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稳固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三角函数,学会解关于坡度角和有关角度的问题
()方法与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有关三角函数知识.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疑点:株距指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学生往往理解为相邻两树间的距离而造成错误.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如果你是修建三峡大坝的工程师,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解决:如图6-33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6m,坝高23m,斜坡AB的坡度i=13,斜坡CD的坡度i=1∶,求斜坡AB的坡面角α,底宽AD和斜坡AB的长(精确到0.1m)
 2.介绍概念:坡度与坡角
  教师讲解:解直角三角形有广泛的应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关知识.例如,当我们要测量如图大坝的高度h时,只要测出仰角α和大坝的水平宽度L,就能算出h=Ltanα.但是,当我们要测量如课本图28.2-10所示的山高h时,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是由于不能很方便地得到仰角α和山坡长度L.
         
              图28.2-9                        图28.2-10
    与测坝高相比,测山高的困难在于:坝坡是“直〞的,而山坡是“曲〞的.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我们设法“化曲为直,以直代曲〞.我们可以把山坡“化整为零〞地划分为一些小段,课本图28.2-11表示其中一局部小段.划分小段时,注意使每一小段上的山坡近似是“直〞的,可以量出这段坡长L1,测出相应的仰角α,这样就可以算出这段山坡的高度h1=L1sinα.
三峡教案
  图28.2-11
    在每个小段上,我们都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利用上面的方法分别算出各段山坡的高度h1,h2,…….
    然后我们再“积零为整〞,把h1,h2,…相加,于是得到山高h.
    以上解决问题中所用的“化整为零,积零为整〞“化曲为直,以直代曲〞的做法,就是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根本思想,它在数学中有重要地位,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更多地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例2 如右图,缆车行驶线与水平线间的夹角α=30°,β=45°.小明乘缆车上山,从A到B,再从B到D都走了200米〔即AB=BD=200米〕,请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计算结果保存整数,以下数据供选用:sin47°≈0.7314,cos47°≈0.6820,tan47°≈1.0724〕
    分析: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分成两段:BC与DF.分别在Rt△ABC和Rt△DBF中求出BC与DF,两者之和即为所求.
    解:在Rt△ABC中,AB=200米,∠BAC=α=30°,
    ∴BC=AB·sinα=200sin30°=100〔米〕.
    在Rt△BDF中,BD=200米,∠DBF=β47°,
    ∴DF=BD·sinβ=200·sin47°≈200×0.7314=146.28〔米〕.
    ∴BC+DF=100+146.28=246.28〔米〕.
    答:缆车垂直上升了.
说明: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也是考查的热点.要解决好这类问:一是要合理地构造适宜的直角三角形;二是要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三是要有很好的运算能力和分析问的能力.
4.稳固练习
 教材练习 2
 引导学生回忆前述例,进行总结,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1.弄清俯角、仰角、株距、坡度、坡角、水平距离、垂直距离、水位等概念的意义,明确各术语与示意图中的什么元素对应,只有明确这些概念,才能恰当地把实际问转化为数学问 
2.认真分析意、画图并出要求的直角三角形,或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决问
3.选择适宜的边角关系式,使计算尽可能简单,且不易出错.
4.按照中的精确度进行计算,并按照目中要求的精确度确定答案以及注明单位.
利用土埂修筑一条渠道,在埂中间挖去深为米的一块(6-35阴影局部是挖去局部),渠道内坡度为1∶,渠道底面宽BC为米,求:
 ①横断面(等腰梯形)ABCD的面积;
 ②修一条长为100米的渠道要挖去的土方数.
 [教学反思]
学生对展开图通过各种途径有了一些了解,但仍不能把平面与立体很好的结合;在遇到问题时,多数学生不愿意自己探索,都要寻求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钻研探索,使我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引导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那么;通过师生双边活动,通过对单元的复习,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系统化,重点知识突出化,能力培养阶梯化;在选择题目时注意了以基此题为主少量思考性较强的题目为辅,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熟悉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以及图形折叠后的形状。教学时,让每个学生带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每个学生都剪一剪,并展示所剪图形的形状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可能是不同的。学生在剪、拆盒子过程中,很容易把盒子拆散了,无法形成完整的展开图,就要求适当进行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集体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且在情感上每位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接着,我利用可操作材料,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通过立体与平面的有机结合,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使学生逐步达教学目标的要求:闭上眼睛想象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促进学生建立表象,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开展空间观念。
24.1 圆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1.圆周角的概念.
    2.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弦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及其它们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
    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圆周角的定理、圆周角的定理的推导及运用它们解题.
    2.难点:运用数学分类思想证明圆周角的定理.
    3.关键:探究圆周角的定理的存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圆心角?
    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老师点评:〔1〕我们把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2〕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刚刚讲的,顶点在圆心上的角,有一组等量的关系,如果顶点不在圆心上,它在其它的位置上?如在圆周上,是否还存在一些等量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要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问题:如下图的⊙O,我们在射门游戏中,设E、F是球门,设球员们只能在所在的⊙O其它位置射门,如下图的A、B、C点.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像∠EAF、∠EBF、∠ECF这样的角,它们的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现在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答复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提问二、三位同学代表发言.
    老师点评: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无数多个.
    2.通过度量,我们可以发现,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是没有变化的.
    3.通过度量,我们可以得出,同弧上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
下面,我们通过逻辑证明来说明“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没有变化,并且
它的度数恰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的一半.〞
    〔1〕设圆周角∠ABC的一边BC是⊙O的直径,如下图
    ∵∠AOC是△ABO的外角
    ∴∠AOC=∠ABO+∠BAO
    ∵OA=OB
    ∴∠ABO=∠BAO
    ∴∠AOC=∠ABO
    ∴∠ABC=∠AOC
〔2〕如图,圆周角∠ABC的两边AB、AC在一条直径OD的两侧,那么∠ABC=∠AOC吗?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道题的说明过程.
    老师点评:连结BO交⊙O于D同理∠AOD是△ABO的外角,∠COD是△BOC的外角,那么就有∠AOD=2∠ABO,∠DOC=2∠CBO,因此∠AOC=2∠ABC.
〔3〕如图,圆周角∠ABC的两边AB、AC在一条直径OD的同侧,那么∠ABC=∠AOC吗?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证明.
    老师点评:连结OA、OC,连结BO并延长交⊙O于D,那么∠AOD=2∠ABD,∠COD=2∠CBO,而∠ABC=∠ABD-∠CBO=∠AOD-∠COD=∠AOC
    现在,我如果在画一个任意的圆周角∠AB′C,同样可证得它等于同弧上圆心角一半,因此,同弧上的圆周角是相等的.
    从〔1〕、〔2〕、〔3〕,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圆周角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