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游:人们利用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离开长期生活的环境,改变日常的生活内容,变化常规生活节奏,从事不以物质生产、经营谋利或专门处理公务为目的的旅行、观光览胜、休闲度假、购物娱乐等活动。
2.旅游文学: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抒写旅游者及旅游工作者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文学。
3.旅游文学按体裁大致可分成:旅游散文、旅游诗、旅游词曲、与旅游地相关的楹联匾额、摩崖石刻,旅游小说,影视文学。
5《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6.当前公认的我国第一篇旅游文学作品是《诗经·郑风·溱洧》。
7.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著名的地理著作,约40万字,主要记述了山川形势、地质水源、名胜古迹及风土人情。徐霞客精神: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尊重实践、注重实践精神、探索精神、不畏艰险大无畏精神、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精神、献身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热爱人民精神、愚公精神、叛逆精神、乐
观主义精神。
8.马第伯(汉)的《封禅仪记》是“我国第一篇游记散文”,是“中国山水游记文学史上单篇登山游记的开山之作”,但存在争议。
9.建安时期,我国古代最早、较为完整的一首旅游诗歌出现了,及曹操的《步出厦门行 观沧海》,标志着中国旅游诗的成熟。
10.旅游散文代表性作品: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阳珈蓝记》。
11.旅游文学的四个时期:孕育期(先秦两汉)、形成期(魏晋六朝)、发展期(隋唐宋元)、兴盛期(明清),历经两千年。
12.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用散文记述习性求经的旅途经历和观感,颇多具体生动的风光描写。
13.楹联诗文学作品中一种独特样式,初见于唐五代时期,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始于北宋,明代流行,清代繁荣。五代后蜀君主孟昶所做“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第一副楹联;钟云舫的《江津临江楼联》,共有1612个字,至今为止最长的楹联。
14.旅游文学的特点:纪实性与亲历性(强调真实)、形象性与抒情性(文学的法定特点)、地域性与知识性。
15.孔子就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 雍也》)由此形成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比德说”。其内涵是说,精神品质的不同的人观察自然地角度由此所领悟所得各不相同,智者勤于思索,与水的川流不息具有相似性;仁者宽厚包容,重土不迁,与山的厚实稳重具有相似性。
17.谢朓“馀霞散成琦,澄江静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18.由清代名士孙髯翁所作180字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号称古今第一长联
19.《到尼亚加拉大瀑布》(英)狄更斯  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河中段,是世界最著名的大瀑布。瀑布宽1160米,落差5060米,由加拿大的马蹄瀑布和美国的美国瀑布、新娘面纱瀑布三段组成。
20.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孔子怅然叹“吾与点也”。译文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
到沂水中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回家。主旨是表现孔子学生曾皙的志趣和理想。这幅暮春咏归图体现了曾皙礼乐治国后大同社会的理解,也有一种隐士的情结。
21.旅游文学与旅游的关系?
1)旅游和旅游文学的彼和此
2)旅游文学对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
a.旅游文学本身就具有旅游资源的属性
b.旅游文学作品对旅游客体即旅游景点的文化渲染和包装开发作用
游记散文c.旅游文学作品对旅游主体即游客的旅游动机的强大驱动
(3)旅游文学在旅游发展中的禁忌
a.任意移植资源导致资源浪费
b.旅游资源开发媚俗化
4).旅游文学推动旅游发展的策略
a.研究、整理古典旅游名诗b.鼓励和提倡学习与写旅游诗,使之成为现代时尚
5.旅游文学推动旅游发展在时空上的努力
a.促使文学界与旅游联姻,以旅游文学提升旅游地营销效果
b.把握旅游文学发展方向,与时俱进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2.与南京相关的诗句
1)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隔江犹唱后庭花。
4)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金陵图          五代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23.描写杭州的诗句
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4)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5)杭州回舫            ·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24.翻译《封禅仪记》
原文: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 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更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 石,扪天之难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
译文:到达了天关。我们自认为已经到了,问路上的人,却说还有十多里。在那道路旁边,山的两侧,抬头看岩石上的松树,苍翠茂盛,犹如在浮云之中。低头看山谷中的溪流,石块累累,不能看清它们的尺寸。又直着向上七里路,靠的是那弯曲漫长的羊肠小路,名称叫做环道,常常有绳索,可以用来攀登。两个随从的人在旁边扶着,前边的人拉着向上爬,后边的人可以看见前边人的鞋底,前边的人可以看见后边人的头顶,就像画中
那样。刚走上这条路,走十多步歇一次,渐渐疲乏了,喉咙嘴唇干渴,五六步就歇一次。休息时跌跌绊绊地双手支撑一下坐倒在地上,也不管坐在阴潮的湿土上,前面有干燥的地方,眼睁睁地看着,两条腿却迈不动。
25.翻译《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三月初,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贤毕至,少长咸集(很多贤才都聚集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或者饮一杯酒,或者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远的情怀)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令人心情舒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望宇宙的广阔无穷,低头细察自然界万物的繁多,用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都)足够用来让人尽
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值得快乐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喜欢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依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即使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年老之境即将到来)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才发现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会随着产生)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命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归结于消灭)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岂不痛哉(怎能不悲痛呢?)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每当我看到前人引发
感慨的缘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后世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26. 翻译《游黄山日记》
原文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硃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译文初四日 行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达汤寺,在汤池沐浴。手拄拐杖,遥望着硃砂庵攀登。十里,登上黄泥冈。刚才云雾笼罩的峰渐渐地显露出来,也渐渐地落在我的拐杖下。转进石门,从天都峰侧面穿越而下,于是天都、莲花两座峰顶,都秀丽地突出在天空中。路边有一条岔路往东上,是我从前没走过的,于是往前顺岔路直上,几乎上到天都峰侧面。又往北上,在石缝中穿行。一片片石峰夹着路耸起,路在石峰之间弯来转去,阻塞的地方被凿开,陡峭的地方修出阶梯,断裂的地方搭木通过,悬空处安置梯子连接。往下俯瞰,壑谷峻峭、阴森,枫树和松树相互夹杂,五彩缤纷,像图画、锦绣一样灿烂;于是想到游黄山应是有生以来的奇览,却还有如此的奇异景致前次没有探寻过,这一次重游真是既痛快又惭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