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08期71
文学研究
周浩洁
引言:众所周知,中国有悠久的翻译历史,从开始有翻译活动开始,人们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理论。中古至今,我国有很多翻译家,我将在本论文中通过《莎士比亚全集》具体阐述梁实秋的翻译观。“信”即“诚信”,是相对于原作者而言的,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顺”即“通顺”是相对于译文而言的,旨在使读者能较为通顺地看懂译文,体现了对他人的关怀。
翻译作品要与当时的研究相结合。梁实秋在他的《莎士比亚的版本》一文中,他也对各个时期的版本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对比,摒弃了其他版本中不恰当的,没有深刻表露莎士比亚的词语,他也保留了莎士比亚原作的标点符号并且,把真实的莎士比亚还原给读者。面对外国地名人名的翻译,他采用现代的英国读音进行音译的方法。梁实秋先生选择作品的标准是判断作品是否属于经典作品,能够很容易地凸显作者的所思所想。梁实秋先生在翻译选材上最高的成就是耗时30多年一个人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完全符合了梁实秋的选材标准。梁实秋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
势》一文中就说,假若翻译者对于自己所翻译的外国作品不采取理性的研究态度,其选择的方式就不是有纪律的和有目的的,反过来而是任性纵情凡投其所好者翻译,结果是一不留神就把国外第三四流的作品翻译至中国,还常常视为至宝加以模仿学习贻害无穷。那一流的作品和三四流的作品的区别是什么?(李娟,2010,P67)
翻译工作严格遵循求全、存真及负责的精神。梁实秋先生翻译作品文字使用贴合,语句通顺,不过度地采用繁琐复杂的辞藻。他的《翻译要怎样才会好》一文中所提到的:“信而不顺,顺而不信都是一样的糟糕硬译不必即信,顺译也不必即误。”在那个时期,这种翻译思想是非常独立特行的,也符合辩证的翻译观,对中国翻译原则及思想有着重要的贡献。。梁实秋虽然与很多文人结交,但在40年代之后基本没有参加政治。在翻译观上表现着梁实秋有深厚的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贵族意识和保守意识。他留学时受到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他发现了理性的真谛。梁实秋是儒家的伦理教化与理性精神的化身,他在谈莎士比亚之外,也爱谈论杜甫,陶渊明,竹林七贤,是一个“穿着西装的孔夫子”。(高旭东,2004年,P154)梁实秋的意识形态既来源于儒家思想,又受到西方新人文主义的影响。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主要解释莎士比亚作品的人文精神,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一共花了39年的时间。梁实秋强调文学要有规律,要有理性的节制,翻译选材也同样要由理性作指导。梁实秋反复强调莎士比亚作品对永恒人性的描写,这正是其他文学思想的体现。(梁实秋,1966年,P30)
梁实秋先生选择经典的西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秉承严谨求实的翻译精神,对促进中国翻译事业的健
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梁实秋先生在翻译作品时,对与翻译作品相关的书籍进行详细分析及总结,并且秉承严格遵循求全、存真及负责的精神。坚持文本相结合,下面我将列举《威尼斯商人》中的一组对话来加以说明:
Laun: the old proverb very well parted between my master Shylock and you, sir. You have the grace of sir, and he hath enough.
Bass: thou speak’st it well. Go, farther, with thy son. Take leave with thy old master, and inquire my address. [to his follower] give him
a livery more guarded than his fellows’; see it done
译文:朗:大爷,一句老古话刚好由我的主人夏洛克跟您来平分。他有的是钱,您有的是上帝的恩惠。
巴:你说的很好。老人家,你带着你的儿子,先去向他的旧主人告别,然后再来打听我的住址。(向侍从)给他做一身比别人格外鲜艳一点的制服,不可有误。
注:“old proverb”指的是“he that hath the grace of god hath enough fortune”这句谚语:上帝的恩惠等于大量财富。
本例中,“old proverb”的含义在原文中省略掉了,梁实秋经过翻阅大量的材料并且研究这段文字的背景用以注释的方式进行了补充说明。这对后来的译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实秋主张以句为单位的直译。“中西文法不同,文句之结构自异。西文多子句,形容词的子句,副词的子句,所在多是,若一律照样翻译成中文,则累赘不堪,形成为人诟病的欧化文。我想译为中文不妨以原文的句为单位。”(梁实秋,1988,P23)梁实秋的大部分译作也都是直译,例如,他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翻译时,采用的就是“以句为单位”的散文体直译。梁实秋跟从原著作者的思想,还原句子最纯粹的含义。梁实秋会根据自己对作者的了解来选择译品,翻阅不同时期的译者的作品,从中到自己的启发点。晚年的梁实秋曾坦言“译品之优劣有时与原著之难易有关”。(梁实秋,1988,P22)对于中国文的现状,梁实秋认为中国文无疑是很进化的语言,“许多欧洲文的繁杂的规律在中文里都不成问题,中文是如此之圆滑含浑”。梁实秋认为中国文字受到西方思想,应该发生一些变化,主张把改良国文和翻译分开,译者的任务是把通顺的文字转化为另一种文字,给不懂原文的人看。梁实秋片面地强调汉语要因为西方思想的影响而变化,并没有意识到,通过翻译中的欧化文,推进汉语的现代化进程。梁实秋根据译本的难易程度,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反对欧化文,推动了中国翻译思想的发展。
梁实秋并没有原原本本地把单词的意思照搬到译本中,而是加入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让作品活灵活现地重现出来。梁实秋先生的翻译作品,尤其是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译笔达到了“信”和“顺”的效果。他并没有跟从前人的看法,形成了自己的翻译观。他强调顺与信的对立统一,对原文的忠实与灵活翻译。
参考文献:
[1]李娟.梁实秋与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J].青年文学家,2010(1).
[2]高旭东.论梁实秋对中西文化的沟通[J].中国文化研究,2004(秋之卷):153-159.
[3] 梁实秋.莎士比亚诞辰四百周年纪念[A].莎士比亚诞辰四百周年纪念集[C].台北:国立编译馆,1966.
[4]梁实秋. 漫谈翻译 [J]. 世界博览,1988,( 2) : 22 -23.
[5]梁实秋. 梁实秋文集 ( 第 5 卷) [M]. 厦门: 鹭江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梁实秋散文周浩洁,1998年04出生,女,汉族,四川内江人,本科在读,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 研究方向:翻译。
攀枝花学院,四川攀枝花市617000
摘 要:本论文主要讨论梁实秋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中运用“信、顺”翻译观。梁实秋分析“信、顺”翻译观的各个方面,通过具体翻译句子来表现信与顺,梁实秋采用多种译法来表达,通过直译,直
接表达莎士比亚的思想与观念;通过意译,表达莎士比亚的意愿。
关键字:梁实秋;莎士比亚;“信、顺”翻译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