能构成对学生的一次有效训练活动,使课堂达到丰富而高效。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读懂诗人。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为了理想而不畏困难,积极自信的情怀。
七、教学方法
    通过吟诵法、品读讨论法、拓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技术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而来达到古诗词教学的朗读训练、知识积累、内容理解、审美赏析、知人论世等目标。
八、教学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腊梅尚未绽放,却因他而芳香;抚河虽未奔腾,却因他而有名。他不惧飞来峰浮云遮眼,感叹褒禅山奇观未解,泊船瓜洲携春风又绿江南岸。在北宋那个战火纷飞与诗词兴盛的年代,铸就了一位千古传奇人物——王安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登飞来峰》
,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和豪迈的气魄。
(二)任务驱动,品读思辨
学习任务一:与诗同行,吟诗歌韵律
屏幕显示:诵读  感受音律
师过渡语:看我们的学习任务——诵读,感受音律。诵读,其实就是吟诵。为什么叫“吟”呢?就是要读出韵味来。先听听大家的朗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同学读。谁能尝试给大家读一读?
(3)听音频朗读,注意语速、节奏和情感抑扬。(出示朗读视频)
(4)全班齐读。下面我们全班齐读古诗,这次不仅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还要与名家比一比,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学习任务二: 与诗同行,品意象之壮
屏幕显示:品读  读懂诗歌
1.教师过渡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南朝刘勰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读登高诗,首先要关注登高所见之景和所抒之情。在诗歌中,作者用来传达自己情感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中国古典诗歌常常借用意象来表达情志。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王安石登上飞来峰看到了哪些景象?
师生对话,解词释意、品析意象,读懂诗歌内容
明确:这里有高耸入云的塔,雄鸡报晓,看到了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这里还有层层翻滚的浮云,它能遮住了远望的双眼。
教师小结:“浮云”这里是运用典故。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王逸《楚辞章句》中说“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陆贾《新语·慎微篇》中说“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教师开设微课堂:
微课堂:
                        用典,以传情达意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委婉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委婉含蓄
用典的效果:委婉表意,精练语言,生动典雅。
 
学习任务三:知人论世,悟情感之壮
教师过渡:很多我们常用的成语都是典故,比如“卧薪尝胆”。用典是一种高层次、雅致的表现方法。用典的句子的含义需要人们去深入思考才能理解。《登飞来峰》是一首因用典而更有深意的诗。再来给同学们补充一点王安石的人生经历。请大家看补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