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岛版科学(2017)六三制五年级下册2. 9《燃烧》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现象,知道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知道烧烫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方法。
2.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学习烧烫伤应急处理的技能。
3.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
4.了解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燃烧的现象,知道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知道烧烫伤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方法。能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 学习烧烫伤应急处理的技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物体燃烧吗?都在哪里见到过?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交流。(预设:烧水时煤气的燃烧、冬天的炉火、篝火晚会上的火堆……)
2.教师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近“燃烧”,去发现它的更多奥秘。
(板书课题:燃烧。)
二、活动过程
(-)观察燃烧时会有什么现象。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我们经常看见燃烧,燃烧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交流分享,师生归纳总结。
2.教师继续提问:眼见为实,现在老师把“燃烧”搬到了课堂上,有没有兴趣看一看?
(1)教师顺势点燃一团蘸有酒精的棉花,并提出要求:认真观察燃烧的棉花,仔细观察燃烧现象。
(2)学生根据观察,汇报实验现象。
(3)师生小结:燃烧时会发光,有的会产生烟雾,如果靠近会感觉到热。
(二)了解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1.根据生活经验猜想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并设计实验方案。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我们观察了燃烧现象,你能围绕“燃烧”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 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在班内汇报。
(3)老师继续迫问:同学们的假设很多,但是这样的假设是否正确呢?怎样验证?
(4)教师出示实验材料:酒精灯、纸条、小木条、玻璃棒、砖块、镶子、小煤块、棉花、蜡烛等。
提出活动要求:学生根据现有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分组设计实验。
(6)班内汇报,学生互评,优化实验方案。
(7)学生讨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要用镶子夹着物体加热,防止烧伤、烫伤。)
2.探究实验: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一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实验,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将实验现象和结论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二是具体步骤;将粉笔、砖块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将纸条、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点燃酒精灯,然后用灯帽盖灭,反复几次。三是实验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汇报。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3.汇报现象,分析后得出结论。
(1)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内汇报实验现象:粉笔、砖块在火焰上加热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燃烧;纸条靠近火焰后立即燃烧; 木条在火焰上加热一会后燃烧。
(2)教师利用思维导航引导学生根据现象进行分析。
①教师提问:粉笔、砖块为什么不能被点燃?纸条、木条为什么能被点燃?学生自由回答:粉笔、砖块不能燃烧,纸条、木条
能够燃烧,盖上灯帽后酒精灯熄灭。
师生小结:能够燃烧的物体是可燃物,燃烧需要可燃物。
②教师提问:为什么纸条很快被点燃,而木条不能马上被点燃?
学生自由回答。
师生小结:每个物体燃烧需要的温度不一样,某种物质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叫作这种物质的燃点。纸条燃点低,所以很快被点燃。木条比纸条的燃点高,所以不能马上被点燃。以此现象可以知道: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也就是需要达到这种物质的燃点。
③教师提问:盖上灯帽后,酒精灯为什么会熄灭?学生自由回答。
师生小结:因为盖上灯帽,燃烧一会就把氧气用完了,没有氧气,酒精灯就熄灭了。老师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达到可燃物的燃点。
(三)了解怎样预防和处理烧伤、烫伤。
1.教师提出要求:怎样预防烧伤、烫伤?如果不小心被烧伤、烫伤,怎样处理?
(1)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再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
(3)教师播放微视频《烧伤、烫伤该咋办?》。
(4)学生根据视频内容,交流经验。
(5)师生小结:平时我们要注意远离温度高的危险源,比如倒
开水时要小心,别倒到手上,拿热的东西时要用隔热的物体。烫伤后需要迅速将受伤的部位用流动的冷水冲洗或浸泡在冷水中,应急处理后应尽快到附近的医院。
三、拓展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谈一谈有哪些收获。
2.提出课后活动要求:检查家中是否存在火灾隐患,并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把改进建议记录在活动手册中,下节课汇报。