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旅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旅行
梁实秋
①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寝。至于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以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没有再回来——葬在湖边山上。
②古人云:“一生能着几两屐?”这是劝人及时行乐莫怕多费几双鞋。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桩乐
事吗?其中是否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呢?
③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要捆得紧,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经就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再复原。“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在某些国度里,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携带铺盖究竟还容易办得到,但是没听说过带着床旅行的,天下的床很少没有臭虫设备的。我很怀疑一个人于整夜输血之后,第二天还有多少精神游山逛水。我有一个朋友发明了一种服装,按着他的头躯四肢的尺寸做了一件天衣无缝的睡衣,人钻在睡衣里面,只留眼前两个窟窿,和外界完全隔绝,——只是那样子有些像是xxx,夜晚出来曾经几乎吓死一个人!
④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我觉得“滑竿”“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那是神仙生涯。(1)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钻出钻进;我们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并不想把
世界缩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来欣赏。我惋惜米尔顿所称述的中土有“挂帆之车”尚不曾坐过。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衣帽自看”固不待言,还要提防青纱帐起。刘伶“死便埋我”,也不是准备横死。
⑤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2)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成年的圈在四合房里,不必仰屋就要兴叹;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不必牛衣也要对泣。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磕头碰脑的不是人面兽,就是可怜虫。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虽无勇气披发入山,至少为什么不带着一把牙刷捆起铺盖出去旅行几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样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变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下次忍耐不住的时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的折腾几回,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
⑥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哈兹利特(Hazlitt)主张在旅行时不要伴侣,
因为:“如果你说路那边的一片豆田有股香味,你的伴侣也许闻不见。如果你指着远处的一件东西,你的伴侣也许是近视的,还得戴上眼镜看。”一个不合意的伴侣,当然是累赘。但是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太多了嫌闹,没人陪着嫌闷。耳边嘈杂怕吵,整天咕嘟着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但是也还想拉上个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晚,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到美国落矶山上旅行过的人告诉我,在山上若是遇见另一个旅客,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脱帽招呼,寒暄一两句。这是很有意味的一个习惯。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
⑦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太脏,如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地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
(有删改)
1.作者在第一段中记叙小学时的郊外踏青经历有何作用?
2.理解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1)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
(2)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语言特点。
4.作者为什么把旅行中的“逃避”“枯寂”说成是一种“乐趣”?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①写出了小学生在旅游时的兴奋之情,也表现了旅行这件事情的不易和庄严。
②引出下文“及时行乐”的观点为下文写旅行的快乐与烦恼做铺垫。
2.(1)作者认为旅行还是要走走看看,交通工具原始一点没关系,如此才能领略风景。
(2)既指在家中空间有限,无法享受清风明月;也指在家不得不面对家庭琐事、经济状况等,无法安生。
3.①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比成泥塑木雕、活鱼,形象生动。
②运用排比手法,多用整句。语言上整齐有气势。
③引用典故。引用嵇康的例子,丰富内容,增强趣味。
梁实秋散文④语言幽默风趣。用诙谐的语调写出了真正理想的伴侣是很难的。
4.①旅行可以远离家里的狭小空间和家庭琐事;并且旅行中的艰辛会让人对家有重新的认识,让家庭变得可容忍了。
②旅行可以让人远离不合意的伴侣,享受清福;在与大自然中的相处中却可以重新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③作者将“逃避”和“枯寂”说成是“乐趣”其实包含了很多生活的无奈和内心的矛盾。
【解析】
1.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没有再回来——葬在湖边山上”,可知写出了小学生在旅游时的兴奋之情,也表现了旅行这件事情的不易和庄严。
结构上,根据“古人云:‘一生能着几两屐?’这是劝人及时行乐莫怕多费几双鞋。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其中是否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呢”,可知引出下文“及时行乐”的观点,为下文写旅行的快乐与烦恼做铺垫。
2.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1)“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根据第四段内容,提到以前出行需要“滑竿”“架子车”,其实无所谓是什么交通工具,既然是出行,四处走走看看才是目的,“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钻出钻进”“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
车夫舟子之不易缠”,即作者认为旅行还是要走走看看,交通工具原始一点没关系,如此才能领略风景。
(2)“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根据下文“成年的圈在四合房里,不必仰屋就要兴叹;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不必牛衣也要对泣。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磕头碰脑的不是人面兽,就是可怜虫”,可知在家中都是家庭琐事,柴米油盐,不得不面对生活的琐碎,并且空间也有限,无法享受清风明月。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
“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比成泥塑木雕、活鱼,形象生动。
“不能太脏……;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可知运用排比手法,语言上整齐有气势。
“不能太脏,如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可知运用典故,引用嵇康的例子,丰富内容,增强趣味。
“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可知用诙谐的语调写出了真正理想的伴侣是很难的,幽默生动地表达了真正理想的旅行有静也有动。
4.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成年的圈在四合房里,不必仰屋就要兴叹;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不必牛衣也要对泣。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可知旅行可以远离家里的狭小空间和家庭琐事;并且旅行中的艰辛会让人对家有重新的认识,让家庭变得可容忍了。
“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晚,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
之间是亲切的”“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可知旅行可以让人远离不合意的伴侣,享受清福;在与大自然中的相处中却可以重新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下次忍耐不住的时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的折腾几回,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可知作者将“逃避”和“枯寂”说成是“乐趣”其实包含了很多生活的无奈和内心的矛盾。
【点睛】
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阅读这类文本一定要掌握答题方法,并且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