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赏析兼论图文版
陶渊明?饮酒?赏析
——兼论母语教学要借鉴古代解释学理论
程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赏析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笔者有一种惶恐,陶渊明的这首?饮酒?诗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笔者唯恐自己的解说破坏了这首诗美好的意境。本文努力试着不让读者失望。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说,自己在“人境〞盖了一间草房子。“庐〞〔廬〕,本义是田间小屋,临时居住,春夏季节居住,秋冬季节离开,是农民为了方便农事临时搭建的简陋住所。刘禹锡?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之句,意思也是简陋住所。住的地方简陋,但是主人并不庸俗,从而形成比照,显示出主人的高尚。这一
传统的源头大概是?论语?。孔子称赞颜
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由此可见,“庐〞字是有深刻含
义的。“人境〞就是人居住的地方。大
家可能要问,在人住的地方盖房子,不
是很正常吗?有什么可写的呢?其实,陶渊明是为下一句“而无车马喧〞的转折做铺垫。陶渊明的意思是,我虽然居住在人境,但人间的车马喧闹声不会干扰我的心。“车马〞,代指追名逐利的官场。
住在人境,超越尘世,不与世俗交往,这是开篇两句的含义。唐代白居易有两句诗:“不与人境接,寺门开向山。〞表达的那么是另一种境界。把他们的诗
句放在一起比拟,我更喜欢
陶渊明的。清代大诗人黄遵
宪也喜欢陶诗,把自己的居
所称作“人境庐〞,还把自
己的诗集命名为?人境庐诗
草?。
可能有人会产生疑问:
住在人境,不可能听不见车
马喧闹声音。欣赏诗歌不能按照生活中的常理进行。一个人住在“人境〞,但凡“人境〞发出的各种声音都会听到。这里的“而无车马喧〞不是指听觉的感受,而是指心灵的感受。所以下两句说: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大概陶渊明预感到有人会产生疑问,所以自己做了解释:问我怎么就能做到这样呢?那是因为我的心灵辽远,住地自然也就显得偏远了。我特别喜欢“心远〞这个词。“心远〞一词大
概最早见于三国魏嵇康?琴赋?一
文:“体清心远,邈难极矣。〞意
思是心情超逸,胸怀旷达。陶渊明
能够超脱名利的羁绊,放飞心灵,
做到了“心远〞,这实在是一种心
灵净化的表现。否那么,你即使身
体离开了“车马〞,但你的心并没
有离开“车马〞。宋代苏轼评价陶
渊明的诗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意思是说,陶渊明的诗外表看语言质朴无华,但意蕴深远。可谓深中肯綮。明代文学家钟惺评价道:“心远二字,千古名士高人之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最有名,也最难解释。下面我试着解
说一下。
先说“采菊〞一词。它是有特殊含义的,大
概源自屈原?离骚?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
餐秋菊之落英。〞秋菊,代表美好的事物。陶渊
明“采菊〞,表现了他的精神追求。梅、兰、竹、
菊,被称为“四君子〞,历来就是文人歌咏的对
象,借此寄托自己的高雅情致。这就是中国文学
的“语码〞,只有了解熟悉这一规律的人才能理
解它的含义。宋代李清照在她的?醉花阴?词中写
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大概就
是化用陶诗的结果。
再说“悠然〞。最早使用“悠然〞这个词的大概是西晋的郭璞,他在?游仙诗?中写道“悠然心永怀,眇尔自遐想。〞这个词的意思是闲适、淡泊,无欲无求。我们设想一下,陶渊明喝了几杯酒,略带醉意,来到东篱下,轻松自在。这是一种心境,一种从官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轻松。
“见〞,有的版本作“望〞。究竟是“望〞好,还是“见〞好,后人颇有一番论述。苏轼说,假设用“望〞字那么索然无味。此论允当。因为“望〞有主观上的欲求,而陶渊明是“悠然〞采菊东篱下,“南山〞是无意之中抬头所见,应该用“见〞字。清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诗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属于“无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特点在于把人融入大自然之中,分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再说“南山〞。一般认为,南山指庐山。这里的山有特殊含义,指人生归宿,大自然是人生的归宿。陶渊明身处南山,与自然融为一体,无所牵绊,心情释然,所以才“悠然〞。悠然之中抬头看见南山,心情更加淡然闲适。我们借用辛弃疾的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来加以想象,那翠绿的南山,也一定看见了陶渊明,陶渊明笑了,南山也笑了。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间的云气,在这黄昏时分越发美妙,飞鸟也都返回山间巢穴。外表看,似乎只是写景,如果联系?饮酒?组诗第四首来看,就会有新的感受。“栖栖失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原来,那失去归宿的鸟曾经多么孤独和痛苦!现在呢,鸟儿有了归宿,当然欣喜。这实际上在写自己的经历。陶渊明曾经出仕,感到在官场上好似失的孤雁。“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现在呢?“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失去自我,到回自我,恢复本原,陶渊明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从最初自然的人性,到异化的人性,到最后回归自然的人性,能不感到欣慰吗?这其中蕴含着多少人生的哲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的“真意〞真的无法说出来吗?陶渊明是成心不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庄子·齐物论?中说:“大辩不言。〞真正善于辩论的人,并不以多说话来显示自己。这又是一种境界:自在不言中。含蓄蕴藉,回味无穷,魏晋之际的玄学之风稍有显示。
以上就是笔者对这首诗语句上的粗浅解说,下面做一点拓展探究。
陶渊明的诗歌言简义丰,语言使用白描手法,是一大特点。在他的诗歌中,我们看不到华美的辞藻,
看不到繁复的描写和辞藻的堆砌,看到的只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景物勾勒,然而这些“景物〞都包含着深刻的含义。之所以这样来写诗,与陶渊明做人的理念有直接关系。陶渊明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抱朴含真〞〔?劝农?〕,意思是保持朴素真纯,保持未曾沾染名教与智巧的人性。这与老子提倡的“抱朴〞“守拙〞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做人理念,所以才有了质朴的语言。金代元好问评价陶诗风格“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再恰当不过了。
陶渊明的诗歌还反映了他面对人生矛盾而做出的重大选择。陶渊明不回避自己做官的经历,而且坦言出来做官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满足饮酒的嗜好。但是,当他发现在官场违背自己的本性之后,便毫不犹豫地辞官归隐,宁肯受冻挨饿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非常可贵。南宋大诗人陆游在?读陶诗?中说:“千载无斯人,吾将谁与归?〞正是因为有了陶渊明,才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启迪,所以说,陶渊明的作品具有重大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