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四博士——探访中国首个“家庭博士”
一门四博士
——探访中国首个“家庭博士”
摘自《济宁·2009年7月31日》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步入金婚的金春明、李振霞把4个孩子分别培养成为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中国航空研究院世界名校的博士、博士后。
取乎上,得乎其中;取乎中,仅得其下。
金春明和李振霞认为,家教的成功,源于他们对孩子深切的爱和得当的教育方法。现在有些家长总是心疼孩子,不肯对孩子有太高的要求,这是不对的。古人云:“取乎上,得乎其中;取乎中,仅得其下。”她的几个孩子无论男女,在他们开始学习之初,李振霞都对他们有一个高标准的要求。
在接受采访时,金春明说:“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乐在其中才能成为永不消失的内在动力。”他们的家庭在那“十年动乱”里,学校停课闹革命,孩子们旺盛的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李振霞和同在中央党校任教的丈夫商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引导到读书上来,通过书本培养学习兴趣,通过书本启迪智慧。
老大老二上小学,认识字了,家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老三老四没上学就买连环画给他们看。书成了孩子们最好的朋友,也成了他们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家中的藏书看完了,李振霞就从图书馆借书给孩子们看。哥哥看过书后把故事讲给弟弟们听,弟弟看完书也把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几个孩子比着讲述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谁要是讲不上来,谁就是没能耐。金萤在农村插队回家来,发现弟弟们谈论的书她没有读过,急得直哭。
金春明、李振霞夫妇最欣慰的,就是看着孩子们各自谈论自己所看书中的有趣情节与动人故事时,那种愉悦的心情以及由衷发出的欢笑。她从孩子们的欢笑声中更深切地体味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这“黄金屋”不是金钱,而是无价的精神财富。
金侠和弟弟上小学一年级,放暑假因玩得太疯,两个人都没有写作业。开学前一天,这事被妈妈发现了,妈妈要求他俩一定要做完作业。那天晚上,他俩趴在煤油灯下,也不知写了多久,总算把作业做完了,写得手指都肿了。妈妈很心疼,帮他们揉手指,同时教育他们在学习上要严格要求自己。后来,他们再没让妈妈费过口舌,总是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
女儿金萤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迷上了画画,无论什么课她都画。前一段时间画少数民族的少女和其他人物;后一段时间,迷恋上了画仕女图。老师向家长反映了这一情况后,夫妻俩一起女儿谈话。面对父母的责问,金萤说:“我画画怎么了?老师提问我,我对答如流啊!还总抽查我的笔记,我也都给她做上了。考试我也给她考得很好啊!”
听孩子这样讲,金春明立刻说:“小萤,你在给谁学习?怎么一口一个她?你是在给老师学习吗?你是在给自己长知识增学问。怎么学习会有这种态度呢?”两人又耐心地给金萤讲上课集中精力的好处,并告诉她,回家写完作业后可以画。经过这次谈话,金萤在课堂上不再画了,老师也没再提过意见。
多比较、差距、赶上去
“保护自己的盔甲”是金春明和李振霞常提醒孩子们的一句话,具体内容是指知识武器、身体素质和广泛兴趣。这三个方面,每个孩子都有一手绝招。身体素质上,四个孩子都是大个头儿,游泳、滑冰、打球样样都行。在大学校园里,女儿是排球队的主力,大儿子和小三是篮球队和乒乓球队的,小四参加了冬泳队,还考取了国家三级裁判。孩子们兴趣广泛,金煜擅长唱京剧,女儿、小四小提琴拉得不错,小三的西班牙舞更是一绝……
勤奋学习、快乐学习、主动学习一直是李振霞和孩子们追求的目标。很多朋友都说金春
明和李振霞的家“是一个学习型的家庭,刻苦勤奋是他们的家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金春明被打成“黑帮”,但他没忘记“把理想中最好的教育给孩子”,在“读书无用”论调大行其道的时候,给孩子们围起一块小小的“平静乐土”。孩子们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些英雄人物和优秀的科学家此时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楷模。
他们还主张让孩子在学习上“多比较、差距、赶上去”。这种比较要做到:和好的同学比不嫉妒,和差的同学比不歧视。有一天晚上,三兄弟一起收听英文广播,两个上高中的弟弟一边听一边兴高采烈地谈论,还翻译给一旁的妈妈听。而上大二的金煜却有些听不懂,他的脸涨得通红,难过地说:“糟了,我的英语掉队了,不如两个弟弟。”
第二天,弟弟金侠、金延焦急地和妈妈商量,全家应该开个家庭会,讨论一下怎么帮助英语掉队的大哥。李振霞将这一想法告诉丈夫,金春明想了想说:“好,我主持这个会。”在学习方法上,金春明和李振霞认为博览英文原著,重视复述与背诵很重要。小三和小四小哥俩从小开始互相讲英语故事,自己看书后一些单词不认识,讲得别别扭扭的,但两个人对读书越来越感兴趣。他们提议让大哥也用英语讲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初,金家孪生兄弟双双考进北京市重点中学——人大附中。当时哥哥金侠因比弟弟金延高两分被编在一班,金延则分在二班。一年半后,金延的成绩一路飙升,名列全年级前茅,而金侠则一路下滑,排到班里的末尾。金春明开完家长会回来,忧心忡忡。李振霞马上到人大附中出金侠的各科试卷,她发现金侠严重偏科,物理考试每次只得四五十分。
李振霞夫妇原来在孩子的学习上曾有
“协定”,孩子们的历史学科归党史专家金春明辅导,政治和数理化由教哲学的李振霞负责。李振霞自感
金侠物理差自己有责任,于是带着金侠的试卷专家教授帮助确诊,专家们最后认为金侠目前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症结在于平时做题太少。到了问题症结,那年的寒假里,李振霞坚持每天陪小三到中央党校教学楼补物理。在妈妈的及时补救下,金侠的物理成绩渐渐追上去,进入班里的前十名。
在高考填写志愿时,金侠选择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的硕士班,那时这种硕士班每年只在全国招收30名学生,竞争十分激烈。金春明和李振霞为金侠担心,而金侠自信地说:“爸爸妈妈,你们放心,我能行,我已经比其他同学多做了2000道物理题。”高考揭榜时,金侠果然如愿以偿。
四个子女考大学,李振霞夫妇都是只提出参考意见而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希望家中能有一个学文科的大学生,他们建议女儿考,女儿不同意;建议老三金侠考,金侠也没有考。如今这四个孩子都从事高科技研究。
看人看其心,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金春明和李振霞夫妇在对四个孩子的教育中,基本没有打骂、严加管教的情况,他们欣赏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在家中努力营造民主的气氛,他们与子女之间既是父子、母子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凡事坚持和他们讲道理。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有时要对他们进行批评甚至严厉的批评。他们夫妇有
放弃读博救弟弟个原则:在饭桌上不批评,以免影响他们的食欲和健康;在客人面前不批评,以免影响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全家人在场时不批评,以免影响弟间的相爱与好感;孩子过于生气时不批评,以免“走火”伤害孩子。还有,批评孩子时,他们夫妇都能保持一致,从不一个嚷一个哄。
批评要讲究策略,他们的具体方法是“个别谈话”,即把孩子叫到一个没人的房间,面对面谈话。一般是李振霞先谈,如果谈不好,金春明接着谈。孩子们有理由可以辩解,但犯了错误必须写检查。
“其实最重要的,不在于父母如何,而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的学习精神。”李振霞所说的
独立的学习精神,实际上就是学习自觉。“我们也陪读过的,只不过不太经常。父母毕竟不能陪孩子一辈子啊。”这方面让李振霞记忆深刻的,是自己的大儿子金煜,这孩子有次贪玩不做作业,结果李振霞陪着做到了夜里两点,做着做着孩子就哭了:“妈妈你白天那么辛苦,晚上还得陪我写作业,我以后一定早早把作业写完。”
爱情从来都是父母与孩子间最敏感的话题。为人正派严肃的金春明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非常开明。他希望在孩子们面前不要把爱情搞得很神秘。当女儿读初中时,他就和李振霞谈起过,要对孩子进行爱情的启蒙教育。金春明认为:“像有些父母那样,越是把爱情搞得很神秘,越是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越是要盲目地去追求,这样反而不好。”
那时,孩子们都还小,女儿金萤曾好奇地问金春明:“我们同学的爸爸妈妈在一起总爱吵架,你们怎么不吵架?你们是怎么走到一起来的?”对于这个问题,金春明总是很得意地给孩子讲自己和李振霞的爱情故事,他将这作为对孩子的爱情启蒙。同时,他告诉儿子:“你们以后选对象,可不能只注意长得是否漂亮。看人,最主要看她的心。”金春明给孩子们讲,“谈恋爱可不是好玩的,要考虑长远。一旦相爱了,就要互相负责任,互相帮助,比翼双飞。”
现在,金春明和李振霞的四个儿女一个个都戴上了博士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金春明夫妇则已步入晚年。孩子不在身边的日子,李振霞也会想念。“可是,她希望孩子成为远飞的大雁,再舍不得,也不能把孩子像小雏雁一样搂在大雁的翅膀下面,那样它们永远不会飞翔。”
“今日事今日毕”。金教授每天的工作、生活都有严格的计划和安排,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会孩子们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他们教孩子们重视提高“单位时间内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几十年里,李振霞除了照料、教育4个孩子,操持家务,还要拼命地工作。在四个孩子上大学的时候,夫妻俩拼命为报刊写文章,靠稿费供孩子上学。李振霞由于经常开夜车到次日凌晨,使她已经不习惯早睡。过度劳累使她头痛、腰痛得在床上不敢仰睡。父母勤勉自律、积极进取的身影深深烙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成为他们效仿的楷模。
“大爱无言。”在四个孩子眼里,父母嗜书如命、忘情工作,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孩子和书是父母生
活中的主角。孩子们成了博士,而他们的父母也成为业界翘楚,双双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金萤说:“小时候,我们家很清贫,在物质上,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丰厚,但他们给予了我们一个求学与做人的根本。”
金春明、李振霞夫妇的孩子们出国已经十来年了,他们在写给父母的信中说:“我们在国外,爸妈不用惦念,你们过去教我们的那些做人的道理足够用了。”
女儿金萤现做博士后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在世界十大医学院中名列第二。她做基因工程研究写了十几篇论文,目前正准备从理论研究走向应用;老二金煜在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刻苦学习,终于在世界一流《自然》上发表了学术论文;老三金侠1995年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后,应聘到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研究所工作,没几年就成了研究所的骨干,手下的3个人中有两个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生。他也和哥哥一样在世界公认的一流《科学》上发表了文章,他回国讲学,去台湾做学术交流,宣讲研究所的创新贡献以及他本人十多年来关于艾滋病的研究成果;老四金延是在中国国内取得博士学位后,申请国际研究员资格获准才出国的。
四个博士弟奉献给父母的不是房子、车子,而是博士论文、证书以及在世界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他们把证书、论文放在一个大红袋子里,袋上一行烫金的大字“献给我们亲爱的父母和祖国”,这让他们的父母心中深感欣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