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的游记类散文】
古人为乐,一曰书中寻趣,二曰老友畅谈,三曰寻访山河。在唐宋八大家散文中,为我们留下最多的正是这些大家们寻访山河留下的山水游记。即使在初中与高中的语文课文之中,也选有大量的唐宋八大家山水游记。如:柳宗元《小石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前赤壁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皆为游记散文中的精品。
核心知识点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四何:何人、何景、何情、何理。
首先,既然是游记,和现代游记一样,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
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
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是什么,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要学习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后,还得清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还得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一、游记的分类:记事描景《登泰山记》
抒情类《小石潭记》
言志类《醉翁亭记》
说理类《石钟山记》
二、景物描写:
1.角度:(1)形状、声音、彩
(2)远近、俯仰(高低)、内外
(3)动静、虚实
(4)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作用:(1)交代游览的背景(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2)介绍游览的进程
(3)渲染气氛,
(4)突出人物思想
(5)衬托人物心情。
三、游记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基础);
抒情、议论(升华)。
四、阅读方法:
筛选—概括—比较—揣摩
首先,清楚文段所叙述的事情:何人游何景点,标明游踪
其次,到文段所描写的景物:看景物的特点、景物的变化
再次,注意文段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思想、行为、态度、
品德、命运、影响
最后,领悟文段所蕴含的情理:对人、事、景的态度、情感
作者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
人生哲理。
五、文段形式的评价:包括评价手法和语言两个方面。
【手法的评价】
1.结构层次:文章(文段)的思路、线索、顺序,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正面、侧面描写)、抒情(直接、间接抒情) 、议论、说明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象征、反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以动写静、虚实相生、详写略写等【语言的评价】
1.遣词造句:词语句子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的表达效果等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对偶、反复等
3.语言风格:准确、简洁、周密、平实、清晰、生动、流畅;清淡朴素、绮丽华美,直白率真、含蓄蕴藉,沉郁苍凉、豪迈刚劲等。
方法技巧指导
1、看清注释,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处境(流落异乡、贬官、年老迟暮、脱离官场等等)、国家时局。
2、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恬静淡雅、清秀宁静、凄清幽婉、沉郁苍凉、平易质朴等)。
3、关注写作手法:
①虚实相生(既有实景也有想象之景,使虚景与实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读者开拓了想象的空间)。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即以声衬静)
③用典(一般典故中人的命运与作者的命运应相似或相反,用他人的命运衬自己的不行,表达心中的愤懑)。
④引用(化用)古人诗句引出文章议论的主题。
4、关注语言特(文质兼美)
①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②叠词的妙用。
③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5、关注游记在结构上的特点:线索、照应、铺垫等。
6、领悟文本蕴含的情感:对人事景的态度、情感;作者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等。
文言文练习
(一)(2019年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共19分)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游记散文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概于圣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腐烂
⑥抑人事乎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
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文深闳杰异《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釆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5.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6分)
二、(2018•上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心源亭记(明)李贤
①邓1之儒学,在古城巽隅2,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
②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苟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昧者,心之本体也。苟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濁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
③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
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3而已矣。
④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
⑤于是乎记。
【注】1邓:地名。邓州 2巽隅:东南角 3放心:丧失了的善良之心。
6、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哉B.也C.焉D.耳
7、对第一段理解不正确是一项是()
A.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
B.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
C.御史将当地官员继建的并亭命名为“心源”。
D.州守崔官吩咐李贽的同乡去邀请李贽作记。
8、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
B.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恢复本性。
C.寻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清明的心源。
D.“学问之道”在与让位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
9、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居是学者,“心”之名,宁不惕然有所警哉?
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
10、第③段的论述在第②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言两汉所以亡者,皆曰莽、卓。予以为莽、卓篡逆,污神器
..以乱齐民,自贾夷灭,天下耳目,显然闻知。静征厥初,则亡西京者张禹,亡东京者胡广。皆以
假道儒术,得伸其邪心,徼一时大名,致位公辅
..。词气所发,损益系之,而多方善柔,保位持禄。或陷时君以滋厉阶,或附凶沴以结祸胎。其为贼害也,岂直莽、卓之比乎?
禹以经术为帝师,身备汉相,特见尊信,当主臣之重,极儒者之贵。永始、元延之间,天地之眚屡见。言事者皆讥切王氏专政时成帝亦悔惧天变而未有以决驾至禹第辟左右以问之须其一言以为律度为禹计者,亦须陈《大易》坚冰之诫,诵《小雅·十月》之刺,乘其向纳,痛言得失。反以“罕言命、不语怪”为词,致成帝不疑之心,授王氏寖盛之势。上下恬然,晻忽亡国。倘帝虑不至是,犹当开陈切劘,面折廷辩。矧当就第燕闲之际,虚怀访决之时,禹方且视小男于床下,官子婿于近郡,款款然用家人匹夫为心,以身图安,不恤国患。致使盗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