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怎么写
1.一班级插秧看图写话
清早,我和妈妈来到水田边,一阵阵田间的芳香扑鼻而来,我们迫不及待地脱下凉鞋踩入秧田。
呀!凉凉的、软软的,真舒适!我也学着农夫伯伯的,一手扯秧一手拿秧,还真不简单呢,不一会儿,我便忙得满头大汗,秧苗上的小蜻蜒飞来飞去,似乎在为我鼓劲:彭苗,加油呀!出好了秧,我们就要插秧了。照着农夫伯伯说的去做:左手出秧,右手插秧。
可是,当我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秧苗插进泥里,秧苗就像一把伞似地马上散开了。妈妈看了说:“苗苗,你插得太浅了!”我忙把那束秧重新插进去,这次,插得不深不浅,秧笔直地站在田里。
我兴奋极了,连水田里那些小虫子都在爬来爬去,似乎在为我加油呢!看着那些刚插好的秧苗,竖看成行,横看也成行,似乎排好队的小伴侣在对我说:“感谢你,辛苦了!”全身是泥巴的我,的确有点儿累,但心里却美滋滋的。由于我真正体验到了农夫伯伯的辛勤劳作。
2.农夫伯伯插秧看图写话
金黄稻谷被收割了,变成了一大片一大片稻田。
经过碎土机工作完了后,农夫伯伯、叔叔、阿姨们挑着秧苗稻田里。开头插秧啦!伯伯捧起一块秧苗你追我赶地把秧插到田里。
叔叔插得快,阿姨插得也快,伯伯插得更快,谁也不想落后。一边唱歌,一边插秧,开快乐心地唱啊、插啊,大家插得多起劲啊!他
们遗忘了酷热,遗忘了太阳在头顶上照着,遗忘了劳累。
不知不觉一块块的稻田在歌声中被插上了绿的秧苗,勤劳的人们却全身流着汗水。在剧烈的太阳底下劳动着是多么辛苦啊!一粒粮食的得来真是不简单啊!我们要疼惜粮食,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
3.插秧作文怎样写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盛大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等,民间俗称“五月节”。因“端”与“初”同义,“五”与“午”同音,按地支挨次推算,五月为“午月”;故五月初五日称“端午”。
端午节,这一历史悠久的陈旧节日,其起源说可谓众多。其一是恶月、恶日说。
这是我国较早消失的岁时禁忌习俗,早在战国时代,视五月及五月的五日为恶月、恶日的俗信就已经存在。其二是吴越民族图腾祭说。
闻一多先生认为,古代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端午节时他们要进行盛大的图腾祭,故端午应称“龙子节”。其三是留念贤臣、孝女说。
如民间传奇中的留念介子推说、留念伍子胥税、留念屈原说、留念孝女曹娥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是留念屈原说。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
“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消失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外形消失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端午节谚语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消失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髦。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消失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消失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愈加丰富多彩。
始终到今日,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除了这个深化人心的习俗外,还有以下五大习俗,依据地域不同略有差别,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一、悬“端午三友”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
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动身,选择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宰菌作用。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留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行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二、写符念咒除了用“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典礼。如有的要求必需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需放上硝石等。
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毁灭”之类。上海人过去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连续与演化。
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
节日一早,妇女们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
听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三、吃“五黄”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
“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神话传奇《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
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四、戴五线中国古代崇拜五,以五为吉利。
因而,节日早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线不行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听说,戴五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损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南阳民间流传者制造和佩戴香布袋的风俗。香布袋一般是用彩布和花线绣扎,香布袋儿中心塞填自然香料,如雄黄、艾叶末、藿香、苍术等,这些香料混合后,不只香味长久,消退汗味和体臭味,而且能驱走身边的害虫,消退疾病,清新精神。
五、赛龙舟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有“大众舟齐动身,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的说法。这项活动在端午节前后进行,是一种声势浩大的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
龙船就是龙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