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认识单之蔷的。作为主编,他每期都要写一篇卷首语,我发现,只有先读了单主编的卷首语,才会从这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得到最大化的收获。但是,我一直没有真正体会到单之蔷的文学意义,这也许是我这位文学作品职业阅读者最不应该发生的错误。当然为自己寻解脱的理由还是有的,因为《中国国家地理》是我在职业阅读中感到枯燥和烦心时来放松心情的读物,所以我在阅读这本杂志时完全关闭了文学的神经,以期获得纯粹的阅读快感。这一次,读到单之蔷的文集《中国景》时,大为震惊,我才发现,他为我们提供了完全崭新面貌的散文样式。如果说,过去在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时,单之蔷的文字是以涓涓细流的方式浸染着我的感觉,而这次阅读《中国景》这本书,就感觉到,我的文学理念仿佛遭遇到了一次山洪暴发的冲击,一些貌似很规整的房屋被冲击得七零八乱。当我静下心来清理这种七零八乱的场景时,又由衷地有一种喜悦之情,因为它给我带来了一个新的视界。我希望文学界的朋友都能来体验这场山洪暴发下的新鲜因素。我把这种新鲜因素称之为“地理思辩散文”。
地理思辩散文的资源基本上都是来自山水大地,这一资源也是游记散文共用的一种资源。游记散文我们已经相当熟悉了,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热衷于游山玩水,创造了一种与山水相连的生活方式,因此,游记散文也特别发达。悠悠岁月的累积,自然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经典,但也形成了游记散文写作的基本套路和思维定势。“一
一贺绍俊
游记散文切景语皆情语”,近代著名思想家王国维的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游记散文的基本套路和思维定势,也就是说,作者将主观的情感投射到客观的山水风景之中,所有的山水风景都幻化成了作者主体的呈现物。当山水风景成为作者主体的呈现物时,它就具有了文化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一切游记散文所起的作用就是给山水风景进行文化包装,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给山水风景穿上一层又一层的文化外衣,于是我们就为山水风景创造了一个新词:人文景观。从而也改变了我们的审美方式,我们面对自然山水,所欣赏的不是山水的自然品格,而是它的文化品格,我们看重的是山水外表的文化包装,而看不到山水的真相。
单之蔷因为工作的关系,有着取之不尽的地理资源,以他的文笔和对山水的情感,我相信他能写出非常精彩的游记散文。但他并未这么做。毫无疑问,单之蔷的抉择是智慧的。因为他尽管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但游记散文经典汗牛充栋,他要超越过去又何其难。更重要的是,单之蔷也许从接触山水之初,就没有像文人一样进行对象化的处理,这使他一开始就接近了山水的真相,因此他始终对地理资源的文化包装保持着足够的警惕,他的写作才会毅然撇开文化的诱惑,这就有了他的“地理思辩散文”的诞生。所谓地理思辩,是以地理资源为基础所进行的思考,是关于地理本身的思考,是关于地理与政治、民生、历史、民族等各方面的辩证关系的思考;从而也是对地理进行去文化的思考。这种思考真正触及到地理的真相和本质。在以往的以游记散文为代表的文学写作中,我们几
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