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呼啸山庄》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心理小说,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卡瑟琳、希克厉和林敦分别是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中自我、本我和超我的象征。本我——希克厉是本能和欲望的化身,他粗野、狂暴、非理性,为满足一己私欲不择手段;超我——林敦温文尔雅,代表理性与道德,甚至对妻子的背叛也表现出极大地宽容;自我——卡瑟琳徘徊其间,难以抗衡。小说通过描写本我与超我的激烈斗争,以及自我在这种冲突中的挣扎,展现了卡瑟琳在迷失自我以后重归自我的艰难历程。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也映射出整个人类精神活动中三重人格间永恒的博弈。他们的悲惨命运告诉我们:本我是快乐之源,是人类生存的真实意义,过度放纵或压抑本我,就会导致自我主体的崩溃,人格就不能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人格结构理论; 命运; 冲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6)王子与公主06-0125-04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杰出小说家和诗人,在其30年的短暂生涯中,她创作了193首诗歌和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1]。小说自1847年出版以来,遭到了普遍的冷遇和严厉的贬抑,直到20世纪掀起的一股“艾米莉热”,成就了艾米莉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同时也是个“斯芬克斯之谜”。塞西尔说:“《呼啸山庄》是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小说。”这部小说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观念和文学传统,其本身所具有的广阔内涵,为批评的多元化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而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出发,来解析纠缠于小说主人公卡瑟琳、希克厉和林敦三人间的爱恨情仇,可以很好地展示当时英国社会的生活画面。
弗洛伊德首先把心理活动区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接着,他又提出了三重人格理论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受着快乐原则的支配。”[2]131因此,被道德与文明压抑的本我一旦到突破口,将不择手段地来释放其动力。在小说中,恶魔般的希克厉狂野、粗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他的任何行为都是随意性行为,是与传统道德水火不相容的。与希克厉截然相反的林敦,奉行的是道德规约,按照社会需要和理性行事,充满了对本能欲望实行制约的种种因素,是人格中高级的、超我
的心理结构。而自我则是本能冲动不顾一切的要求和外部世界的阻力间的居间物,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的,来自经过修改的本我的一部分[2]131。徘徊于他们之间的女主人公卡瑟琳不仅要努力控制来自本我的非理性因素,同时又要迂回地给予本我以一定的满足。因此,自我控制着本我,以超我意识支撑生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