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认识各种能的形式。 能力目标:了解人类寻清洁能源的努力。 情感目标:进一步扩展理解任何活动都需要能量才能进行。 | ||
教学重难点 | 1.任何活动都需要能量才能进行。 2.区分不同形式的能。 3.理解势能、化学能的形式。 | ||
教学过程设计 |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活动一:问题讨论:人类活动离不开能。 通过讨论“人为什么每天要吃饭?”及学生自己的举例,体会人类活动离不开能。 | 讨论问题:人为什么每天要吃饭?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进行讨论和解释。 | |
教授新课 | 1.实验:在酒精灯上燃烧饼干(食物),体会化学能的释放(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2.举例含有化学能的物体三种,简单说明理由(人类目前使用的燃料都具有化学能)。 | 1.举例你花费能量最多的两项活动; 2.举例你花费能量最少的两项活动。 | |
教授新课 | 3.能有各种表现形式,显示物体运动的不同方式。 不同形式的能)演示并简介: 热能:从高温物体放出的能量,可使受热物体温度升高。 光能:发光体向外释放的能量,又称辐射能,它包括普通光以及激光。 太阳能:光能+热能,是清洁的、可持续利用的能源。 电能:是使电器运作的能量。可通过电缆输送。 如能量是由运动引起,那么我们可以称这种能量为“动能”。 物体振动发声,具有声能。 | 1.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判断自己认识的能的形式。 2.举例日常利用的热能(内能)(晒太阳、烤火等)。 3.举例日常所见的光能(如太阳光、电灯光、烛光等)。 4.举例日常使用电能的几种电器,体会使用电能使我们的生活方便和舒适。 5.举例几项体现动能的场景。 6.活动:将自己的手放在颈部,并发声,感觉振动。 举例:声音越大,放出的声能越多。 | |
课堂小结 | 人类活动及一切自然界的活动都离不开能。 | ||
能的形式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人为什么每天要吃饭?”体会人类活动离不开能;进一步拓展理解任何活动都需要能量才能进行。
2.通过机器人实验,认识动能、声能、光能和热能的含义。
3.通过童年的游戏:荡秋千和蹦床,体会势能(位能和弹性势能)的含义。
4.通过点燃食物和酒精灯,明白化学能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包括燃烧)才能把潜藏的能量释放出来。
5.通过观察开/关电灯前后状态的变化,了解电能是在“通电状态”下存在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能量的各种形式。
难点:分辨能量的各种形式。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问题讨论“人类活动离不开能量”。
活动目的:
1.通过讨论“人为什么每天要吃饭?”及学生举例,体会人类活动离不开能。
2.通过对课本活动“物体的温度与粒子的运动”(第一册教材)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能量的多少与运动剧烈的程度有关。
学生活动 | 指导要点 |
◆讨论:人为什么每天要吃饭?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进行讨论和解释。 ◆讨论问题:生病吃不下饭时有什么感觉?谈体会。 ◆举例你花费能量最多的两项活动; 举例你花费能量最少的两项活动; 举例你不需要花费能量的一项活动。 ◆回顾活动“物体的温度与粒子的运动”的实验及其解释。 思考:粒子的运动与能量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任何活动的发生都需要能量。 | ◆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回答中强调“能量”一词,简称能。 ◆解释学生所说的“力气”就是活动需要的能。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能量?”、“能量的作用是什么?”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任何活动都需要能量才能进行。 ◆能量的多少与运动程度有关。能量大,活动剧烈或多样,能量缺少,活动相应减弱,如生病时。 |
三峡教案活动一:认识光能、声能、热能和动能。
活动目的:
1.通过演示实验“机器人实验”,认识动能/盛能/光能/热能。
2.通过举例,增加对生活中常见能的形式的理解。
学生活动 | 指导要点 |
◆观看演示实验,完成作业纸,猜测“可能存在的几种能的形式”。 ◆可能存在:动能/声能/光能/热能 ◆思考。 ◆活动:将自己的手放在颈部,并发声,感觉振动。 举例:声音越大,放出的声能越多。 ◆举例日常所见的光能(如太阳光、电灯光、烛光等)。 ◆举例日常利用的热能(内能)(晒太阳、烤火等)。 | ◆引导学生根据作业纸的要求,学会观察,得出结论。 ◆提问:什么是动能/声能/光能/热能呢? 除了这些能量的形式以外,还有哪些能量? ◆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种能量形式的定义。 ◆物体振动发声,具有声能。 |
活动二:认识势能(位能和弹性势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