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初中文言文中的三“记”
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它不只是用了某种线条、曲线、面、齿纹、石头浮雕、颜、音调、文字乃至于其它媒介,就算尽了它的能事,而是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我们不可把文学意蕴视为某种抽象、简单的概念,用知性化的概念来代替文学意蕴的发掘,而应该从作家的具体情感、所处的时代精神及其共性审美意识,去对意蕴做深层次的品味。因此,我们在文学作品的解读教学中应力求让学生艺术地把握意蕴的三个基本要素,即个体情感、时代精神和共性审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由浅表到深层地、多向性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蕴。下面就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例,简析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
一、“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的写景艺
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字子厚,祖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
唐朝著名的思想间、政治家、文学家,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柳宗元的散文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论辩文(如《封建论》、《非国语》等)、
寓言小品(如《黔之驴》等)、叙事文(如《段太尉逸事状》等)、山水游记
(如《永州八记》等)。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
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
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在滁州他共写了
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
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小石潭记》中景语
即情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晋宋以后,以散文的形式描绘山水最出的作品要数郦道元的《水经注》,
但那是地理书而未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出现。唐代文学家元结在唐代宗年间写下
的《右溪记》是地道的山水游记体裁,描写亦颇有特,但未形成大影响。柳
宗元最有独特贡献而为他人难以比拟的方面则是山水游记,尤以贬官永州以后
所写的“永州八记”最为著名。《小石潭记》是这组游记中的第四篇,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这篇散文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谪官流放后的苦闷心情。
(一)、写景,着重写潭中的鱼。文章开篇,先声夺人,概写小石潭的全貌,给读者以整体印象,然后岩开笔墨写潭底、潭边风光及潭中游鱼,似乎已
将潭水遗忘,然而细写游鱼就是细写潭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了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出潭水的透明清澈,写潭中清澈之水和游鱼之态,堪称绝笔。潭中鱼儿,有动有静,静态逼真,动态轻盈。作者说游鱼“似
与游者相乐”,鱼之自然之态,人之愉悦之情,交关于一语之中,曲折含蓄,耐人玩味。这些都显示出作者对自然风物感受的敏锐,刻画的精妙,体味的深切。表面的“超然物外”是暂时的,大自然的优美景物最终洗刷不了作者心中的惆
怅和烦闷。因此,由情入景、由情即景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二)、写潭上的景物,着重写了潭外的小溪。“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弯曲的长蛇在蠕动。这两个贴切的比喻仅用了“斗折蛇行”四个字,语言洗练工饬。作者还
用“明灭可见”四个字
写了从潭上远望小溪流去的景象,由近到远,视野开阔。行文至此,作者仍意
犹未尽,又着一比喻,“其岸势犬牙差互”,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精
准贴切,使读者倍感形象逼真。
(三)、写小石潭幽静冷清的氛围。文章一开始就写隔着竹林便听见有如环佩一般清脆的水声,未睹其形,先闻其声,显露出石潭是处于一片密林之中
的幽僻所在。潭之奇,水之洁,林之幽,交织成一种清奇幽美的境界。结尾写“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坐清潭绿荫之中,一股孤清之气逼人,。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突出一个静字,把自然环境中的静渗透到心灵中去,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是自然环境给人的享受,又何尝不触动那人世摧折给予作者的感受!这不能不使作者感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十分隐微而又相当深沉地反映出柳宗元被贬谪后孤清心境煎熬的创伤,以及谪生活的凄苦
寂寞,孤独无助。
本文除了寓情于景以外,还有以下特点:1、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给人以全方位的美感享受:如“倏尔远逝,往来翕忽”、“如鸣佩环”、“凄神寒骨”
柳宗元永州八记
等。2、善用比喻,巧抓特征: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准确地描绘出事物的个性特征。3、点明游踪,线索分明: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潭西南而望”、“坐潭上”、“乃记之而去”等。
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
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
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
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总之,作者运用简练而细致的笔触,实中写虚,以静写动,绘声绘地勾
画出游鱼、小溪等景物的生动情状,尤其写潭中的游鱼一段,更使文章平添了
几许神韵彩。本文以写景取胜,它渲染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
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作者谪居时的孤独郁闷的情怀。
二、借楼言情,据情写志——《岳阳楼记》的构思艺术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谥“文正”。宋朝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等人大力推行“庆历新政”改革。庆历四年,
改革流于失败,范仲淹等人受保守官僚的攻击和弹劾,被贬出京。庆历五年,
范仲淹的同榜进士和好友,时任巴陵郡郡守的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请范仲淹
作记。范仲淹为了抒发自己的爱国爱民情感与好友共勉,就于次年写成了《岳
阳楼记》。
《岳阳楼记》在成千上百的关于描写岳阳楼的诗文中独占鳌头,天下夺魁,不仅在于写景状物曲尽其妙,而且构思谋篇苦心孤诣,不落俗套。
(一)、从“楼”到“论”,架设通向“论”的桥梁。文章本是应友人滕子京之约为岳阳楼写记的,可作者的真正意图却在于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楼和论之间,本无桥梁贯通,但作者从楼设笔,言
从楼起,居然达到了自己议论天下忧乐的目的,毫无牵强之迹,雕琢之痕,浑
然天成。作者的行文思路是这样的: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修缮岳
阳楼,友人瞩己作文;为楼作记,自然想到楼的宏伟壮阔;由楼的大观,又想
到楼处南北通衢,楼据要冲之地,顺势导出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最后泻入正论,托出主题。结构环环相扣,逐层推进,由物到人,由人及情,由情及理,犹如猛虎下山,蛟龙出水,一气呵成。
(二)、略“叙”详“论”,留足展开“论”的空间。既然是借楼言理,当然离不了岳阳楼这个中介。假如抛开岳阳楼不写,论就犹如断线的风筝;假如大写特写,又势必喧宾夺主,冲淡题意。关于重修岳阳楼的原因,作者只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一句蜻蜓点水地带过。关于新楼的规模,略略地交待了“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因为要借巴陵胜状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为结尾议论做铺垫,就不能不提巴陵胜状,但仅仅是轻轻一点。言“胜状”,只写一湖,写湖只写了水势和“朝晖夕阴”的变化,赶紧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刹住,并以“前人之述备矣”作结。以上这些,都属略写,目的是为议论留足丰余的空间,尽情吐露自己关于人生的理性思考。
(三)、遏“情”张“议”,创设反衬议的条件。作者极尽铺叙之能事,表面似在大肆渲染迁客骚人的两种
览物之情,但其真正的用意在于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议论创设反衬的条件,言在“情”而意在“议”。作者抑制住和迁客骚人的相同情感,尽情议论,把深邃的目光投向了国家社稷,庶民大众。居高心系百姓,处远牵挂君王,从心底呐喊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代最强音,就是在今天,这句金子般的话语还深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
《岳阳楼记》的语言很有特。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岳阳楼记》的构思艺术出自机杼,新颖别致。尤其是范仲淹根据孟子的思想加以发展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表达了有志之士宽广的胸襟和高尚的品德。因此,《岳阳楼记》中的许多名句被后人竞相传颂,成为千古名言,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民请命,为国尽忠,名彪青史。
三、图画精美,技法娴熟——《醉翁亭记》的艺术表现力
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谥“文忠”。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朝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庆历五年(1045年),因积极参与“庆历新政”被贬,任滁州知府。在滁
州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精美的图画,显示了欧阳修娴熟的运笔技法。
(一)、泼墨画。作者起笔“环滁皆山也”一句,近乎泼墨,为我们展示了滁州城四周环山的画面。然后,画面愈加清晰,轮廓逐渐分明: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蔚然而深秀”,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的酿泉“水声潺潺”,悄然突起的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作者绘形、绘、绘声地为我们挥洒出一幅清新、优雅的琅琊山水画,艺术地再现了山里之山、山中之泉、泉上之亭,显示作者高超的泼墨功力,把单调、空寂的琅琊山表现的灵气十足,充满活力。
(二)、速写画。作者在第二段里抓住早、晚和春夏秋冬的景物特征,用简洁有力的笔墨,单纯明快的线条勾勒出朝暮和四季美景。首先是朝暮之景:作者抓住了云雾的变化,运用不同的调来表现日出时雾气渐渐散开,清脆的树林显露出来;傍晚,烟云聚拢,山谷随之昏暗。在这幅画里,朝日、林
木、早雾、暮霭形成不同的情调,明暗异常分明,对比极其清晰。然后刻画四季美景:春天用“野芳发而幽香”摹其状,达其味,表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夏天用“佳木秀而繁阴”示其枝繁,明其叶茂,“木秀”、“繁阴”显示夏天佳木葱茏浓叶如盖的特有景;“风霜高洁”则是秋高气爽,霜打落叶的秋天所特有的景观;“水落石出”,河水骤减,冰封雪冬,露出了石头,则是冬天的特征。作者把这四个各具特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寥寥几笔,成功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山中四季画屏。
(三)、工笔画。如果说滁州城的自然环境是泼墨画,朝暮、四季美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