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相关的字、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疏通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第一段不直接写西山的妙处;体会本文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写作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柳宗元永州八记
他在永州呆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柳五祠》余秋雨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谁?(柳宗元)
二、自主学习
1、作者介绍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解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寓
言散文有《三戒》等。
2、资料链接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永贞革新),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画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补充“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维设计》)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3、自读课文,正字正音。
僇(lù)人 惴(zhuì)栗(lì) 施施(yíyí) 斫(zhuó) 榛(zhēn)莽 茅茷(fá) 衽(rèn)席 岈(xiā)然
垤(dié) 攒(cuán)蹙(cù) 培塿(pǒu lǒu) 颢(hào)气
三、问题探究:齐读全文,注意字音与停顿,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感情,疏通全文大意。思考:为何这篇文章要加“始得”二字?文中哪几句话提到了“始得”?
直接出关键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翻译:自认为所有这一州山水有不同形态的,都为(被)我所享有了,却不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奇特。
望西山,始指异之。(才)
翻译:远望西山,才指点它并认为它奇异。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开始)
翻译:这时才知晓我从前没有开始真正地享受到游山的乐趣,游山的乐趣从此才开始。
通过这三句话对文章进行分层,第一段是写唯有西山之前的景,而第二段是写西山之景。
四、难点精讲
(一)研习第一段:
1、“恒惴栗”直接交代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被贬之后的郁闷痛苦的心情,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
2、“施施”“漫漫”两个叠词有何作用?
表现了作者平时浏览时的随意与漫无目的,反映了其被贬后压抑、消沉的心情,同时增强文章的节奏感、韵律文辞美。
“到则披草而坐……起而归。”用了哪几个动词?“醉”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状态?可见作者游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披、倾、醉、卧、梦、觉、起、归。整个过程是机械化的。“醉”字表现出作者仕途失意,借酒浇愁愁更愁。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被贬后的孤寂苦闷。
(引导:当我们去浏览美景时,会是这样子的吗?)
3、“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在文中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指出西山“怪特”的特点,引出下文。
4、总结第一部分:
总述未识西山时的浏览情况——疏散无居的宴游之乐。
游玩过程: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上、入、穷;披草而坐,倾壶而醉;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漫无目的、随意、来去随意)
所见之景: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
心理状态:恒惴栗(心中苦闷)
(二)研习第二段:
1、分析“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有何特点?
排比,急促而有气势,自然又讲究,随意又工整,写出作者急欲登山的心情;与上文“漫漫”“施施”之态形成对比,突出西山“异”景的吸引力大。由于这是游记,用简明的文字交代上西山的路线;也写出了西山之不为人知,作者得到西山颇为不易;告诉我们,西山被埋没之深,作者是首次发现,且与作者怀大才却被贬谪于永州有一定的相似性。
2、分析“攀援而等……莫得遁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比喻、夸张。从俯视角度写山下之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山的“怪特”之景。
3、文中又一次写满酌而归,与前一次有何不同,有何作用?
表明作者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欣喜,为到精神的寄托而欣慰,进而沉醉于西山之美和西山之游的精神愉悦之中。心领神会,悠然自得,酒不醉人人自醉。流连忘返,物我交融。(讲解情景交融)
4、总结第二部分
写始得西山后的游览情况——突出西山的独立出众和作者的“宴游之乐”。
再次回到解题时提出的问题:西山有何特点?怎样理解“萦青缭白……不与培塿。”?
西山特点:“特立”,独特卓立。以西山自喻,孤傲不,不同流合污,比喻自己卓尔不的人格;反映自己孤高不俗的志向。以“不与培塿为类”,培嵝喻指阿谀奉承的小人。西山之怪特和作者遭遇挫折却不甘沉沦人人格美相互映照。山之特立,人之特立,却无人赏识,巍然挺立,正气浩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真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啊!”(讲解本文的托物言志,联系写作背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