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一
教学内容
鉴赏古诗读懂始
教学目标
读懂古诗词的语言
教学重点
能够对古诗词进行赏析和感悟
教学难点
能够对古诗词进行赏析和感悟
教学准备
试卷
教学过程
知识详解
鉴赏古诗读懂始
[温馨寄语]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一、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亦称“古诗”“古风”。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
2.近体诗,亦称“今体诗”。中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格律诗。
3、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方法:
(1)看句数。古体诗句数不限,近体诗每首句数有限定,绝句都是4句,律诗都是8句。
(2)看字数。古体诗不拘字数,有五言、七言,也有杂言。杂言往往以七言为主,夹杂着三言、五言,也有夹杂四言、六言以至十言不等的。近体诗都为五言或七言。
(3)看押韵。古体诗用韵较宽,押韵可平可仄,又可换韵;近体诗用韵严格,只用平声韵,不可用仄声韵,更不可换韵。
(4)看平仄。古体诗不拘平仄,近体诗讲究平仄,并一定要符合平仄格式的要求——七绝、七律句中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不论,二、四、六字的平仄须分明;五绝、五律句中一、三字平仄不论,二、四字平仄要分明。
石鱼湖上醉歌
[唐]元结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寄李儋元锡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元诗为杂言,韦诗为七律诗。
二、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从读懂诗歌的语言开始
1、读懂特殊词语
飞流直下三千尺,似银河落九天。
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塞外声。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似烂柯人。
莺雏,雨梅子。
如一夜春风来
不知明镜里,何得秋霜。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流光容易把人抛,了樱桃,绿了芭蕉。
2.变序——改变词序句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3.省略
访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清平调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江城子  苏轼
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拈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二)从体式入手读懂古诗
考查所选的诗体主要是近体诗和词,偶尔涉及古体诗和散曲。近体诗和词在体式结构章法方面既同又异。抓住这,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诗歌,甚至可以解答结构思路方面的题目。
1.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即开篇,是对句的承接、拓展,是诗意的跳宕转折,是收束全诗。
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颈联为,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
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
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 至
草青青柳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柳、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解析 该诗首句从春草柳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继续从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如果分阶梯、有侧重地把握这四个结构特点,不仅可以把握诗的具体内容、层次,更可以把握全诗的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为准确解题奠定基础。
(1)
在古诗词中,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边练边悟4 (200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
在古诗词中,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句自然衔接,是的延伸、拓展。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铺垫下文。
边练边悟5 (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从声与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解析 映地为天的方面写出山泉之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的方面写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为最后两句的称赞做了铺垫。
(3)
古诗词中,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这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边练边悟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第三句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说说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4)
在古诗词中,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从情景关系入手读懂古诗的内容层次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边练边悟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该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
3.利用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特点理解诗意,甚至艺术手法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走马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可以理解诗的内容。
另外,根据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从古诗语言特征入手读懂诗家语
实际上,考生读不懂诗歌,很大程度上是读不懂诗歌的语言。而读不懂诗歌语言,又是因为不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如果了解了古诗语言的一些特征,或许诗家语就好懂多了。那么,诗歌语言有哪些特征呢?它对读懂诗家语甚至赏析诗歌语言有什么启示呢?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作诗。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了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日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绿”“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变序——改变词序句序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
古人写诗改变词序语序,固然出于诗歌语言新奇的需要,但主要出于以下需要: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出变通。如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3.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答话包括问话
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惊鹊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又如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这里无须赘言了。
二、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其次,领悟诗人溢于景物的情感。山水田园诗表达常见的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写景物有声、有、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3)全诗表达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二)边塞军旅诗
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边塞军旅诗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更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烘托;也有对征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这些景象(意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唐代的边塞征战诗中,还有着一种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是唐代边塞征战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惊叹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当然,更多边塞诗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张说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穷边词(其二)
姚 合
将军作镇古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陇西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请结合诗句判断这两首诗是不是边塞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简析这两首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姚诗和陈诗均为边塞诗。
姚诗题中的穷边是极远的边地。诗作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其中有将军”“边头等特定称谓。
陈诗的题目陇西行是乐府旧题,一般描写边塞战争。诗作借助匈奴”“胡尘”“无定河等特定名称,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2)姚诗借描写边镇春意盎然、的美景,委婉地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赞扬之情。陈诗以将士杀敌的英勇、战斗进程的激烈、伤亡程度的惨重、亲人盼望的无期,来寄寓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三)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一般以凭吊古迹、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从表达的方式看,怀古咏史是手段,抒怀讽今是目的。
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有关人物。比如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
其次,要体会作者的意图及思想感情。怀古咏史诗大多是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引发思古之情,一定有现实的因素。此类诗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判历史,发表观点,诗人只是旁观者,不置身其中,如杜牧《题乌江亭》。另一种是把史实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或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类比对比,寄托伤感;或借古讽今,哀叹兴衰;或总结经验,以古谏今等。
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为: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内容有: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手法有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等。
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一水:亦作二水
(1)首联写江自流,对应着凤去台空,同时又引出下联对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
(2)诗人为何要把吴、晋作为咏怀的对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浮云蔽日是个比喻,再联系长安这个特定的所在,说说诗人愁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六朝繁华一去不复返
(2)吴、晋是六朝的代表,金陵是六朝古都。
(3)君王被奸邪蒙蔽,自己不得任用。
(四)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寓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首先,抓住的形象特征。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
其次,理解寄托的思想情感。一般来说,咏物诗中的寄托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   
第三,分析诗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从表现手法上是托物言志,从修辞角度看有拟人、比喻,从描写方法上讲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孤飞自可疑。
 关月:关塞上的月亮。: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1)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标题孤雁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的孤雁是怎样的形象?诗人借孤雁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字是本诗的诗眼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既写出了大雁的孤独,又写出了诗人羁留客地的离愁别绪。
(2)孤雁孤独、压抑、恐惧,在艰险的行程中,它心境凄凉,心有余悸。诗人漂泊异乡,世路艰险,通过对孤雁处境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五)送别怀人诗
送别怀人,抒发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和主题。   
首先,要掌握其结构写法。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是叙事,或写景,然后是抒情表意。就律诗(绝句)而言,首联叙题写意,颔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颔、颈联或颠倒并说亦可)尾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其次,把握诗的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
再次,掌握诗的情感内容。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很丰富复杂,一般的情感有: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想象、虚实相生,比喻,衬托、烘托。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代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阴虫:指蟋蟀。
(1)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2)诗中的是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六)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意象。意象是鉴赏思乡诗的最佳突破口,要特别留心四种意象: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雁——人归落雁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
2.明情感。这类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羁旅孤凄之愁,恋家怀人之思,怀才不遇之苦,厌战思家之情。
3.晓手法。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所遇之事纷扰,再写故园之思深浓),另有对面落笔(对写法)、虚实相生手法也最值得关注。
边练边悟6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 式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逢窗自叹飘泊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注]
 三处:指城头、江心和山顶。
(1)此曲开头两句是怎样写游子与故乡的遥隔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中的鼓声、浪声、钟声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开头两句分别从空间(一千里)和时间(数日程)上,极言游子与故乡的遥隔。抒发了诗人流离飘泊的失意怅惘之情。
(2)写鼓声、浪声、钟声,既烘托出夜泊的环境,又写出作者强烈的乡思之情。鼓声易使人生发光阴蹉跎的感慨,浪声易使人联想起险恶的仕途人间,钟声更易激起凄凉惆怅的落拓情怀。乡思本在睡梦中才能解脱,可现在鼓声、浪声、钟声却搅得诗人难以入眠,其悲其哀更深一层。(写出两方面即可)
解析 (1)回答本题,要注意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来分析。一千里是从空间上说的,数日程是从时间上说的,这样开头两句就从空间和时间上,极力描写与故乡的遥隔,从而抒发了诗人流离飘泊的失意怅惘之情。
(2)一切景语皆情语,题干中的鼓声、浪声、钟声,既是景语,又是情语,它是作者心声的写照。回答本题,要从鼓声、浪声、钟声所产生的联想意义和它在曲中所起的有关作用来回答。
三峡教案
(七)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抒怀诗。鉴赏时应注意:
1.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即事抒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即事抒怀诗不比叙事诗偏重于叙事,其重点在于其抒怀的性质,也就是在诗中作者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的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在赏析即事抒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其次要领略感怀的艺术技巧。感怀诗,往往是偶有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觥筹交错中仓促挥就的,不像有些诗作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名作凭着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彰显出精湛的艺术技巧,我们赏析时要细细体会。
边练边悟7 (2008·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 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漫天丝雨想象成弥天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与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象。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唯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惆怅也更深了。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这里用张罗地借指自己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宿鸟应上黄昏。宿鸟声在这里恰恰反托出了张罗地的冷寂。自掩门字,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真题在线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分)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试题分析:
小题1:句领起全诗,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太古”指远古、上古,也指一种寂静或荒凉的原始氛围。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
试题分析:
小题2:颈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联“眠”字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此时,诗人只想紧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舒适;其实说的是心清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试题分析:
小题3:这首诗写环境、写生活都十分平淡,而在平淡的表面下仍能感受到作者的激烈情感,如“世味”仍时时侵扰,“拈笔忘筌”其实是难忘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