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品 评
当代中国民族歌剧中的经典唱段文本研究——以歌剧《八月桂花满地开》《运河谣》为例
豆雪蕊
《白毛女》《江》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开启了中国歌剧民族化的道路,之后,民族歌剧已经逐步被大众所喜爱并接受。回首成功歌剧中的经典唱段文本,民族歌剧要赢得大众的喜爱,必须故事好看、音乐好听,做到入眼入耳。当下,我国民族歌剧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如何适应大众新的审美观,坚守民族歌剧的阵地,是民族歌剧工作者不懈追寻的目标之一。本文将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轨迹进行简要概述,并以民族歌剧《八月桂花满地开》《运河谣》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为例,从充满地域特的音乐元素、极具民族特的传统文化等方面,探究民族音乐是如何用交响化的方式展开的,民族歌剧不能仅仅作为一种曲高和寡的艺术表现形式存在,而要真正融入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中。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轨迹
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的集大成者,是以歌唱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融音乐、文学、戏剧、表演、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中国的民族歌剧是近百年前引入和学习西方歌剧,与中国传
统文化艺术如中国戏曲、民间歌舞、民间音乐等形式高度融合后,逐渐形成的综合舞台表演形式。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成萌芽探索、初创、发展、革新等几个时期。
(一)萌芽探索期
欧洲歌剧传入中国时,国人并没有认真接受,因此欧洲歌剧的传入对中国歌剧的形成并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直到黎锦晖创作了《麻雀与小孩》(1921)、《小小画家》(1928),人们可以将其看成是中国歌剧的早期萌芽。这几部歌剧的唱词曲调优雅通俗,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将儿童的心理刻画十分到位。此时的歌剧创作有成功、有失败,但无疑对中国歌剧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八月桂花
(二)初创时期
我国歌剧的初创时期,正处于在抗日救亡的浪潮中,创作者以抗日救亡题材和抗日根据地的秧歌运动为主,采用话剧加唱的音乐戏剧形式来表现众的斗争生活和抗战决心,以《扬子江风暴》为代表;而秧歌剧是中国小歌剧的一种类型,题材上大都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和生活,如对大生产运动的反映、对农家生活新图景的描绘,它将话剧、戏曲和秧歌糅合在一起,在化妆、对话方面吸收话剧特长,在歌唱方面吸收老百姓所喜爱的小调,代表性歌剧有《夫妻识字》。
(三)发展时期
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大型歌剧《白毛女》,深刻反映现实生活,探索到了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