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视界
Science&Technology Vision
Science&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1《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历史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张灯又结
彩,光辉灿烂现出新世界。……翻开《豫南革命史》、《新县革命史》等党
史、革命史著作,上面清晰地记载着: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政府
在柴山保大朱家宣告成立,参加大会代表120多人,大会选举陈炳煌
为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这是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
权。人民欣喜若狂,载歌载舞,激情满怀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
军万岁”、“庆祝工农民主政权的成立”。大会上人民就唱起了这首《八
月桂花遍地开》。人民的兴高采烈,作者的激情澎湃。合着这轻快明朗
的曲调,激情豪迈的歌词。因此这首歌一经唱出,立即被广大人民所接
受,为各个革命区所喜爱。
解放后,《八月桂花遍地开》曾被数次改编,被展演,被传唱。之后
还被编辑到各种版本的民歌书籍中出版,选进中小学音乐教材之中,
成为全国红歌中的经典。正当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红遍全国的时候就
有学者去探究它的诞生之处。但是这个问题被人们提出来后至今没有
一个权威的明确的答案,对它的不停地激烈的争论困扰着人们,也是
因此更能体现它的存在的价值。
2《八月桂花遍地开》在发展中体现出的艺术价值
《八桂》是一首流传已久的革命民歌,民歌基本上都是口头流传。
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加工改编,所以它在传唱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
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发生变化。
2.1最初的《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桂》是根据大别山民歌《八段锦》改编而来,最初的歌词是:
代表众得利益,由你罢免和选举,不是讲威武,不是讲威武,人人都
能监督这政府,亲爱的工友们那,亲爱的工友们那,这政府靠咱们一致
来拥护。……这首是更加具体的写出老百姓积极拥护党的领导方针,
起到的是宣传作用。
2.2《东方红》中《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张灯又
结彩,光辉灿烂现出新世界……”是我们目前所熟知的《八桂》,它来自
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1959年作曲家李焕之与词作家霍希扬改编
成一首民歌合唱。1964年又以女声合唱加舞蹈表演的形式出现,重现
1929年民众庆祝苏维埃成立的热闹场面,唱词较之前更有艺术性。全
曲共四段,第一段不变。
第二段:红军队伍真威风,百战百姓最英勇。活捉了张辉瓒呀,打
垮了罗卓英呀,粉碎了蒋贼的大围攻。
第三段:一杆红旗飘在空中,红军队伍要扩充,保卫工农新政权,
带领众闹革命,红战士最光荣。
第四段:一杆红旗飘在空中,红军队伍要扩充,亲爱的工友们那
啊,亲爱的农友们那啊,拿起刀都来当红军。
《八月桂花遍地开》因为《东方红》的成功上演,被新一代的人民所
熟悉瞬间红遍全国,成为经典的红歌曲。八月桂花
2.3《八月桂花遍地开》艺术价值
2.3.1歌词的改变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特征
《八月桂花遍地开》与原民歌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体现在歌词内容
上,原民歌《八段锦》主要是描写,男情女悦,以歌颂爱情为主,原歌词
为:小小鲤鱼压红腮/上江游到下江来/头摇尾巴摆呀啊/头摇尾巴摆
呀啊/打一把小金钩呀钓上来/小呀郎来呀.小呀郎来呀/不为奴家咋
到此处来。/小小鲤鱼压红腮/上江跑到下江来/上江吃的是灵芝草/
下江吃的是苦青苔/不为仁兄我不来……。改编后《八月桂花遍地开》
的歌词是以歌颂共产党、红军、苏维埃政权。新歌词为:八月桂花遍地
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张灯又结彩/光辉灿烂闪出
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亲爱的农友们/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这是它当时能广泛流传的决定因素。这首民歌对原民歌的最大的发展
也是在歌词内容上,由于歌词内容的发展与改变,原来轻松活泼,热闹
欢快的基本情绪不仅得到继承,而且增添了喜悦热烈的新情绪,成为
了一首抒发人们心声的革命颂歌,正是由于新民歌在内涵和情绪上的
改变,在艺术上得到了升华,才能使它迅速流传开来。所以在进行民歌
的改编的过程中,要在继承原有的形式和基本情绪的基础上适应时代
发展的要求,力求形式与内容结合完美,突出地方特和民族特,只
有这样才能产生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新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为何
能改编如此成功,另外有一个原因是利用当地人们最喜欢的桂花来做
为歌词的开始,以桂花入手想到了金秋八月,桂花飘香,沁人心脾,穷
人翻身后,心里比吃了桂花糖还甜,想到了苏维埃成立人民翻身得解
放的喜庆场面,所以歌词贴近生活,经唱不衰,成为红经典歌曲重要
因素。
2.3.2是旧曲填新词的雏形
我们认为《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民歌,系由
当地民歌《八段锦》经填词后不断发展而来。1929年8月到12月间产
生,王继初、罗银青等革命前辈在这首民歌的最初产生阶段构建了旧
曲填新词的雏形,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
人民众审美创造的艺术结晶。
2.3.3对民歌改编的影响
《八月桂花遍地开》最大的变化体现在歌词内容上。由于新民歌在
内涵和情趣上的改变,在艺术上得到了升华,才使得它迅速流传开来。
所以,在进行民歌改编的过程中,要在继承原有形式和基本情绪的基
础上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力求形式与内容结合无契,突出地方特
和民族特。
2.3.4对当今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
80年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由商城县革命艺人王霁初
根据商城民歌改编而成,并唱响全国;80年后,在河南省委宣传部的
支持下,将《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的创作历程正式搬上银幕,并作为
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实施。该曲在流传的过程中曾被
多次改编.如在1961年空政文工团演出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
1964年创作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都将这首歌曲改编为不同版本
的合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人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丰富
社会文化生活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解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精神层面上也需要得
到升华。这时候应运而生的就是对过去有价值的文化的考证了。《八月
桂花遍地开》归属地之争就在这样背景下发生。随着各地红文化资
源开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起,“非遗”的保护和利用引起人们的
重视。然而,《八桂》作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有着超凡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不仅仅是属于鄂豫皖人民的精神财富,它更
属于全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1]雷承松,丁嘉宝
.歌舞之乡话民歌[J].中国音乐学:增刊,1996.
[2]王爱功.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Z].河南文化艺术年鉴,1992.
[3]李庆丰.关于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几个问题[J].音乐研究,2007.
[责任编辑:薛俊歌]作者简介:刘凤(1987—),女,河南新县人,聊城大学音乐学院2011级研究生,艺术硕士专业。
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价值
刘凤
(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八月桂花遍地开》是由大别山民歌《八段锦》的曲调改编而成,传唱至今,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庞大的影响力,使得在探索他的出处的道路上异常的艰难,所以他的诞生版本很多,有江西
说、四川说、湖北说、安徽说和河南说。本文注重从歌曲本身出发论述它存在与流传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八月桂花遍地开;创作者;经典;价值
186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