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中“行”之辨音
与诗同行作者:佟百成
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0年第01期
与诗同行作者:佟百成
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0年第01期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的第一首《木兰诗》(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同行二十年”的“行”有两种读音。读音不同,意义也不相同。读“xíng”音,作动词,释义为“行军”或“一同行军打仗”;读“háng”音,作名词,释义为“行伍(泛指军队)”或“共同战斗生活”。笔者认为,“同行十二年”中的“行”读“háng”音是十分妥切的。
从诗的上下文联系和课文已经给的注释上分析,“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伙伴皆惊忙”的主要原因。所以,“火伴”是“同行”的最好的诠释。看教材236页的注释(17)对“火伴”的解释,“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由此可以认定木兰和火伴是“同伍”的关系。既然是同一个灶上的战友,也就必然是在同一编制的单位中。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796页“行”读“háng”音时,其八种解释中的第二项这样注解的:“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后汉书·应奉传》:奉读书,五行并下。)古以‘行伍’,泛指军队。”如《左传·隐
公十一年》:“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卒:百人为卒。出:交纳。豭:公猪。)这样,我们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同行十二年”,就意味着木兰和“火伴”们是在同一个编制的单位中,并且在同一个灶上吃饭的同甘共苦、风餐露宿多年的战友。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中,木兰却丝毫没有暴露自己“特殊”的身份,就更加赋予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神奇的彩。衬托出了她非凡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同时,也回应了“伙伴皆惊忙”一句,使其表达得更完美,更符合实际。
如果把“同行十二年”读成“xíng”音,只能理解为“行军”或“一同行军打仗”为妥。则全句就成了“一同行军打仗多年。”就使“同行十二年”这句话的内容显得单调、不充实,更重要的是,淡化了这首诗神奇彩和鲜明的主题。也会让人质疑,难道说,木兰和伙伴们从戎多年就一直在“行军”吗?这就太不合乎实际了。所以,“同行十二年”中“行”读“háng”音不能读“xíng”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