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语言与文化研究(2018年夏第十二辑)
以诗为旗偕美同行
——美国《常青藤》诗刊创办10周年回眸
◎[美国]姚园
题记:尽管生活中值得铭记的东西不一定皆是生活中的诗意,但诗中的智慧,是我们生活的瑰宝,是我们坎坷途中的坦然,也是我们《常青藤》诗刊
走到今天枝叶繁盛的一种缘由。
一、创刊过程的回顾及诗刊宗旨
从2005年伊始的3月18日,对我、对美国《常青藤》诗刊、对关心支持我们刊物的人来说,都是一个特别,让人沉浸、感恩的日子。与其说它是沿着我们的初衷无悔走来的印证,不如说它是我们乐此不疲深爱着的华丽又苍凉小小“世界”。
毫无疑问,这天是我们刊物诞生之日,为什么会选择这天?似乎有些模糊了,但当初那种激情与悸动在走过10度春秋之后,依然记得和犹在。
为什么要在远离汉语土壤的异国不凭借外界任何支助,不但不盈利,反倒赔本地
创办一本看似行走在文学边缘的诗刊这个貌似不该是问题的问题,在被他人不时问起时,我既不觉得自己处于一种说不出来尴尬的境地,也不觉得自己是选择上的一时冒然。要说答案抑或也简单,只因为热爱文学,热爱诗歌,只想为更多怀抱同样一颗挚爱纯文学之心者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的作品在关注与交流中恣意地在世界这个广袤的天地里展现。
在我们对外发布成立《常青藤》诗刊时,便在乐趣园网站开设了一个“常青藤诗刊论坛”,迅即在诗坛引起不小的轰动,当天就有上百诗人前来祝贺,通过论坛、投稿。紧接美国多维邮报、西雅图时报、新闻周刊等先后以“旅美女诗人姚园主
华文文学1H 编美国《常青藤》诗刊创刊”为题给予报道。
那天,著名艺术家李洪涛先生发来贺词:)祝贺姚园创办《常青藤》诗刊!愿这粒
)常青藤”种子,在世界诗林这片净土中,用你真情去浇灌;用赤诚热心做阳光;用你内
与诗同行心深处的爱作肥料,静静地等待)种子”发芽、开花、结果。让那四季长青的藤条、枝干、根条纵横交错地锁住每个人的心灵,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亲密无间;让那朴实、精确、真实动人的诗篇,触动人们心底醉柔嫩的角落,萦绕于脑海、盘旋于心灵、回荡于
星空!”;徐悲鸿弟子著名手指画家龚乃昌先生用手指醮着墨书写的''常青藤生命之花
常开”;《中华名人书画》总编、中联兴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张骏先生,北京联合大学美
术教授李金亭先生,创作型全才画家、中国旅游报主任编辑张坤先生,中国致公出版
社总编辑田俊江先生等以画、书法贺之,让我们受到多大的蒙恩与激励啊!
创作型全才画家、中国旅游报主任编辑张坤先生
赋画祝贺《常青藤》诗刊创刊
北京联合大学美术教授李金亭先生赋画祝贺《常青藤》诗刊创刊
1121语言#文化研究(2018年夏第十二辑)
《中华名人书画》总编、中联兴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张骏先生赋画祝贺《常青藤》诗刊创刊
6
-
4
fl
中国致公出版社总编辑田俊江先生赋词祝贺《常青藤》诗刊创刊
那段日子,好像几乎每天睁开眼便是开电脑,看我们论坛的动态,那不分昼夜的勃勃盎然,那如水一般汹涌而来的诗作,我们的驻站诗人与版主们诚恳的评贴……"
来由于乐趣园网站对外关闭,我们论坛才不得已下转去新浪开设《常青藤》诗刊博客。
但是许多的名字在我们“常青藤*史上一直是闪闪发光的,他们是:汉江、白沙、海风、巴山雨、蓝花伞、罗唐生、高文、笔尖、王征珂、朱枫、赵福治、严家威、竹露清滴响、衣水、维子、兰江、空灵
部落、蔡宁、李晓泉、燕冰、张之、沙沙、旗烈、静庐听雨、南白沙、
华文文学117王天迅、秦华等。其中才华横溢的竹露清滴响因病于2014年10月撒手人寰了,但她
为我们《常青藤》,为诗歌的奉献,不会随着她的远逝而消隐。
如今《常青藤》诗刊已走过10年历程,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华语诗歌刊物之一。我们始终坚守办刊的宗旨,即从一开始我们将刊物定位为国际性诗歌刊物,我们
要一手擎起我们中国文化的灿烂,一手挽起西方文化的精华,双手构筑赋诗、作文的
自由乐园;我们主张:智性、灵性、真情、唯美等。在自己“藤蔓”所能牵连的领域内,力
争不遗漏一首好诗,也决不滥竽充数。精益求精,重诗歌文本而不重人名声望,是我
们取稿的唯一尺度。
在此,请允许我藉《常青藤》的创刊词诠释创建的心路:
《常青藤》,与你相拥
记得去年回国与几位编辑聊天,当我提及与北京的诗人朋友……话音未落,就被他们惊诧地打断:这年头还弄什么诗骤然间,让我为诗又傲
又伤。在外漂泊的日子,我可以不在乎他人的看法;而在我熟悉、挥之不去
的故土,会因此一百八十度转弯?
以后,那几位编辑依然向我邀稿。我在交稿的同时,郑重地告诉他们:我将在美国创办《常青藤》诗刊。那一刻,我似乎才发现那种来自心底虔诚
的无畏与愉悦。
诗在夹缝中生存,似乎为一个国际现象。美国幽默报人唐.马奎斯说:“出版一本诗集,宛如将一片玫瑰花瓣抛下大峡谷而期望听到回V”。似乎
愈是如此,才有尝试的必要。
尼采说过,人类之所以可爱,正在于他是一个跨越的过程与完成。那么,套用他的话,便是:写诗之所以可爱,正在于一个跨越过程,至于完成的
程度,恐怕只能因人而异。
自3月18日在网上、美国报刊发布《常青藤》创刊消息,不到两个月收到海内外诗人的数千来稿。年龄最大的是年长八十多的旅美著名作家诗人
吴崇兰阿姨,最小的是十来岁华裔少年诗人Alan。每当从《常青藤》网络论
坛或信箱展读一首首诗稿,总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怦动与敬意。我好像是在
黎明的曙光里与她们邂逅、相拥,好像是在夜幕下与她们围炉而坐,聆听心
117)语言与文化研究(2018年夏第十二辑)
灵泉水的叮咚……尽管来稿从质上衡量,是不可避免的参差不齐,但从另一角度却窥视着希望的所在。当一个人无可挑剔的时候,其实也是原地踏步,抑或乏味的开始。虽然我也崇尚完美,追求完美,可残缺的美有时更令人心颤。
然,这一观点并未影响对一首首诗的判断#古人Y,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换言之,好诗怎么都会脱颖而出。我曾对一位诗人朋友说,在阅读诗的过程中,要么气势磅礴的会给我些震撼,要么悲天悯人的情怀使我仰视,要么柔肠寸断的让我情不自禁,要么灵气十足的我会流连。我最不喜欢那种要死不活,泛泛而谈不痛不痒的东西。所以,我才邀了十多位诗人朋友为编委、版主,以免个人的偏颇疏漏什么。
而编委和版主们的尽职,是我今生的幸运与“债务”。此刻,甚至不知用什么言语表达深藏于心中的感激。尽管我们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而来,如一位编委说的,为诗这个上帝打工,我无怨无悔。他的话或许也应该是我们全体同仁的心V。
《常青藤》不过是为众多诗人朋友提供的一座舞台,《常青藤》不但要将诗人心V凝固,还要携着她们走进美国国会图书馆,走进中国国家图书馆,走进...
当有那么一刹那,你倦了,顺手一翻案边的《常青藤》,如果第一感觉,常青藤这三个字令你反射出缤纷的春天;或者其中某一首诗,引起你共鸣,我会为你也为自己高兴。《常青藤》与你同忧同乐之余,也会思危。此时她不仅仅属於什么载体,而应归于海洋。大浪淘沙,多少人物由此诞生或消散。
除了拍手称颂,或扼腕叹息,我们继续上路,风景这边独好。而《常青藤》因你的参与,才斑斓多彩。只是在第一期编辑结束的瞬间,对因版面有限而延缓至下期的好稿,有难以言尽的歉意。
人生本由遗憾组成,你的遗憾,曾几何时也光顾于我,愿我们在《常青藤》这大家的天地,相互倾吐,相互支撑,永远在诗的海洋中徜徉……
5/24/05/1:00pm于西雅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