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7期经济文化
364
春节的前世今生
刘忠良
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摘 要:春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名称和习俗。但其文化核心却一直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延续和加
强。在现代化浪潮和全球化趋势下,弘扬传统春节文化对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春节;历史;习俗;发展
春节,俗称新年,既是汉族的重要节日,也是满、蒙古、壮等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人的的重要节日。春节历史悠久,蕴含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围绕春节的各种习俗和民间传说最为丰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春节习俗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有必要进一步弘扬传统春节文化,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一、几个概念的辨析
春节,民间俗称过年,在古代又叫元旦。还有岁旦、正旦、元日、岁朝等各种称呼。
年这一概念是伴随着农耕社会的诞生而出现的。甲骨文里,年的本义是表示谷物的成熟。由于谷物每年周期性的成熟,所以就借用“年”表示谷物成熟的过程,表示从耕地播种到谷物成熟的一个时间周期,从而形成了时间概念的“年”。岁在甲骨文的意思“宰牲”,“宰牲”用于祭祀,祭祀具有周期性,在完成一整年的农事活动和开始新一轮农事活动的交界之际,举行祭祀活动,一年一次,所以后世就把“岁”当做一年这个时间概念来使用。在一年一度周期性庆祝丰收、祈求来年收成、祭祀祖先和求神降福的过程中, “年”渐渐演化为重要的民族节日。
春节这个词在东汉时已经出现,但不是指新年,而是指春天这个季节。以春节为节日,首次出现在宋代一些诗文中,但也不是指新年,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将农历(夏历)新年定名为春节,是在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颁令改用阳历(公历),以公历历1月1日为新年,称为元旦,而把原来农历新年的元旦改称“春节”。解放后,继续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新年称为“春节”。
农历新年在古代最普遍的叫法是“元旦”。当然其称谓和日期的确定有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夏代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新年第一天;商代以夏历十二月初一为正月初一;周代以夏历十一月初一为正月初一、秦代以夏历十月初一为新年。直到汉武帝时代创立“太初历”,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并一直延续下来。汉代张衡《东京赋》“于是孟春元日,后旁戾”,是最早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日”的文字记载。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元旦,是谓正日。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元正”“元日”“元会”;隋唐时期,称为“元日”“岁日”“元正”。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自此以后,农历新年第一天就称为元旦,一直到辛亥革命。
二、春节习俗的演变
李翠华《先秦至唐宋时期春节习俗研究》提出,先秦时期是春节习俗的萌芽期,主要习俗有傩祭、立桃梗桃人、扫尘聚宴贺岁、祭祀祖先;汉魏时期是定型时期,主要习俗有除夕驱傩、正旦朝会、立神荼郁垒、放爆竹、聚宴饮椒柏酒、春节延续到正月十五;唐宋时期是发展时期,出现了岁除日傩祭的娱乐化倾向、守岁、立门神挂年画贴春联、朝正、拜年,春节一直延续到元宵节。
明清时期的春节习俗,依《清嘉录》,主要包括祀神祭祖,燃放鞭炮,饮椒柏酒和屠苏酒,写桃符贴门神,拜年,娱乐和赌博,其他如占岁、小年朝、送五穷、接灶拜墓、游玩等。
杨利贞《社会转型中的春节仪式变迁与传承研究》把传统春节习俗分为:1、祭祀迎神仪式包括祭天祭
祖、祭灶、迎喜神财神等;2、生产生活仪式包括食腊八粥、扫房子磨豆腐、食年夜饭等;3、祝福娱乐仪式包括贴春联年画、放爆竹、拜年庆贺、归宁、闹元宵等。
萧放在《春节》一书中把春节习俗分为迎年习俗和过年习俗。迎年习俗主要包括过腊八节食腊八粥、祭灶过小年、扫尘、忙年等,过年习俗包括年夜饭、燃旺火守岁、放鞭炮、贴春联门神和年画、压岁钱、拜年等。此外,还有各种娱乐活动和祭祀活动,包括送穷与迎财神、人日与闹元宵。
根据社会学调查,现代社会春节的主要习俗活动:1、大年三十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改革开放后,人们外出工作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是不管有多远,出门在外的中国人春节期间总要回家团年。大年三十,一家人坐在餐桌前边吃团年饭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边守岁一直到新年钟声敲响,已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新民俗。2、亲戚朋友互相拜年,拜年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空间距离比较近的至亲好友,互相走访聚会拜年;一种是空间距离比较远的亲朋好友通过手机短信、电话、QQ ,采用语音文字视频等方式拜年。3、其他习俗包括压岁钱、贴春联年画、大年初一登高祈福、农村地区燃放鞭炮庆贺等。但是祭天祭祖祭灶迎神等几乎不见踪影。
三、结语
2017年春节春节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文化传统。春节习俗在开始具有浓厚的宗教彩和功利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俗性倾向增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春节习俗趋
向人伦化,特别是强调团圆。随着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加强,春节习俗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春节习俗有简化的趋势。
但是,人类文化不论如何变化,其核心在于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上的需要。传统春节习俗充满着人世伦理彩。在春节期间,人们祭祀家族祖先、感恩祖先的庇佑;燃放鞭炮,贴春联年画,驱邪求吉;亲人聚会拜年,协调人际关系,放松身心。在匆忙而功利的现代社会,传统春节的各种文化习俗、特别是那些具有民族情感节日仪式,能够让人们的心灵得到安顿,使人们获得精神愉悦。
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春节是中华民族第一大节,传承发展春节文化习俗,使之更加契合现代社会,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一民,武晔卿.春节[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2]李英儒.春节文化[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3]李翠华.先秦至唐宋时期春节习俗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刘忠良(1968—),男,湖南桃江人,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