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教材作文素材集锦
一、科学思维 探索自然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屠呦呦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加来道雄
《石钟山记》/ 苏轼
《自然选择的证明》/ 达尔文
《宇宙的边疆》/ 卡尔·萨根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关增建
(一)人物:袁隆平
1.使命感和责任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2.敏于发现、勇于探索、勇于担当、不断进取:发现“天然杂交稻”的第一代,研究水稻优势利用,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寻与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孕株,研究证明培育杂交水稻切实可行,培育超级水稻成果世界领先,引导新一场的“绿革命”。
3.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勇于创新:挑战美国著名遗传学专家的“杂交无优势”。
4.科学家的实证精神,脚踏实地,少一点形式主义:挽起裤腿走下稻田的标准形象。中国稻田里走出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用事实驳斥贬杂交水稻为“三不稻”,捍卫事实,捍卫真理。
反例:“玉米地里铺红毯,专家谈笑田地间。”如今又现“麦田地里铺红毯,成熟的麦子被压弯”,观摩会铺红地毯,脚都不沾土还说是为农。
5.专一的精神:一辈子研究水稻,培育超级水稻成果世界领先,引导新一场的“绿革命”。
6.淡泊名利: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前几天依然在田里翻看这土壤。
7.梦想与现实: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8.敬业爱岗:为天下人皆饱热爱研究杂交水稻。
同质事例:张秉贵,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也做到极致。
反例:一又一为了名利,为了一纸证书而在实验室里苦干的学生,他们一旦获得了所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
在文学领域,只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作者比作品更有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在看似繁盛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只见得浮光掠影般的“商品文学”,独不见哪怕只是一个有着创造之光的作品。
9.爱国,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
10.科学态度面对失败:发现天然杂交稻第一代却试种失败但不放弃。
11.青年学生启示: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创造性的劳动能够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
(二)人物:“探界者”钟扬
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教育专家,援藏干部。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
奉献不计名利,献身科学,热爱,胸怀人类。
   
(三)人物:屠呦呦
放弃读博救弟弟
1.中国文化的传承:从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发现灵感。
2.科学的求异思维:发现青蒿素的提取物显示了一定抗疟疗效,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也与文献记录相悖;于是认真比对文献记载与实验操作之间的差异,发现现代实验提取方式与古代的提取方式不同,正是这“不同”的发现,使得研究出现转机,最终取得突破。(也适用于勇于探索)
3.类比科学思维方法:梁思成:用“文法”“词汇”来阐说建筑上的惯例、法式和构件、因素,以“可译性”来阐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建筑实现了同样的目的、表达了同样的情感。
4.要勇于担当,肩负历史使命:我国青蒿素研究处于世界前沿,对改善公共健康大有裨益。屠呦呦团队在这方面的长期投入,亦如南仁东之于天眼FAST工程建设、黄旭华之于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其初心所愿,皆为国计民生。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正是新时代科研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担当。
5.科研求索之路无止境:屠呦呦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结出累累硕果。尽管屠呦呦已荣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荣誉,但她和她的团队没有因此停下探索的脚步。从他们身上读懂科学家精神,也就懂得了科学事业向前发展的动力所在。
6.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屠呦呦说:“我经历了190次失败,但我还要继续努力与尝试。一个科研项目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反例:“出名要趁早”的浮躁与焦灼,急功近利。
7..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大量查阅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研究不辍,并勇敢地做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的志愿者。(以身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