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贬谪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的产物。它是封建时代的文人经历贬谪,地位从庙堂转变到江湖,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乏的生活条件中艰难生存,在上司压迫、社会歧视、亲友冷落中忍受着心灵的煎熬,辗转悱恻中挥笔而作的对其生命的咏叹。
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经才大略,品行高洁,励精图治,向往改革,却仕途坎坷,惨遭贬谪。他倡导文以明道,继承古代士大夫发愤著书的传统,把自己人生的不得意寄托于山水与文学之中。孤愤之中挥笔而作的山水散文,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他的山水散文也开启了贬谪文学的全新篇章。比起政客,他也许更适合做一个放情山水的文人。而我们也许该庆幸贬谪为中国历史增加了一位出彩的文人,为中国文学史开启了新的宝贵篇章。
关键词柳宗元;贬谪;山水文学
一、 贬谪与贬谪文学
“贬,损也”、“谪,罚也”,贬谪,就是古代官吏因过失或者犯罪而被降职调到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就任以示惩罚。[1]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的文人贬谪比较有代表性的大致有四种:第一种以屈原、贾谊为代表。他们志向高远、才高八斗,却被小人的谗言所害而遭贬谪。第二种以韩愈、阳城为代表。他们因坚持原则,直言进谏,触怒皇帝而遭到贬谪。第三种以苏轼、王安石为代表。他们因党争中本派失利被贬。第四种以柳宗元和刘禹锡为代表。
贬谪与贬谪文学在唐朝极盛。李白因得罪皇帝宠妃而被流放夜郎。白居易因反对宦官执掌兵权而遭小人谗言陷害被贬为江州司马。韩愈因极力劝谏阻止宪宗迎供佛骨触怒皇帝而差点被处以极刑,在崔等同僚的求情下还是被贬到了潮州。还有王昌龄、杜甫、刘禹锡等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他们都因贬谪而创造出了许多成就极高的贬谪作品。而被贬最彻底在47岁盛年卒于贬谪地的柳宗元,在遭贬谪之后经历艰难的生活与精神的煎熬,心态发生变化,创作出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开启了贬谪文学的新篇章。[2]
柳宗元的悲剧游记文学是元和贬谪文学的典型代表。柳宗元在贬谪时期的文学创作体裁丰富,有寓言,传记,辞赋,游记,诗歌,各领风骚,这些贬谪时期的作品占他全部作品的
五分之三。在那个年代,柳宗元的命运的和多数的文人为官一样,他在官场上也属于失意者,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贬谪成了一个习惯的用语,由于官场的失意,只好寄情于山水。柳宗元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山水文学的比例占据了很高的成分,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山水文学既表达了柳宗元难使宏伟政治抱负的痛苦感,同时也有着那种飘然世外,享受贬谪生涯的愉悦。以《小石潭记》为例,整篇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的凄苦、孤独,实属一篇寄情于景的典型范例。[3]作者在小石潭,一边享受景中的幽深寂静,方言大自然优雅精致,一时间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再联系自身的不幸遭遇,陡然间怨愤抑郁之情油然而生。“空游无所依”一句,极其准确地写出了潭水的清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的情怀。“相乐”?作者被贬远方,处在精神压抑之中,怎么“乐”得出来?随即,作者又着眼于当下清凉自在的小石潭,心灵突然脱俗、豁达,因为离开了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到了这样一块清静的所在,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了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从柳宗元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柳宗元虽然被贬,官场失意,但是游览于山水之间,作家的心灵也在不断地产生超脱。没有被贬官,哪有机会怡情山水?没有失意,也许不会有流芳千古的《永州八记》。“舍”了功名利禄,“得”到了文学创作的巅峰,
柳宗元的文学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柳宗元山水文学。
二、 柳宗元的贬谪生涯
(一)柳宗元生活的时代背景
唐朝是诗的国度,也是文学昌盛的时代。“韩柳文章李杜诗”。韩愈和柳宗元的文章,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这是唐代最高文学成就的代表。[4]对唐代的历史,史界一般以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划界,分为前期和后期。柳宗元是生活在这两个时期相交汇的中唐社会。前面是盛唐,经济发达,社会安康;后面是衰世,社会一片乱象。历史上所界定的中唐,起始代宗大历年(公元766—779年),终至宪宗元和末年(公元820年),其间五十几年,历经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四朝。柳宗元一生恰巧贯串了这一时代。[5]
柳宗元出生前的十一年,代宗广德元年,也就是公元763年,朝廷平息了安史之乱。在这之前的一年,六十二岁的李白死于避难途中的安徽当涂。李白比杜甫大十二岁。到柳宗元出生前三年,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五十七岁的杜甫又死在去岳阳的小船上。李白和杜
甫是开元盛世的文坛代表,一个是“诗圣”,一个是“诗仙”。这两个人的死也恰好标志了一个时代的逝去。安史之乱,让昔日的繁华成流水落花,一切美好的辉煌都化作梦里烟云。与盛世李白的豪放不一样,中唐这时生出了一个新的时代面孔凸现在人们面前,他内敛不狂放;儒雅不世俗;他倔强不屈没有软骨,这就是柳宗元。
柳宗元出生后,安史之乱已经平息了,可藩镇之患却深深植根于唐朝的社会里。到宪宗时,藩镇由玄宗时的九镇增至四十八镇。柳宗元小时候是在藩镇作乱的战火中度过的。从三岁时起,屡屡遭遇藩乱,给他的童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柳宗元所处的中唐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从安史之乱的危害可以想象其一二。柳宗元被贬永州写的《捕蛇者说》等诗文,深刻地反应了中唐混乱背景下的社会现实。[6]面对社会动荡和藩镇战乱,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以前的豪放自信一下转入痴迷神怪佛道。上自皇宫权臣,下至贫民百姓,痴迷疯狂的状态骇人听闻。而柳宗元的人生与同时代的人不同,他独特,虽然年青时崭露头角就遭朝廷贬谪,一直到死都没走出困境,但是他能说出别人说不出来的话,看透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做出别人不敢做的事,从而能铸就了文学时代的辉煌。
(二) 柳宗元遭贬经历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字子厚,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哲学家,因其杰出的文学才能,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出身书香门第,祖上世代为官,年少时经历过建中之乱,遭受过藩镇割据的战火,因此自小生活在长安的他对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朝廷的腐败无能深有感触。而他的父亲柳镇关心民生,秉公执法,耿直中正,淡然处世的性格,对他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7]。他还曾跟随父亲宦游,到社会中增长了许多见识,并养成了刚正不阿的品德和积极入世的态度。《新唐书》中有记载:“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
柳宗元少有才名,21岁就考中进士,26岁第博学鸿词科。才华横溢的他本可以有一个平坦而光明的仕途,但他不愿随波逐流,偏偏要做一个品格刚正高洁、心系天下苍生、志在君国的文人。他励精图治,向往改革,怀着满腔热血投入到“永贞革新”运动中,想要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挽救社会衰退的现状。却因为改革失败惨遭贬谪。先是被贬为韶州司马,已在赶往被贬地的途中又被下旨贬到更为偏远的永州任司马。他在生活环境恶劣的永州生活了十年后又被贬至柳州。而永州和柳州两地都属于亚热带气候,偏远荒凉,艰苦险恶,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阴冷少雨,古木参天,瘴气弥漫,毒蛇毒物比比皆是。他除了要忍受柳
柳宗元永州八记州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忍受当地匮乏的物质条件和疾病缠身带来的痛苦。在永州,他患上了肿足、痞病、脚气等疾病。这些疾病交互甚至会同时发作,让他痛苦不堪。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云:“以是兀兀行,尤负重忧,残骸余鬼,百病所集,痞结伏集,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內销肌骨,非独瘴疠为也。” 甚至被贬之后,昔日好友也大多与他疏远,甚至有人落井下石,让他饱尝人间冷暖。险恶的自然环境,幽怨感伤的心态,远离家乡的孤独寂寞,仕途的绝望让柳宗元最终于盛年卒于贬谪之地,年仅47岁。
三、 寄情山水,咏失意人生
(一) 凄神寒骨的山水散文
《柳宗元集》中收录了25篇山水游记,都是柳宗元在遭受贬谪之后创作的。他的山水游记或寄情山水,或托物言志,或将二者融合,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柳宗元借山水来寄托其高尚情操比较有代表性的散文有他“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他在开篇就写道: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作者开篇就自称为“僇人”,即有罪的人。然后用“恒惴栗”三个字来描写了自己被贬之后常常惶恐不安的状态。寥寥几句,便使一个心情压抑、步履沉重的出游者形象跃然纸上,深深的悲愤之情也流露无疑。后来写西山“特立”,其实是他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傲然独立于世外的写照。他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雄伟壮丽的山水之间,赋予山水以他自己的情怀与志向,借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无人欣赏又如何,只要自己是美的,就不怕淹没在茫茫天地间。柳宗元自己怀才不遇的失意人生如同这无人欣赏的壮丽山河,作者凄冷幽怆,傲然于世的情怀均寄情于这一山一水之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